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文化―宅第―清新会梁启超故居
日前,笔者专门考察了新会茶坑村梁启超故居。
茶坑村位于珠三角南端新会会城以南12公里处,背靠凤山,凤山东面是西江、潭江汇合处。此地山清水秀,芭蕉、葵树、榕树交相成行,橙、橘遍野,风景秀丽。
凤山在平原地带奇峰突起
笔者边欣赏风景边考察环境,发现梁启超故居所在的茶坑村周围环境有“三奇”。
一奇、茶坑村背靠凤山,凤山在广阔的平原地带奇峰突起,山势曲折起伏,如凤舞鸾翔,双翅拱抱。茶坑村被凤山环抱,是典型的“山环格”,而且按堪舆学的观点,凤山波浪起伏、奇峰高耸,为“水木行龙”,住宅受其“龙气”影响,可发“文秀”。
二奇、茶坑村位于凤山西麓,而西江、潭江汇合处在凤山东面,村在山前,水在山后,“水口”虽在村的附近,但在村里望不见“水口”。这种格局称为“暗拱格”。《管氏地理指蒙》说:“有穴结于此而水潴于彼者,穴上虽不见水,暗拱之势为力更大,不可谓非将相之穴也。”即认为这种格局的地理形势有可能出“将相”之才。
三奇、茶坑村梁启超故居前不仅有牛头山、天马山等“案山”,而且有一天下奇观“小鸟天堂”。小岛上古榕树独木成林,郁郁葱葱,树上白鹭朝出晚归,灰鹭暮出晨归,蔚为壮观。林木茂盛之地必然“生气”旺盛,堪舆学认为林木“秀为文,浊为富”,此地林木皆为秀木,故可兴“文运”。
茶坑村为“生气”聚集之地
种种奇特的迹象,表明该地为天地“生气”聚集之地,已具备出人才之“地灵”条件,也许是有见及此,明朝万历年间,新会知县周思稷倡议,在凤山上建塔振兴新会“文运”。明万历三十七年,塔建成,称为凌云塔。该塔八角七层,坐东向西,雄踞凤山之巅,犹如一支巨大的文笔,高耸云天。梁启超少年时经常攀登凌云塔,12岁时所写的《登凌云塔诗》,已显露出不凡的气度和志向。
梁启超故居建于晚清,故居前有怡堂书室,乃梁启超曾祖父所建,是梁启超少年时期读书处。
梁启超故居只不过是茶坑村一普通民居,它有何独特之处?不少研究堪舆学的人士认为,梁启超故居在靠山主峰上凌云塔的正前方,正好压在“龙脉”上面,用罗盘测向,坐甲向庚,与凌云塔坐向一致,前方又有一方水塘,因“生气”“界水则止”,所以梁宅能吸纳凤山“龙气”。堪舆学指出,有“龙气”的地方是一幅好地、福地。长时间居于此,对居住者有良好影响。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梁家自从居于此地后,“世代耕且读”。靠耕种“数亩薄田”过日子,间中也会出个秀才,而到1873年梁启超诞生,梁家终于结出硕果,茶坑村出了一个集政治家、思想家、诗人、学者于一身的奇才。
梁启超自幼有“神童”之誉
梁启超自幼聪颖强记,文思敏捷,5岁即读四书五经,9岁能写千字文,12岁中秀才,17岁中举人,县试、府试皆名列第一,在新会有“神童”的美誉。当时有识之士也认识到梁启超的成才与天文地理有某种联系。梁启超12岁中秀才时恰逢其祖父70大寿,广东学政叶大焯专门写了一篇《镜泉梁老先生庆寿序》,文内称:“抑吾闻之黄云紫水(指新会一带),代有伟人,■子山(即凤山)绝顶有凌云塔,建自前明,科名日起,而梁氏所居茶坑,实在其下,应运而兴,使乃祖父得遂教成之愿,含饴矍铄……”
茶坑梁氏的“文运”经梁启超开启后,便一发不可收拾,梁启超家族有如小鸟天堂的古榕树,开枝散叶,所生子女个个学有所成,其中梁思成、梁思永、梁思礼先后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一门三院士”是近代中国绝无仅有的家庭传奇。
通过考察梁启超故居及其周围环境,我们认识到,才子固然有祖辈遗传因素的影响,但是后天的居住生活环境也起着重要作用。而中国的“天人合一”学说和堪舆学说,为我们研究人地关系提供了一把钥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