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岭南文化―祠堂牌坊―清广州宋名贤陈大夫宗祠

2017-05-3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26
转发:0
评论:0
岭南文化―祠堂牌坊―清广州宋名贤陈大夫宗祠,清广州宋名贤陈大夫宗祠位于广州市沙贝下元里。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清道光二十七年(1

广州 宋名贤陈大夫宗祠 位于广州市沙贝下元里。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重建,1927年重修。硬山顶,坐北向南,前后两进,有东西廊,天井宽敞。主体建筑占地795平方米。宗祠门前有宽阔的7级石台阶,阶前场地宽广。前座头门面宽三间、进深二间。碌筒瓦面,绿琉璃瓦剪边。琉璃牡丹花脊,上塑“道光丁未”和“英华店造”字样,为省内现存较早琉璃瓦脊之一。大门石额上刻“宋名贤陈大夫宗祠”。有道光二十七年款及印章。木门联是:“一门七进士,四代五乡贤”。七进士是自陈氏始祖陈康延(南宋)至陈子壮(明末),陈氏一门一共有7名进士。墀头有琉璃人物亭阁。正面青砖墙磨砖对缝。后座世德堂,面宽三间14.6米、进深三间12.4米,十三架四柱前出卷廊,廊前有石栏板4块,雕“忠孝廉节”四字。惟瓦脊当中施陶塑罗马字时钟。世德堂左侧为忠烈祠,是祀奉明末抗清志士陈子壮的。后人称陈子壮与顺德陈邦彦、东莞张家玉为“明末岭南三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岭南文化―祠堂牌坊―清广州封檐板
在对钱岗古村的考察中,专家还有一个惊世发现:在村落西向更楼檐口发现了一幅木雕刻画――《广州珠江江城风情图》。程存洁是广州市博物馆馆长。从发现这块封檐板的那天开始,大概有四五年的时间,他每天都会花上一些时间,趴在这块“稀世珍宝”上好好地研究一番,一寸一寸地推进,调动所有的知识储备、查阅大量相关资料,他要让一个18世纪繁华热闹的广州,活灵活现地从封檐板里跳脱而出。在岭南的木构建筑中,常用雕花封檐板,雕刻工艺有浮雕和通雕两种,但内容基本上都是以花鸟鱼虫为主。而钱岗村的封檐板更中意“宏大叙事”,因此将自己的目光投向了热闹无比的珠江两岸。这块封檐板长860厘米、宽28厘米、厚3.5厘米,在它的上面,镂刻了清代广州珠江沿江二十里的景色。860厘米长的画卷上,创作者描摹出各种人物49人,各种船只29艘,更有一百四十余棵榕树,它们千姿百态,是所有人物活动最完美的背景。从左到右,是珠江的上游到下游。聪明的创...
· 岭南文化―祠堂牌坊―清花都资政大夫祠牌坊
清花都资政大夫祠牌坊位于花都市三华村资政大夫祠(参见第三章第四节之一《资政大夫祠》条)内,作宗祠仪门。建于同治二年(1863年)。四柱三间四楼,连州青石打制,面宽9.35米、高9.8米,明间设两层庑殿顶,上层檐下石制如意斗栱,正面悬刻“圣旨”,背刻“恩荣”及同治年间所颁的诏书。两侧次楼为庑殿顶,高6米,檐下额枋雕有图案,柱前后立抱鼓石。1999年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 岭南文化―祠堂牌坊―清封开乡贤牌坊
清封开乡贤牌坊位于封开县南丰镇侯氏宗祠前面。是清初侯村族人为纪念乡贤侯应遴而建。为八柱三门三楼木石牌坊,高约5.6米、通面宽7米、深2.08米,歇山顶,绿琉璃瓦剪边,脊饰鸱吻。如意斗拱挑檐。柱为方形花岗岩石质。明间两柱阴刻对联:“鸢喜天飞,杨翊清芬荣绰楔;鱼欣渊跃,昭彰雅化耀灵祠”,坊额为“鸢飞鱼跃”。背面对联:“乡非阿好覃恩赐;贤有真修也泽垂”,坊额为“光前裕后”。正门两侧边柱脚各镶嵌一块水波纹大理石抱鼓。牌坊左右围墙各镶嵌4幅石质动物花卉浮雕。该牌坊造型美观,工艺精细。侯应遴,开建二都(今侯村)人,生于明代。由选贡任广西容县知县,为官廉正,逢荒年,集资济贫。又藤县、北流两邻邑缺官,当地父老赴道请求应遴兼摄政事,侯允之。晚年辞官归田后,热心修庙、筑路、架桥等,深得乡人敬仰,被誉为乡贤。1985年封开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 岭南文化―祠堂牌坊―清湛江陈氏小宗祠
清湛江陈氏小宗祠位于湛江市坡头区南三镇田头村。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陈上川“奉金归本”始建。坐北向南,砖木结构,面宽三开间18.5米、进深共42.9米,总面积约为793平方米。琉璃瓦剪边,悬山顶。正门廊石柱4条,石材传系陈上川派船自越南南方运回。祠内仍存“陈氏小宗祠”木匾1块,长2.43米、高0.68米,朱色髹面,阳刻楷体髹金,右上角篆体阳刻印“追远报本”,左下角刻方形印二,上印阴刻“光前”、下印阳刻“裕后”,均篆体。匾无年款,亦无署名。另有陈上川画像和其母其妻画像各1幅,均按清代服式绘制,系族人年节祭祀时悬挂的“祖像”。陈上川(1626年-1715年),号义略,今湛江市南三镇田头村人,是明末清初移居越南的早期华侨。陈上川青年时任明末清初台湾郑氏政权高廉雷总兵,巡航南海,保护商旅。康熙十八年(1679年)率部乘船往越南南方,投顺化阮氏政权,开发边和,留垦湄公河口,在越南三十六年,...
· 岭南文化―祠堂牌坊―宋广州广裕祠
祠堂,在中国文化中是一个别具意义的符号。古代村落大多是由家庭逐步繁衍而来的,这种浓缩本土文化色彩的“原生态古村落”记录了中国民间家庭制度的沿革和变迁。按照《礼记》规定,只有帝王、诸侯、大夫才能自设宗庙祭祖。直到明朝,朝廷才开始允许老百姓建家庙(即祠堂)。于是,家庭聚集议事,娱乐庆典就有了地方,在许多乡村中,最高大华丽的建筑就是祠堂。钱岗古村也不例外。对于它来说,“广裕祠”,是灵魂所在的位置。广裕祠一部建筑的断代史几百年来,陆秀夫以忠烈刚毅被世人称颂,但钱岗村的村民是陆秀夫的玄孙陆从兴后代的事情,除了村民之间在口耳相传,在村外却是鲜为人知。直到2000年春天,几位文博专家在一片茂密的荔枝林深处发现了这座当时看来毫不起眼的祠堂,拭去了祠堂里古石碑上厚厚的尘埃,蓦然发现“始祖秀夫”和“叔祖秀夫”的字样,赶紧去村里考证。族中老人从箱笼底掏出族谱,印证了他们的猜测――在这个偏僻的山村里,聚居着当年大...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