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岭南文化―城防―明广州古城墙

2017-05-3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364
转发:0
评论:0
岭南文化―城防―明广州古城墙,明广州古城墙位于广州市越秀山上。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永嘉侯朱亮祖把宋代广州

明 广州 古城墙 位于广州市越秀山上。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永嘉侯朱亮祖把宋代广州三城合而为一,并向北扩展,跨越到越秀山,史称旧城。据明黄佐《广东通志》载,当时广州城“周长三千七百九十六丈、高二丈”。有城门、城楼、敌楼、警铺等。“崇祯十三年(1640年)增筑北城,将城墙培高七尺,增厚墙基,并且每隔二十丈置有台阶,以便在城墙上落”。越秀山明代城墙现存总长度为1137米,除镇海楼段外,只剩下10米高以下,高低不一的残垣,其他有关建筑已荡然无存。1987年,镇海楼后面连同东、西两侧的城墙共长180米,已修缮复原,1989年又接修其东的20米,共200米已雉堞严整,恢复旧观。

1989年6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岭南文化―城防―宋肇庆古城墙
宋肇庆古城墙位于肇庆市区内。始建于宋皇�v年间。现古城墙周长2801.2米,其中东段403.4米、西段376.9米、南段992.3米、北段1028.6米。城墙宽8米至18米,两边砌砖,中间填土,砖墙厚60厘米至120厘米。城墙外围有28个突出的敌台。城砖有9种不同的规格,是历史上多次修葺的见证。当时为御敌兵,筑土墙,规模“仅容廨宇”。城墙历代有扩大和修整。宋政和三年(1113年),知州郑敦义将土城扩大,筑为砖城,开4门,东曰宋崇,西曰镇南,南曰端溪,北曰朝天。4门之外各有半月形子城,称月城。月城各开一门,称廓门,月城之上各有小楼一座。城墙四角亦各有角楼一座,北城墙西段有披云楼,南城墙东段有文昌阁。城上有空心炮台6座,小炮台17座,兵房13间,城外有濠堑,城内有内濠。明洪武元年(1368年),由江西行省郎中摄府事黄德明主持了首次修葺。明成化年间,又先后6次修葺,增加了串楼810间,加厚了城墙...
· 岭南文化―城防―明东莞迎恩门
明东莞迎恩门位于东莞市城区中心西正路口。始建于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城门楼为歇山顶,通高16米、通面宽26米、通进深14米。城基为红砂岩石筑,楼为砖木结构。原古城墙周长1299丈,高2丈5尺,宽2丈,城墙基宽2丈5尺;全城共有4门,东“和阳”、南“崇德”、西“迎恩”、北“镇海”,城墙上有敌楼4座、警铺40座、雉堞2031个;沿城有水闸2座、水门1通。城外环绕一条长1351丈,深3丈5尺、宽3丈的护城河。沿河有吊桥3座、石桥一座。由于年代久远,其他部分早已塌废,现存的迎恩门已历经沧桑600余年,成为东莞古城的象征。建国后,人民政府拨款在明代城门上重建城楼。1982年东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 岭南文化―城防―明兴宁迎薰门
明兴宁迎薰门位于兴宁市兴城镇内。俗称南门,建于明成化三年(1467年)。为保障城内安全,建城时,在城之周围,用青砖垒砌坚固的城墙。高6米、长200米,开一条10米宽的环城沟。在城之东建朝阳门,设保障关;西建观澜门,设永泰关;北建拱辰门,设天枢关;南建迎薰门,设御暴关。现存南门迎薰门、北门拱辰门和西门的永泰关。门楼为歇山顶,保存尚好。1985年兴宁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 岭南文化―城防―明惠东平海古城
据史料记载,洪武十八年(1385年)花都司奉命“建造平海城池,开五屯而养兵,创一城以抚民,靖海上烽烟,卫边疆社稷”。至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城墙周长1716米、高5.9米,有雉堞871个,辟东、西、南、北4门,门上建敌楼,城内修十字街。街道两侧建有营区。因所城平面形如燕尾古钟,故又称钟城。同时又与大星山、小星山隔海相望,故又称双星城。清雍正十年(1731年),改平海千户所为平海、碧甲二巡检司,平海司署设在平海城。其后相继设立平海营参将署,平海营中宫守备署、平海仓等。康熙至嘉庆年间,除了加固修整城墙之外,还在其前沿地带先后构筑了大星山炮台、吉头炮台、盘沿港炮台等,形成壁垒森严的海防线。平海古城,东、西、南、北4门尚保存完好都用砖石砌成拱券门,门上为歇山顶门楼。正脊、垂脊、栏杆等处以灰塑、砖雕、壁画等工艺装饰。灰瓦屋面,绿琉璃瓦剪边。门楼内侧两边设石步级,各门的形制、规模大体相同而稍有变...
· 岭南文化―城防―明深圳南头古城
明深圳南头古城位于深圳市南山区南头九街。为防御海盗,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在此设“东莞守御千户所”,二十七年(1394年)于原东晋东官郡城旧址之上筑所城。万历元年(1573年)在所城的基础上扩建为新安县城,沿至民国仍为宝安县治所在地。明、清时期南头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外国船只到广州,须绕大屿山经南头入虎门才能进入珠江,故南头有“全广门户”之称。明代南头城与子城周长共578.5丈,高2丈,城墙南宽1丈、底宽2丈。有东、西、南、北的4个城门名为聚奎、镇海、宁南、拱辰。在正门南门外,尚有一外门名迎恩,城墙上有4个城楼、25个哨卫、1200个雉堞。城外有3个吊桥、2个水关,水关分别位于东南隅和西南隅。明、清两代南头城不仅是县治所在地,还是一个军事重镇。现南城门保存明代建筑,北城墙残存,东城门清代重修,城内街道位置大体如故。现存建筑如东莞会馆、报德祠、信国公文氏祠、城隍庙等。此外,还有一些古井,...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