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岭南文化―城防―明深圳大鹏所城

2017-05-3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55
转发:0
评论:0
岭南文化―城防―明深圳大鹏所城,明深圳大鹏所城位于深圳市龙岗区大鹏镇鹏城村。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修建,沿

明 深圳 大鹏所城 位于深圳市龙岗区大鹏镇鹏城村。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修建,沿用至清末。据清康熙《新安县志》记载,大鹏所城“内外砌以砖�臼�,周围325丈6尺,高1丈8尺,面广6尺,址广1丈4尺,门�柯�4,敌楼如之,警铺16,雉堞654。东、西、南三面环水,�惧┲芑�398丈,阔1丈5尺,深1丈”。大鹏所城原有4个城门,�肯直泵乓鸦伲�仅存东、西、南3门。所城平面略为方形,东墙约长306米、南墙约长255米、西墙约长318米、北墙约长361米。除东墙部分保存稍好外,其余仅存基址。地势北高南低,城内有东西、南北向街道各4条,主要街道东门街、南门街和通向西门的正街。街道地面用长条石板铺筑。南门街宽4.2米。

 大鹏所城是明、清两代广东海防中路的军事重镇,建成后曾经多次修葺,城内现存多为清代建筑。主要有关帝庙、火药局及浙江定海镇总兵赖英扬和香山协左营千总赖信扬府第、广东水师提督赖恩爵府第、福建水师提督刘起龙府第等。

1989年6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岭南文化―城防―明饶平大埕所城
明饶平大埕所城位于饶平县所城镇。现东面城垣保存完整,东、西、南、北四个城门尚在。据《饶平县志》载,所城“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甲戌百户顾实创筑,高二丈七尺,周围六百四十三丈,厚一丈六尺。池加城之数五十三丈。城墙外用花岗石条丁卯垒砌,中填泥土,设东西南北四门,四门建城楼,四角各建敌台。城内有三街六巷,中心街交叉呈十字形,街宽一丈五尺,工整笔直。城外有护城河,河宽二丈有余,全长六百九十六丈。嘉靖十七年戌戍,崇祯十年丁丑扩建,康熙三年甲辰迁拆,七年戍申展复,己酉知县刘鸿业重建。面临大海,居民多以晒盐为业,城内驻守备东界场盐课大使,逼近闽者诏安,为边海要地”。又据《潮州府志》载:“所城称大埕所,设正千户二员,副千户三员,百户十员,镇抚一员,旗军一千二百二十五员,各种军器五千四百五十七件”。
· 大鹏所城
简介大鹏守御千户所城,简称大鹏城在明朝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建成,作用主要是抵抗海盗之入侵。在明代大鹏城主要是对抗倭寇之入侵。清代改大鹏守御千户所城为大鹏水师营,设立了东涌口、水师塘、大屿山、红香炉、盐田、关湖塘、老大鹏、上沙塘、下沙塘等九处营汛,并辖沱泞、佛堂门、南头和大屿山四处炮台。道光年间,此城也是鸦片战争抗击英国的根据点之一。当时的清朝水师把驻守的大鹏营升为大鹏协,下设左右二营,总部及左营就是设于大鹏所城,而右营则是驻在新建的东涌所城(位于香港大屿山东涌,又称为东涌炮台),城中有多个府第,其中以清代抗英将领赖恩爵的振威将军第最为壮观。所城现处社区为大鹏新区鹏城社区,深圳别称“鹏城”可能由此而来。自1983年起,包括赖恩爵府第等十处文物点,被深圳市列为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广东省政府也把大鹏城确认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5月成立大鹏古城博物馆,负责大鹏城管理工作。文化大...
· 岭南文化―城防―明遂溪乐民所城
明遂溪乐民所城位于遂溪县乐民墟北面1公里处。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由安陆侯吴杰创建,曾于清康熙八年(1669年)重修,是明清两代雷州西海兵防要塞,并管辖调神湾、博里湾等15处沿海炮台、烟墩,任务是防倭寇和防盗。其现存平面为不规则四边形,面积约20万平方米,城墙周长1797米,其中西墙最长,达530米。城墙高4.7米,宽8.2米,外表用砖、石构筑,中间用土夯实。置东、南、西、北四城门,门为拱顶,宽3.5米,进深8.2米,内高2.8米,外高4米。城门上有望楼,城墙上有雉堞。现墙体仅存夯土部分,南门被拆除,其余三个门被损毁。城内尚存明代《清虚道院碑记》。1995年遂溪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 岭南文化―城防―明深圳南头古城
明深圳南头古城位于深圳市南山区南头九街。为防御海盗,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在此设“东莞守御千户所”,二十七年(1394年)于原东晋东官郡城旧址之上筑所城。万历元年(1573年)在所城的基础上扩建为新安县城,沿至民国仍为宝安县治所在地。明、清时期南头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外国船只到广州,须绕大屿山经南头入虎门才能进入珠江,故南头有“全广门户”之称。明代南头城与子城周长共578.5丈,高2丈,城墙南宽1丈、底宽2丈。有东、西、南、北的4个城门名为聚奎、镇海、宁南、拱辰。在正门南门外,尚有一外门名迎恩,城墙上有4个城楼、25个哨卫、1200个雉堞。城外有3个吊桥、2个水关,水关分别位于东南隅和西南隅。明、清两代南头城不仅是县治所在地,还是一个军事重镇。现南城门保存明代建筑,北城墙残存,东城门清代重修,城内街道位置大体如故。现存建筑如东莞会馆、报德祠、信国公文氏祠、城隍庙等。此外,还有一些古井,...
· 岭南文化―城防―元明揭阳禁城
元―明揭阳禁城位于揭阳市榕城区下池路。是昔时县衙、监狱、粮仓、考院、公园的范围。建于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城现存城墙全长660余米,残高4米。时任揭阳达鲁花赤(蒙语,意为知县或监县)的蒙古人答不歹懔鉴于人民群众反抗日甚,为守护县衙安全,乃强征民夫,掠夺民船,运载石料砌内城200丈,外城800丈。内石城就是今日禁城的基础。明大顺四年(1460年)知县陈爵又扩内石城100丈,共总长300丈,高1.5丈,宽1.4丈。嘉靖十七年(1538年)重建岭东道时,又将岭东道周围的石城墙换为灰沙垣墙。就是现存的灰墙与石墙连成的墙段。石城皆用方形石条交错叠砌,贝灰勾缝,甚为坚固。1993年揭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