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岭南文化―祠堂牌坊―清花都资政大夫祠建筑群

2017-05-3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71
转发:0
评论:0
岭南文化―祠堂牌坊―清花都资政大夫祠建筑群,清花都资政大夫祠建筑群位于广州市花都三华区三华村内。即资政大夫祠、南山书院、亨之

花都 资政大夫祠建筑群 位于广州市花都三华区三华村内。即资政大夫祠、南山书院、亨之徐公祠和国碧公祠连建在一起的群体建筑。资政大夫祠是同治二年(1863年)兵部郎中徐表正为其父时亮被封赠资政大夫而建的生祠;国碧公祠和亨之徐公祠则是徐姓的祠堂。

这四组建筑先后建于清同治年间,前后排列整齐,由头门、中堂、祖堂组成;资政大夫祠和南山书院在头门内院建牌坊,祖堂之后隔横巷建二层后楼,建筑布局、风格、形制保存完整。建筑面积共5448.3平方米。

资政大夫祠,头门面宽三间15米、进深两间9.2米,分心墙前后用石柱,在前檐次间石柱后加花岗石栏栅,明间设石门框。大门上石额刻“资政大夫祠”。两侧为镬耳封火山墙,灰塑博古瓦脊。牌坊见第三章第四节之二《资政大夫祠牌坊》条。中堂面宽三间15.25米、进深三间11.8米,十五架梁用四柱前出四卷廊,前廊梁架,驼峰、雀替均雕人物、花鸟、鱼藻走兽等纹饰。金柱为梭形柱并带柱楯,封火山墙,灰塑博古脊饰。后进建筑风格、形式与中堂一致。

南山书院建筑比资政大夫祠略次,梁架、柱式、装修较简朴。头门内的奉直大夫牌坊,建于同治三年,青砖砌筑,三间三楼,通面宽11.73米、中开门洞2.04米、次间门洞1.11米、高约9米。明楼为庑殿顶,灰塑龙船脊,碌灰筒瓦,绿瓦当、滴水剪边,檐下施砖雕装饰斗拱,斗拱下为砖雕人物、花卉图案,嵌花岗岩石额一方,正面刻诏书,背面刻“孝廉方正”四个大字。两侧次楼庑殿顶,灰塑龙船脊,碌灰筒瓦,绿瓦当,滴水剪边。

资政大夫祠及南山书院的后楼相连,砖结构,高二层13米,封火山墙,灰塑博古脊饰。首层门板、栏板均雕有纹饰。

19997月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岭南文化―祠堂牌坊―清花都资政大夫祠牌坊
清花都资政大夫祠牌坊位于花都市三华村资政大夫祠(参见第三章第四节之一《资政大夫祠》条)内,作宗祠仪门。建于同治二年(1863年)。四柱三间四楼,连州青石打制,面宽9.35米、高9.8米,明间设两层庑殿顶,上层檐下石制如意斗栱,正面悬刻“圣旨”,背刻“恩荣”及同治年间所颁的诏书。两侧次楼为庑殿顶,高6米,檐下额枋雕有图案,柱前后立抱鼓石。1999年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 岭南文化―祠堂牌坊―清广州宋名贤陈大夫宗祠
清广州宋名贤陈大夫宗祠位于广州市沙贝下元里。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重建,1927年重修。硬山顶,坐北向南,前后两进,有东西廊,天井宽敞。主体建筑占地795平方米。宗祠门前有宽阔的7级石台阶,阶前场地宽广。前座头门面宽三间、进深二间。碌筒瓦面,绿琉璃瓦剪边。琉璃牡丹花脊,上塑“道光丁未”和“英华店造”字样,为省内现存较早琉璃瓦脊之一。大门石额上刻“宋名贤陈大夫宗祠”。有道光二十七年款及印章。木门联是:“一门七进士,四代五乡贤”。七进士是自陈氏始祖陈康延(南宋)至陈子壮(明末),陈氏一门一共有7名进士。墀头有琉璃人物亭阁。正面青砖墙磨砖对缝。后座世德堂,面宽三间14.6米、进深三间12.4米,十三架四柱前出卷廊,廊前有石栏板4块,雕“忠孝廉节”四字。惟瓦脊当中施陶塑罗马字时钟。世德堂左侧为忠烈祠,是祀奉明末抗清志士陈子壮的。后人称陈子壮与顺德陈邦彦、东莞张家玉为“明末岭...
· 岭南文化―祠堂牌坊―清中山日东祠
清中山日东祠位于中山市三乡镇古鹤村。建于清光绪七年(1881年)。该祠坐东南向西北,三间三进布局,面积约480平方米。建筑为硬山顶,穿斗与抬梁混合木构架,梁架上驼峰、瓜柱精雕细刻,斗拱和雕龙托脚等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格。中座置有“叼鼠抓菩提”雕花木棚架,两旁次间有“密斯葡萄”、“瓜瓞绵绵”雕花木棚架,下设石雕栏板。后进为两层楼阁式建筑。前进的正梁上悬挂有木刻清代皇帝圣旨“乐善好施”牌匾。该祠是中山现保存完整的祠堂建筑之一。
· 岭南文化―祠堂牌坊―清阳西忠勇祠
清阳西忠勇祠位于阳西县织�T镇大平村。明万历三年(1575年)总兵官张元勋为纪念在平定倭寇战役中阵亡的部属而建,故名“忠勇祠”,后废。清乾隆年间重建。分前、后二院,前院为七贤书院,奉祀七贤。后院为忠勇祠。忠勇祠坐北朝南,平面布局为三进院落,左右设两廊、厢房,为四合院砖木结构祠堂建筑。总面积1,790平方米。厅堂建筑为硬山顶,基本保留着清式建筑风格。祠堂建筑保存较完好。
· 岭南文化―祠堂牌坊―清雷州十贤祠
清雷州十贤祠位于雷州市雷城镇雷州西湖公园内。宋咸淳十年(1274年)知雷州军事虞应龙创建。清嘉庆九年(1804年)重建,文天祥撰姚文田手书《雷州十贤堂记》勒石嵌于祠内东壁。1984年重修。祠坐北向南,二进三厅,砖木结构,顶脊垂翅皆塑龙凤,前檐绘壁画,正厅大理石线描阴刻“十贤”像,东厢设“十贤生平事迹展览”。“十贤”指宋代天禧至绍兴150年间先后谪居雷州或谪琼崖路过雷州的寇准、苏轼、苏辙、秦观、王岩叟、任伯雨、李纲、赵鼎、李光、胡铨等10位名相贤臣。他们在雷体恤民情,倡办教育,传播中原文化,促进了雷州文化的发展,备受人民爱戴。虞应龙为示雷州人“敬贤如师,疾恶如仇”,乃建十贤祠。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