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文化―宅第―清番禺余荫山房
岭南文化―宅第―清番禺余荫山房,清番禺余荫山房位于广州市番禺南村。清代举人邬彬的私家花园。清同治六年(1867年
清 番禺 余荫山房 位于广州市番禺南村。清代举人邬彬的私家花园。清同治六年(1867年)起建,同治十年建成。坐北向南,占地1598平方米,以小巧玲珑著称,为清代粤中四名园之一。进门过小院,便到余荫园门旁,悬挂点题的“余地三弓红雨足,荫天一角绿云深。”的木联。园门前右边植夹墙竹,颇有特色。园中建筑没有中轴线,自由散点布局,以石拱风雨廊桥为界,分为东西两区,东有玲珑水榭、卧匏庐、杨柳楼台、孔雀亭和来薰亭;西有深柳堂、临池别馆。园内遍植四季花木,具有玲珑典雅的岭南园林特色。深柳堂、玲珑水榭是园中的精华所在。
深柳堂在园内临池北岸,歇山顶,面宽12.55米、进深9.55米,临池有抱厅廊,槛墙上套满洲窗,中设隔扇。堂内中央雕蟠龙、蝠鼠藻井。明间设“松鹤延年”落地罩,正中悬“深柳堂”木刻匾,西次间设“葡萄香狸”落地罩,两侧的四幅双面木刻条屏,阴刻刘庸、陈恭尹、翁方纲等清代名家书法,为木刻。
玲珑水榭在风雨廊桥东畔,环水围绕,东面及西北面均设门,有桥连岸。水榭平面呈八角形,又称八角亭。卷棚歇山顶,宽深均为8.5米,亭内四条金柱,鼓形柱础。檐柱间置隔扇窗。后金柱间饰“百鸟归巢”花罩。亭内悬“玲珑水榭”匾。
邬彬,清同治六年(1867年)举人。曾捐粟在京任职4年,后辞职回乡,晚年常与省内名士在园中雅集。
1990年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中国建筑学会联合审定公布为全国近代优秀建筑单位。
1989年6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余荫山房
布局余荫山房始建于清同治六年(1867年),同治十年(1871年)建成。占地面积1598平方米,坐北朝南,以廊桥为界,将园林分为东、西两个部分。整座园林布局灵巧精致,以“藏而不露”和“缩龙成寸”的手法,在有限的空间里分别建筑了深柳堂、榄核厅、临池别馆、玲珑水榭、来薰亭、孔雀亭和廊桥等。园内有夹墙竹翠、虹桥印月、深柳藏珍三大景观,及临池别馆、卧瓢庐、玲珑水榭、小姐楼四大建筑。建筑布局精巧,以小巧玲珑的艺术特色著称。余荫山房西半部以长方形石砌荷池为中心,池南有造型简洁的临池别馆;池北为主厅深柳堂。深柳堂是园中主题建筑,是装饰艺术与文物精华所在,堂前两壁满洲窗古色古香,厅上两幅花鸟通花花罩栩栩如生,侧厢三十二幅桃木扇格画橱,碧纱橱的几扇紫檀屏风,皆为著名的木雕珍品,珍藏着当时名人诗画书法。东半部的中央为一八角形水池,池中有八角亭一座,名“玲珑水榭”,原是赋诗把酒、吟风弄月之所,有丹桂迎旭日、杨柳...
· 广东余荫山房
余荫山房余荫山房又称余荫园,位于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南村镇东南角北大街,距离广州约17千米。余荫山房为清代举人邬彬的私家花园,始建于清代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距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园占地总面积约1598平方米,以小巧玲珑、布局精细的艺术特色著称,充分表现了古代汉族园林建筑的独特风格和高超的造园艺术。余荫山房的布局十分巧妙,园中亭台楼阁、堂殿轩榭、桥廊堤栏、山山水水尽纳于方圆三百步之中,充分反映了天人合一的汉民族文化特色,表现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宇宙观。
· 岭南文化―岭南园林―余荫山房
余荫山房,又名余荫园,位于番禺南村镇,清代同治六年(1867)兴建,距今130多年。全园建筑面积只有近二千平方米,为四大名园中最小巧玲珑的,并因它小巧玲珑的建筑风格而著称,誉为广东四大名园之一,被定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和广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座古庭园,布局精巧。它以“藏而不露”或“缩龙成寸”的手法,将亭、台、楼、馈、堂、馆、轩、榭、桥、廊堤、石山、碧水尽纳于三亩之地,使得小小园林显出园中有园、景中有景,幽深广阔的绝妙佳境,其后门的对联“余地三弓红雨足,荫天一角绿云深”正是此园点题之句。
· 岭南文化—岭南园林—余荫山房
余荫山房,又名余荫园,位于番禺南村镇,清代同治六年(1867)兴建,距今130多年。全园建筑面积只有近二千平方米,为四大名园中最小巧玲珑的,并因它小巧玲珑的建筑风格而著称,誉为广东四大名园之一,被定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和广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座古庭园,布局精巧。它以“藏而不露”或“缩龙成寸”的手法,将亭、台、楼、馈、堂、馆、轩、榭、桥、廊堤、石山、碧水尽纳于三亩之地,使得小小园林显出园中有园、景中有景,幽深广阔的绝妙佳境,其后门的对联“余地三弓红雨足,荫天一角绿云深”正是此园点题之句。
· 岭南文化―宅第―清东莞可园
清东莞可园位于东莞旧城西南的博厦村。与顺德清晖园、佛山梁园以及番禺余荫山房成为粤中四大名园之一,原占地2000余平方米。园主张敬修曾任清朝广西按察使,罢官还乡后,于道光末年(1849~1850年)兴工造园,聘来当地名师巧匠,仿广西、江西名园式样,集岭南晚清园林之大成,结合实际需要,别开生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格局和风貌。后多次扩建维修。咸丰八年(1858年)基本落成。1961年重修。近几年新建了大门、门内假山和后园,连同可湖总面积达3万平方米。可园建筑内容颇为丰富,厅堂室舍、廊榭房轩、亭台楼阁一应俱全。它运用南方传统民居、庄寨、园林手法,把居住、防卫、游览统筹考虑。主要布局特点是在一多边形的地段内,建筑沿外围压边成群成组布局,旁倚可湖,中设庭院。院内巧布山池花木亭台。回环曲折,院落相套,房室串通,计有大小门户一百四十多个。建筑多用卷棚顶、红石柱、水磨青砖墙。装饰精巧玲珑。按功能和景观需要,大...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