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岭南文化―祠堂牌坊―宋广州广裕祠

2017-05-3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3075
转发:0
评论:0
岭南文化―祠堂牌坊―宋广州广裕祠,   祠堂,在中国文化中是一个别具意义的符号。古代村落大多是由家庭逐步繁衍而

    祠堂,在中国文化中是一个别具意义的符号。

  古代村落大多是由家庭逐步繁衍而来的,这种浓缩本土文化色彩的“原生态古村落”记录了中国民间家庭制度的沿革和变迁。

  按照《礼记》规定,只有帝王、诸侯、大夫才能自设宗庙祭祖。直到明朝,朝廷才开始允许老百姓建家庙(即祠堂)。于是,家庭聚集议事,娱乐庆典就有了地方,在许多乡村中,最高大华丽的建筑就是祠堂。

  钱岗古村也不例外。

  对于它来说,“广裕祠”,是灵魂所在的位置。

    广裕祠

  一部建筑的断代史

  几百年来,陆秀夫以忠烈刚毅被世人称颂,但钱岗村的村民是陆秀夫的玄孙陆从兴后代的事情,除了村民之间在口耳相传,在村外却是鲜为人知。

  直到2000年春天,几位文博专家在一片茂密的荔枝林深处发现了这座当时看来毫不起眼的祠堂,拭去了祠堂里古石碑上厚厚的尘埃,蓦然发现“始祖秀夫”和“叔祖秀夫”的字样,赶紧去村里考证。族中老人从箱笼底掏出族谱,印证了他们的猜测――在这个偏僻的山村里,聚居着当年大宋最后一任忠烈丞相陆秀夫的后人!

  广裕祠的命运、钱岗古村的命运,从那一刻开始变得不一样了。

  陆耀洲看守祠堂已经有些年头了。他是陆秀夫第33代世孙。在说明这一身分的时候,他还会平静地告诉你,在钱岗村,百分之八十的人都是陆秀夫的世孙,这没有什么稀奇。前来祠堂参观的人稀稀落落,对于游人的提问,他有问必答。也许是因为身份的缘故,平静的讲解里,让人感觉带着点儿无法掩饰的自豪。

  广裕祠始建于明朝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跟北京的故宫同年兴建,距今已有600年的历史。广裕祠一共有三进祠堂。前面宽13.8米,总进深44.2米,建筑面积816平方米。它坐北朝南,主座三进厅堂的中间为木构架,屋面素瓦,屋顶为悬山顶,有北方建筑遗风,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祠堂中具有明显北方风格的个别实例。

  广裕祠整个建筑由广裕祠、翼墙、照壁三个部分组成。祠堂正门前的照壁是一座呈现“八”字形、用青砖砌成的瓦檐结构砖墙。这样的建筑通常见于北方地区用来阻挡风沙,在岭南是极为罕见的。据专家考证,在广东地区是绝无仅有的,因此也成为广裕祠融南北建筑风格于一体的重要凭证。

  从外观上看,广裕祠高大雄伟,脊梁上塑有宝珠、鳌鱼、燕尾。祠堂的翼墙从大门的两边开始向外延伸,如一双张开的翅膀,又好像敞开的怀抱,与广裕祠浑然一体。广裕祠的正门坐落在两边翼墙的中间,宛若一张古朴的太师椅,庄重而深沉。祠堂大门横匾上书“陆氏大宗祠”,两边镌刻着一副对联“诗书开越,忠孝传家”。村中陆姓不仅供奉陆秀夫,还认为陆秀夫是汉代陆贾的传人。上联指的是陆贾说服南越王赵佗归汉,下联意为陆秀夫精忠报国之事。祠堂另外一副对联:掉三寸舌能胜百万兵戈,开越说佗归汉室;挺一孤身独操完全气节,溺江负主仰崖门。说的也是那两位陆氏名人的历史功绩。钱岗古村的村民,从来都不会掩饰对先祖的崇敬。

  要进广裕祠,首先要跨过一道半米高的门槛,这样高的门槛,在岭南地区也是相当罕见的。陆秀夫官至左丞相,所以相府祠堂的门槛也有不寻常的高度。

  “不过,这些都是广裕祠的特点,却不是它最有价值的地方。”陆耀洲把手指向头顶:“最有价值的,在那里。”他指的地方,是广裕祠的房梁脊柱。仔细端详,终于看清楚了,在那上面镌刻着秀美的阳文:“时大明嘉靖三十二年岁次癸丑(1553年)仲冬吉旦重建。”――这是广裕祠最早的重修记录。

  陆耀洲很严肃认真地带着记者继续往下看:在中堂后面东廊间左侧墙内嵌着一块《重建广裕祠碑记》,虽然字迹有些模糊,但是上面的落款依稀可见:“大明崇祯岁次己卯(1639年)季夏吉旦重修。”后堂的房梁和前厅的房梁上还分别刻有:“时大清康熙六年岁次丁未(1667年)季夏庚子吉旦孙捐金重建”;“时大清嘉庆十二年岁次丁卯(1807年)季冬谷旦重建”等字样。在第三进祖堂后两柱间横梁阴刻“民国四年岁次乙卯(1915年)吉日柱重为修后座更房之志”。

  这五处确凿的年代标记,完好地保存了广裕祠在各个时期的重修记录,广裕祠也成为目前全国发现的唯一一间有五个确切重修年代记载的祠堂。同时,祠堂后院东侧山墙和第三进后堂西侧山墙内面还保留着“文革”时期的标语。岁月叠加在祠堂的壁上,仿佛一闭眼,就能感觉到时间呼啸而过。

  600年,想要完好地保存那些有价值的历史瞬间,其实并不是件很容易的事情。“村民真的很有心,重修记录都被刻在了房梁上。祠堂的其他部分,都容易遭到破坏,除了屋梁――屋梁在,祠堂就在。没有什么地方比那里更安全的了。”

  过往的钱岗村民,在他们一笔一画地将对祠堂的膜拜镌刻在高高屋梁上时,也许并没有意识到,他们正在记录一段对于广州非常宝贵的历史记忆。

  广裕祠由此成为了“一部中国从明代到社会主义新时期的建筑断代史”。广州博物馆馆长程存洁说,这样确凿的时间记载,等于是为祠堂不同时期的建筑风格作了明确的断代,用这样的一把标尺就可以去衡量岭南地区其他的建筑。著名考古学家麦英豪就曾经在对广裕祠考察时称赞它为“非常宝贵的建筑标本”,并非溢美。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3年将“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杰出项目奖第一名”颁发给了广裕祠。

  一代又一代的钱岗村民,以他们对祠堂最质朴的爱慕方式,赢得了全世界的赞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岭南文化―祠堂牌坊―清广州宋名贤陈大夫宗祠
清广州宋名贤陈大夫宗祠位于广州市沙贝下元里。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重建,1927年重修。硬山顶,坐北向南,前后两进,有东西廊,天井宽敞。主体建筑占地795平方米。宗祠门前有宽阔的7级石台阶,阶前场地宽广。前座头门面宽三间、进深二间。碌筒瓦面,绿琉璃瓦剪边。琉璃牡丹花脊,上塑“道光丁未”和“英华店造”字样,为省内现存较早琉璃瓦脊之一。大门石额上刻“宋名贤陈大夫宗祠”。有道光二十七年款及印章。木门联是:“一门七进士,四代五乡贤”。七进士是自陈氏始祖陈康延(南宋)至陈子壮(明末),陈氏一门一共有7名进士。墀头有琉璃人物亭阁。正面青砖墙磨砖对缝。后座世德堂,面宽三间14.6米、进深三间12.4米,十三架四柱前出卷廊,廊前有石栏板4块,雕“忠孝廉节”四字。惟瓦脊当中施陶塑罗马字时钟。世德堂左侧为忠烈祠,是祀奉明末抗清志士陈子壮的。后人称陈子壮与顺德陈邦彦、东莞张家玉为“明末岭...
· 岭南文化―祠堂牌坊―明广州淡墨流芳牌坊
明广州淡墨流芳牌坊位于广州城北钟落潭�昂�村,坊建于明,为三间四柱五楼的石牌坊,是为�昂�村邝氏宗祖邝儒真而立。邝儒真,明初洪武年间进士,拜文宦学士,专掌文礼,工于书法,以淡墨见长,深受明太祖朱元璋赏羡,恩赐该“淡墨流芳”牌坊。坊面宽10米,端庄秀气,明间前额书“淡墨流芳”,次间坊额分别书“出第”、“入孝”;明间后额书“宣城甲第”,次间后额分别书“礼门”、“义路”。建筑上保留了明代风格。现牌坊完好。
· 岭南文化―祠堂牌坊―清广州封檐板
在对钱岗古村的考察中,专家还有一个惊世发现:在村落西向更楼檐口发现了一幅木雕刻画――《广州珠江江城风情图》。程存洁是广州市博物馆馆长。从发现这块封檐板的那天开始,大概有四五年的时间,他每天都会花上一些时间,趴在这块“稀世珍宝”上好好地研究一番,一寸一寸地推进,调动所有的知识储备、查阅大量相关资料,他要让一个18世纪繁华热闹的广州,活灵活现地从封檐板里跳脱而出。在岭南的木构建筑中,常用雕花封檐板,雕刻工艺有浮雕和通雕两种,但内容基本上都是以花鸟鱼虫为主。而钱岗村的封檐板更中意“宏大叙事”,因此将自己的目光投向了热闹无比的珠江两岸。这块封檐板长860厘米、宽28厘米、厚3.5厘米,在它的上面,镂刻了清代广州珠江沿江二十里的景色。860厘米长的画卷上,创作者描摹出各种人物49人,各种船只29艘,更有一百四十余棵榕树,它们千姿百态,是所有人物活动最完美的背景。从左到右,是珠江的上游到下游。聪明的创...
· 岭南文化―祠堂牌坊―明广州乙丑七进士牌坊
pclass="MsoNormal">明广州乙丑七进士牌坊位于广州市中山大学内。原在忠贤坊(现解放中路)。与“熙朝人瑞”牌坊、“总揆百僚”牌坊和“盛世直臣”牌坊统称四牌楼。据《广州城坊志》记载:乙丑进士牌坊为表彰明天启五年(1625年)广东进士李觉斯、梁士立、罗亦儒、吴元翰、岑之均、尹明翼和高魁7人而立。建于明崇祯八年(1635年),砂岩砌筑,四柱三间五楼,各楼下的石制斗拱承托出檐,石额刻“乙丑进士”4字,额坊分别为梅雀纹式和菱纹式梅花图案。1947年拓宽马路时迁建。当时岭南大学认为明代进士与近代之文学博士相参,为纪念高学位的石牌坊移建到高等学府适宜,故迁建到学校里;并以迁建落成之日为励学日,以激励学生发奋读书。“”期间被拆除。1999年在中山大学复原。1999年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岭南大学原址(包括乙丑七进士牌坊)为文物保护单位。
· 岭南文化―祠堂牌坊―清中山日东祠
清中山日东祠位于中山市三乡镇古鹤村。建于清光绪七年(1881年)。该祠坐东南向西北,三间三进布局,面积约480平方米。建筑为硬山顶,穿斗与抬梁混合木构架,梁架上驼峰、瓜柱精雕细刻,斗拱和雕龙托脚等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格。中座置有“叼鼠抓菩提”雕花木棚架,两旁次间有“密斯葡萄”、“瓜瓞绵绵”雕花木棚架,下设石雕栏板。后进为两层楼阁式建筑。前进的正梁上悬挂有木刻清代皇帝圣旨“乐善好施”牌匾。该祠是中山现保存完整的祠堂建筑之一。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