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岭南文化―婚育丧祭―梅州客家葬俗

2017-05-3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03
转发:0
评论:0
岭南文化―婚育丧祭―梅州客家葬俗,   旧时,客家丧葬有一整套清规戒律,繁文缛节。大体分为报丧、安灵、家祭、出柩、
    旧时,客家丧葬有一整套清规戒律,繁文缛节。大体分为报丧、安灵、家祭、出柩、改葬等环节。今仍有一些客家农村沿用此俗。

    报丧  由丧家出面,书写讣文,分送六亲及生前友好,告以入殓成服与扶柩还山日期。讣文及丧家发讣文自称有固定格式。今“讣告”多改用白话文。

    安灵  一要挂死者遗像,安死者灵牌,俗谓灵屋;二要用黑布结装幡帘;三要张贴灵堂对联。奔丧者如期而至。戚友或备奠仪,或送烛、送挽联,其常用语有烛敬、香敬、奠敬等。同宗或同乡可送钱,包以纸,有的书“代烛”二字。今新风俗吊丧送钱,是表示对死者家属的关心与慰问,故多称“慰唁金”。戚友以送挽联者居多,用布在五尺以上,所有挽联均布置于灵堂或其周围。今多为送花圈,由单位或个人敬挽,表示对死者的悼念。

    家祭  又名堂奠。死者一进棺材,儿孙即用丧服,叫入殓成服。棺木打钉之前,须揭开棺盖,让儿孙及亲友与死者遗体告别。接着,便举行堂奠仪式。请礼生喊班。奠者听礼生指挥,叫跪即跪、叫起即起,反复多次。后由礼生读哀章。哀章多为对死者生前美德之赞颂及寄托生者的哀伤。主祭孝男奠毕,接着为亲友,再后为乡邻及生前友好,一一向灵牌烧香鞠躬。有的还请和尚或斋女念经“超度亡魂”。所念经文,迷信色彩浓厚。本地还有“打莲池”者,即请和尚、尼姑轮流上灵堂,按佛教中悼念亡灵的方式,同时揉进了一些客家民间艺术表现形式,以此超度亡灵。念经如同唱哀歌,上半夜以唱念为主,下半夜以舞为主。

    出枢  扶柩还山埋葬之意。出柩时,由铜锣开路,跟着,单响鞭炮随路燃放。“八仙”抬棺,在开阔地摆路祭,孝子孝孙匍匐于棺木两旁。送葬者高举铭旌、挽联等尾随其后。路祭毕,八仙抬棺入墓穴,儿男奉土掩棺,最后掩土。送殡毕,烧灵牌、除幡竹、去灵堂。

   旧时,有“父死怕屋家,母死怕外家”之说。治丧时,由族中父老主持,宰猪,杀牛,大摆筵席,醉饱灵侧,族人一拥而上,群起争食孝家。丧家被弄得债务缠身,苦不堪言。若母死,往往还加上外氏之无理纠缠。

    改葬  又称“二次葬”。黄钊在《石窟一征》中写道:“俗父母葬十年,皆议改葬,改葬者以罂易棺,检骸而置之。”检骸叫“检金”,装骨的陶器叫“金罂”。黄钊认为:初意原为珍护遗骸之义,非全为祸福起见。但时间久了,流弊便产生,以至于家人有疾病,或其他不如意事,统统归咎于葬地不吉,又复起骸,迁于他处。清乾隆十四年嘉应知州王之正在他主修的《喜应州志》中指出:“……屡经起迁,遗骸残蚀,仅余数片,仍转徙不已,甚至听信堪舆,营谋吉穴,侵坟盗葬,构讼兴狱破产,以争尺壤,俗之愚陋,莫此为甚尸黄钊认为民间习俗不能用行政命令的办法加以禁止。他希望读书知礼的士大夫带头来改变这种粗野和浪费的风俗。值得注意的是,今天,客家农村仍有一些人迷信风水,择吉地修坟“做地”,这是没有任何积极意义的,徒费金钱与精力而已!

    近几年来,丧葬习俗逐步得到改革,文明治丧新风逐渐形成。不少乡村自觉组织起“老人福利理事会”,办理丧事一切从简,废除僧人诵经超度,废除纸扎灵屋,废除丧家大摆筵席辅张浪费之举。村中死了人,开个追悼会,群众自觉送葬,节约治丧,深得群众称赞。不少地方还进行殡葬改革,提倡改土葬为火葬,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推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岭南文化—婚育丧祭—梅州客家葬俗
旧时,客家丧葬有一整套清规戒律,繁文缛节。大体分为报丧、安灵、家祭、出柩、改葬等环节。今仍有一些客家农村沿用此俗。报丧由丧家出面,书写讣文,分送六亲及生前友好,告以入殓成服与扶柩还山日期。讣文及丧家发讣文自称有固定格式。今“讣告”多改用白话文。安灵一要挂死者遗像,安死者灵牌,俗谓灵屋;二要用黑布结装幡帘;三要张贴灵堂对联。奔丧者如期而至。戚友或备奠仪,或送烛、送挽联,其常用语有烛敬、香敬、奠敬等。同宗或同乡可送钱,包以纸,有的书“代烛”二字。今新风俗吊丧送钱,是表示对死者家属的关心与慰问,故多称“慰唁金”。戚友以送挽联者居多,用布在五尺以上,所有挽联均布置于灵堂或其周围。今多为送花圈,由单位或个人敬挽,表示对死者的悼念。家祭又名堂奠。死者一进棺材,儿孙即用丧服,叫入殓成服。棺木打钉之前,须揭开棺盖,让儿孙及亲友与死者遗体告别。接着,便举行堂奠仪式。请礼生喊班。奠者听礼生指挥,叫跪即跪、叫起...
· 岭南文化―婚育丧祭―“穿底姑婆”的葬俗
姑婆,即孤婆,终生不嫁的自梳女的俗称。几个自梳女住在一起共同生活的房屋叫“姑婆屋”或“孤婆屋”。自梳女的行为要受族规约束,不得随便接近男子,更不得与男子有私情。凡被指为做出伤风败俗事的自梳女,就被称为“穿底姑婆”。村了穿底姑婆,族长和祠堂司理就抬着猪笼到该女子的娘家,要她的父母交出女儿,然后五花大绑,装入猪笼,抬到祠堂前,敲响铜锣,齐集族人,当众宣布“罪状”后,抬着猪笼至河边,绑上大石块,丢入水中淹死,称之为“浸猪笼”。如果父母不忍心女儿惨死,把自梳女藏起来的话,则这些父母就被认为违反族规,死后不得葬在族中人的山地,神主牌不得放进祠堂,子侄不得为其买水(葬俗的一种仪式)和尽孝。被浸猪笼的自梳女,尸体不得进村,不得用棺木殓,不得土葬,父母、兄弟姐妹及族人都不得送葬,否则开除出族,只能由“孤婆屋”的姐妹在村外用一块床板放尸体,一张草席撕成两半,一半盖尸,一半遮挡太阳。姐妹们抬着尸体绕村三周,表...
· 岭南文化―婚育丧祭―奶祭
怀集县南部一些地方,若哺乳中的小孩夭折,亲人尤其是母亲不能亲自去埋葬自己的骨肉。但是得表亲情,即母亲须盛自己的奶汁于杯中,给料理后事的人带去,将奶水斟在小坟头上,如此一连三朝,差人送奶水去坟前祭奠。此俗在怀集县南部至今仍存。
· 岭南文化—婚育丧祭—奶祭
怀集县南部一些地方,若哺乳中的小孩夭折,亲人尤其是母亲不能亲自去埋葬自己的骨肉。但是得表亲情,即母亲须盛自己的奶汁于杯中,给料理后事的人带去,将奶水斟在小坟头上,如此一连三朝,差人送奶水去坟前祭奠。此俗在怀集县南部至今仍存。
· 岭南文化—婚育丧祭—鱼虾替身葬
饶平县沿海渔民因出海失事,尸体漂没,家人取抄网至海中捞取,网中所获东西或鱼虾,即被认为是死者的替身,取回收殓而葬;有的则取死者的衣冠筑坟而葬,叫衣冠原。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