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岭南文化―衣食文化―潮州妇女装饰

2017-05-3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351
转发:0
评论:0
岭南文化―衣食文化―潮州妇女装饰,   一帮姿娘好踢跎(游玩),花纱脚裤绿屐桃;   三面胭脂四面粉,耳钩老鼠拖葡

    一帮姿娘好踢跎(游玩),花纱脚裤绿屐桃;
    三面胭脂四面粉,耳钩老鼠拖葡萄。

    这是一首描绘潮州妇女装饰的民歌。潮州妇女早晨第一件事就是梳头插头饰,末了才料理家务或干别的事情。从前富有的人家还有专门请老妈于梳头的,一打扮起来就得花大半天的时间。即使是劳动妇女也要在梳头上下功夫,为了不道搁家务,她们总是家里起得最早的人。富有人家梳妆用的是大梳妆台,一般人家也都有精致的小镜台。无论贫富人家都尽力打扮自已,这不单关系到好看不好看,而且别人总是拿服饰、打扮来品评一个女人的作风和家风。
    服饰包括服装和人身装饰。人身装饰又包括首饰、冠帽、鞋袜、手帕、提袋等等。古代潮州因为滨海,海运发达,与苏(苏州)淞(吴淞口)来往密切,故潮州妇女服饰仿效苏淞者甚多。以服装材料为例:苏淞一带既是产丝区也是产棉区,所以潮州就常以丝棉作衣料。富人夏天穿的是洁白的薄绸,冬天则把皮裘当作是必不可少的装饰品,以炫耀自己的富有。因为潮州不是兽皮的主要出产地,兽皮显得特别珍贵。而贫穷人家一年到头无论夏天、冬天则全是穿洧布和棉布。
    首先说头部装饰。一是梳发型。梳发型一定要用水泡一种特殊树木的“刨花”,浸出带粘性的透明液体敷在头发上,既可辅助固定发型,还可使头发变得柔润有光泽;二是点缀各种头饰;三是脸部化妆。
    潮州妇女的发型和头饰是多姿多彩的。但什么年龄配什么发型和头饰却有严格的区别。
    婚前少女一般扎单辫和双辫,但以双辫者居多。辫梢结以蝶结或红棕索。为了使前面不显单调,额前头发梳成卷泡或梳成一排“卷”。有的还在卷泡和卷后面系下一道编花彩绸带增加色彩。少女自结婚之日起即松辫打鬃。鬃型多种多样,较为普遍的鬃型是八字鬃,最为典型的梳成大泡头亦称“大后斗”。有的人嫌打鬃麻烦或显老,也可梳成披肩,剪成贴颈短发或梳成泡头;进入中老年之后,比较流行的发型是企鬃、盘鬃(盘鬃俗称龟鬃)。
    无论哪种年龄的发型,都可以视自己的经济能力插上各种头饰。比如梳大泡头,则要插上“河边莲”、“关刀花”、“竹节花”、“狮头花”、“针菜花”、“凤钗”等。新婚的新娘无论梳什么发型,插上什么金银头饰,还必用一根银髻(绾髻针)插在头上。除了金银头饰,便是插上花朵。年轻妇女多插红花,如月瑰、芙蓉等;中老年多插一朵,几朵甚至整排的芬芳的玉兰、茉莉等。于是,应运而生的是四时清晨,街―亡都有老妇摆卖鲜花的摊档,深巷也有拎花篮叫卖的小女孩。不过,有一种花是不能随便插的,那就是“孝花”。妻子死了丈夫,媳妇死了公婆,要分别在右鬓插上一朵特制的白花、蓝花以示带孝。
    戴耳环是头饰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女孩子早在六七岁时就要刺耳朵。先用手指在耳坠按摩片刻,直到耳坠发热变麻,即用在炉里烧红的针穿刺。刺穿的耳孔用红线在两边打上结,再用一段草茎子插在中间,几天之后等耳孔结痂即可戴耳环。耳环有两种,一种是环式的,一种是耳坠子式的。老妇的耳坠子一般要嵌上怀古玉片。脸部的化妆也颇讲究,她们用柳枝烧成炭笔画眉,用寸折式的胭脂纸片染朱唇,脸上用松粉打底,再用水粉(用经过沉淀的松粉拦猪油捏成)擦匀。除了涂脂抹粉,每月还要请挽面老妇挽一次面,挽尽脸上的汗毛。妇女除了戴头饰,还要戴金银玉手镯、戒指及脚环。脚环是白银的,上面系有好几个小铃铛,走起路来叮铛作响,还有护缩装置,可随年龄的增长,扩大圆周。有的妇女终生戴玉手镯、银脚环。戴金银首饰,除了增添美观,显示身份外,还象征着消灾祛难、吉祥如意。古代妇女除此之外还有饰“韩公帕”的。“韩公帕”是一条长一丈余,质地或丝或布,颜色为黑色的长巾。妇女出门时用它盖头蒙面,两端让其自然垂至双膝。走路时随两手翕张,那样子甚是可怕。据说这是韩愈来潮时倡导的,以防妇女抛头露面。
    在所有这些装饰品中,尤其要提及的是木屐。穿木屐是一种具有地域特点的民俗。潮州地处带,天气炎热、多雨,穿木屐可避湿气:洗澡之后着木屐方便;夜行有声,歹人难以作奸。且木屐经济,贫穷的人也穿得起,故男女老少咸宜。上乘的木屐是用损木根部制作的,轻且柔韧。屐面有描花画鸟和涂以素漆之分。屐带有红皮、黑皮之分。上了年纪的妇女以穿素漆、黑皮屐居多,姑娘、婢女以穿描花画鸟、红皮屐居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岭南文化—衣食文化—潮州妇女装饰
一帮姿娘好踢跎(游玩),花纱脚裤绿屐桃;三面胭脂四面粉,耳钩老鼠拖葡萄。这是一首描绘潮州妇女装饰的民歌。潮州妇女早晨第一件事就是梳头插头饰,末了才料理家务或干别的事情。从前富有的人家还有专门请老妈于梳头的,一打扮起来就得花大半天的时间。即使是劳动妇女也要在梳头上下功夫,为了不道搁家务,她们总是家里起得最早的人。富有人家梳妆用的是大梳妆台,一般人家也都有精致的小镜台。无论贫富人家都尽力打扮自已,这不单关系到好看不好看,而且别人总是拿服饰、打扮来品评一个女人的作风和家风。服饰包括服装和人身装饰。人身装饰又包括首饰、冠帽、鞋袜、手帕、提袋等等。古代潮州因为滨海,海运发达,与苏(苏州)淞(吴淞口)来往密切,故潮州妇女服饰仿效苏淞者甚多。以服装材料为例:苏淞一带既是产丝区也是产棉区,所以潮州就常以丝棉作衣料。富人夏天穿的是洁白的薄绸,冬天则把皮裘当作是必不可少的装饰品,以炫耀自己的富有。因为潮州不是...
· 岭南文化―衣食文化―潮州蚝烙
潮州名食“蚝烙”闻名国内外。蚝也叫蛎,烙即是煎。蚝烙在清代已风及潮汕城乡,民国初年,潮州城大街状元亭巷有“瀛州酒店”,其蚝烙在潮州最有名。后来大街开元寺古井西北面有“泰裕盛”号老板名叫“乌笔”专卖这种名食,持续经营了40多年。“洪顺成”号,与新厝前摆摊的“吕饺”(姓许)同样名燥一时。烙蚝需用直径两尺的平底生铁锅,用木炭烧火。每锅投料为海蛎两斤、薯粉半斤,葱花一把,加上少许胡椒粉和水拌匀。然后热火厚油煎至两面都熟后,再搭配一些翠绿的芫荽在上面,使色香味俱全。蘸料用上等鱼露,使之外脆内酥,香味四溢,而其中海蛎如白玉镶于金盘,滑腻鲜甜,柔和适口,吃后余味无穷。
· 岭南文化—衣食文化—潮州蚝烙
潮州名食“蚝烙”闻名国内外。蚝也叫蛎,烙即是煎。蚝烙在清代已风及潮汕城乡,民国初年,潮州城大街状元亭巷有“瀛州酒店”,其蚝烙在潮州最有名。后来大街开元寺古井西北面有“泰裕盛”号老板名叫“乌笔”专卖这种名食,持续经营了40多年。“洪顺成”号,与新厝前摆摊的“吕饺”(姓许)同样名燥一时。烙蚝需用直径两尺的平底生铁锅,用木炭烧火。每锅投料为海蛎两斤、薯粉半斤,葱花一把,加上少许胡椒粉和水拌匀。然后热火厚油煎至两面都熟后,再搭配一些翠绿的芫荽在上面,使色香味俱全。蘸料用上等鱼露,使之外脆内酥,香味四溢,而其中海蛎如白玉镶于金盘,滑腻鲜甜,柔和适口,吃后余味无穷。
· 岭南文化―衣食文化―潮州春饼
春饼是潮州小食之佳品。其外观呈长方形,金黄悦目,外酥内嫩;味浓香溢,美味爽口。春饼古称“春卷”,我们的祖先为祈丰收康乐吉祥幸福,便在立春日制作此食品祭天。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出现五辛盘,把葱、蒜、韭、蓼蒿和芥合成一盘以取迎春之义。到唐宋时代五辛盘演变为春盘,“翠缕红丝,备极精巧”。明清时期以芹(勤)、韭(久)、笋(长)为主料,“匀平霜白,烫贴火炉乡,薄本裁圆月,柔还卷细筒,粉藏丝缕缕……”至今春饼已成为风行世界的中国式小食,在北欧尤受欢迎。潮州胡荣泉小食为百年老铺,清末时以萝卜丝和肉作为春饼馅,深爱欢迎。因萝卜水份太多,改为绿豆畔、蒜白、猪肉、虾米、香姑作馅,这种春饼大受欢迎而风行潮汕。
· 岭南文化—衣食文化—潮州春饼
春饼是潮州小食之佳品。其外观呈长方形,金黄悦目,外酥内嫩;味浓香溢,美味爽口。春饼古称“春卷”,我们的祖先为祈丰收康乐吉祥幸福,便在立春日制作此食品祭天。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出现五辛盘,把葱、蒜、韭、蓼蒿和芥合成一盘以取迎春之义。到唐宋时代五辛盘演变为春盘,“翠缕红丝,备极精巧”。明清时期以芹(勤)、韭(久)、笋(长)为主料,“匀平霜白,烫贴火炉乡,薄本裁圆月,柔还卷细筒,粉藏丝缕缕……”至今春饼已成为风行世界的中国式小食,在北欧尤受欢迎。潮州胡荣泉小食为百年老铺,清末时以萝卜丝和肉作为春饼馅,深爱欢迎。因萝卜水份太多,改为绿豆畔、蒜白、猪肉、虾米、香姑作馅,这种春饼大受欢迎而风行潮汕。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