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岭南文化―岭南宗教―道教

2017-05-3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65
转发:0
评论:0
岭南文化―岭南宗教―道教,  葛洪,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句容(在今江苏省)人,生于晋武帝太康四年(28

   葛洪,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句容(在今江苏省)人,生于晋武帝太康四年(283年)。他出身官宦之家,其从祖葛玄为丹鼎派师祖左元放之弟子。葛洪年轻时相信仙道学说,师事术士郑隐和南海郡太守鲍靓,后留居广州,入罗浮山炼丹,终其一生。他的“著述篇章,富于班马”,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为《抱朴子》内外篇。“《内篇》言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攘灾却祸,属道家;《外篇》言人间得失,世事臧否,属儒家。”葛洪在《抱朴子》中,除了多方面地论证神仙之存在、可信、可求外,对各种方术都作了宣扬,对长生不老药的采集与制作方法、金丹烧炼法等,都作了较具体的阐述。他还列举了天仙、地仙、尸解仙等之类别,列举了道经、神符之名称,可以说是集神仙思想及方术之大成,蔚然形成了金丹道教的神学理论体系。葛洪的丹鼎派仙道理论的集中提出,特别是对神仙可成的论证,充实了道教理论;他对学仙修道可以不废世俗事务,特别是对儒道可以调和、互相补充的论述,为道教的官方化打下了基础,也有助于道教的进一步成熟化。其时,道家分丹鼎派与符�派,葛洪是道教丹鼎派最主要的代表,也是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葛洪对后世道教流派影响甚大,他死后不久,其地位即上升到可以与三张(张陵、张衡、张鲁)相提并论。

葛洪,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句容(在今江苏省)人,生于晋武帝太康四年(283年)。他出身官宦之家,其从祖葛玄为丹鼎派师祖左元放之弟子。葛洪年轻时相信仙道学说,师事术士郑隐和南海郡太守鲍靓,后留居广州,入罗浮山炼丹,终其一生。他的“著述篇章,富于班马”,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为《抱朴子》内外篇。“《内篇》言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攘灾却祸,属道家;《外篇》言人间得失,世事臧否,属儒家。”葛洪在《抱朴子》中,除了多方面地论证神仙之存在、可信、可求外,对各种方术都作了宣扬,对长生不老药的采集与制作方法、金丹烧炼法等,都作了较具体的阐述。他还列举了天仙、地仙、尸解仙等之类别,列举了道经、神符之名称,可以说是集神仙思想及方术之大成,蔚然形成了金丹道教的神学理论体系。葛洪的丹鼎派仙道理论的集中提出,特别是对神仙可成的论证,充实了道教理论;他对学仙修道可以不废世俗事务,特别是对儒道可以调和、互相补充的论述,为道教的官方化打下了基础,也有助于道教的进一步成熟化。其时,道家分丹鼎派与符�派,葛洪是道教丹鼎派最主要的代表,也是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葛洪对后世道教流派影响甚大,他死后不久,其地位即上升到可以与三张(张陵、张衡、张鲁)相提并论。


葛洪,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句容(在今江苏省)人,生于晋武帝太康四年(283年)。他出身官宦之家,其从祖葛玄为丹鼎派师祖左元放之弟子。葛洪年轻时相信仙道学说,师事术士郑隐和南海郡太守鲍靓,后留居广州,入罗浮山炼丹,终其一生。他的“著述篇章,富于班马”,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为《抱朴子》内外篇。“《内篇》言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攘灾却祸,属道家;《外篇》言人间得失,世事臧否,属儒家。”葛洪在《抱朴子》中,除了多方面地论证神仙之存在、可信、可求外,对各种方术都作了宣扬,对长生不老药的采集与制作方法、金丹烧炼法等,都作了较具体的阐述。他还列举了天仙、地仙、尸解仙等之类别,列举了道经、神符之名称,可以说是集神仙思想及方术之大成,蔚然形成了金丹道教的神学理论体系。葛洪的丹鼎派仙道理论的集中提出,特别是对神仙可成的论证,充实了道教理论;他对学仙修道可以不废世俗事务,特别是对儒道可以调和、互相补充的论述,为道教的官方化打下了基础,也有助于道教的进一步成熟化。其时,道家分丹鼎派与符�派,葛洪是道教丹鼎派最主要的代表,也是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葛洪对后世道教流派影响甚大,他死后不久,其地位即上升到可以与三张(张陵、张衡、张鲁)相提并论。
    东晋时期,道教的五斗米道也曾在岭南有过活动。元兴三年(404年),奉五斗术道的道士卢循率孙恩败后之余众攻入广州,在广州活动达七年之久,对岭南地区五斗米道的传播起了一定作用。

    葛洪以后,岭南地区的道教以丹鼎派为主。葛洪的弟子黄野人,亦于罗浮山修道炼丹,深得民众信奉。又有唐代惠州道士轩辕集,号罗浮山人,为当朝统治者赏识。但南北朝及隋唐,岭南地区佛教盛行,道教发展缓慢,更无著名道士出现。虽唐代李氏尊崇道教,唐武宗亦曾一度废佛,广州著名的佛寺乾明法性寺被改为西云道宫,但岭南地区的道教并没有因此而兴盛,佛教在统治者和一般民众心目中的地位仍高于道教。五代时,南汉主刘爱在今广州教育路一带开凿西湖;聚方士炼丹,意求长生不老药,但佛道两教相比,南汉统治者更重佛教。

    北宋熙宁八年(1075年),浙江天台道教大炼师张伯端开创以修命为主的炼养一派,为丹鼎派之南宗。张伯端下传石泰、薛道光、陈楠、白玉赡,此五人被后人尊为南宗五祖。陈楠为广东博罗县人,师从薛道光,后归罗浮以道法行于世,主要著述有《紫庭经》、《丹基归一论》。他继承并简化炼丹方法,使之接近于禅,并主张和会禅、道:“人若晓得《金刚》、《圆觉》二经,则金丹之义自明,何必分别老、释之异同哉!”陈楠还以内炼金丹与外用符�合而为一,称内丹炼就便能“役使鬼神,呼唤雷雨”。南宗自陈楠起,兼传行雷法,从而使南宗有了广大的徒众,建立了群众性的教团。                                            

南宗五祖中,以白玉蟾的著述最丰,对南宗的发展和传播也贡献至大。白玉蟾原名葛长庚,琼州人,师从陈楠。他是张伯端后学中重禅道融合一派的代表。他的丹道以揉合释道二家哲学的“以心契道”为理论基础,强调炼丹以神为主,将内丹归结于心注,修炼过程始终重修心胜,其丹道思想明显靠拢于禅宗。白玉蟾著有《玄关显秘论》、《修仙辨惑论》、《海琼传道集》等,且撰有雷法著述多种。白玉蟾门徒广众,著名的有彭耜、留元长、叶古熙、赵牧夫、詹继瑞、陈守默、潘常吉、周希清、胡士简、罗致大、庐山太平兴国宫道士洪知常、陈知白、方碧虚、王金蟾、林自然、桃源子等人,形成较大的教团。道教南宗至此发展最盛,这与佛教禅宗在岭南的传播最盛有着密切的关系。

元代,全真派邱处机受元太祖器重,全真道盛极一时,岭南亦受影响。然全真教不尚符�、不事烧炼,在道教南宗影响较大的岭南势力有限。后元世祖下诏“焚毁道藏伪妄经文及版”,广州文武百官于至元十九年(1282年)遵旨在光孝寺内设坛,焚毁除《道德经》以外的道教诸经,全真道受到沉重打击。

明代,全真道因不受统治者的重视而沉寂,而正一道在历代帝王的崇信下较为活跃。岭南地区在宋代便盛行兼传雷法、主张内炼金丹外用符�合二为一的道教南宗,且岭南人本就崇尚鬼神,故对正一道较为容易接受,加之统治者的一力推崇,正一道遂在岭南颇为盛行,且日趋世俗化和民间化。此后、直至民国时期,正一道一直是岭南地区道教的主流。

    清代,朝廷对全真道实行保护政策,全真道各派尤其龙门派呈中兴之势。康熙年间,龙门派第十一代道士曾一贯人驻罗浮山冲虚观,并任罗浮五观(冲虚、九天、白鹤、黄龙、酥醪)住持,岭南遂始有龙门派的流传。此后,岭南地区道教除正一道外,其余住宫修持道士均属此全真龙门派。曾一贯之徒杜阳栋后又主罗浮冲虚观、惠州西湖玄妙宫和广州三元宫,并于归善(今梅州)创南天宫,对道教龙门派在岭南的传播贡献甚大,被后人尊为杜祖。龙门派后来在岭南的传播中,深受正一道的影响,表现出与正一道融合的趋势。至清末,龙门派道士已兼行斋醮祈禳,在宗教行持方面与正一道已无多大区别。这也是道教民间化和世俗化的体现。

    清代岭南道教值得一提的还有番禺道士李明彻。李明彻12岁即隶冲虚观道籍,为龙门派弟子,通道家学说,又精于天文地理,曾协助两广总督阮元编修《广东通志》,深得阮元赏识,后得阮元及一些名流绅士之助,在广州河南创设纯阳观,名流学者多与交游,使道教的地位得以提高,对其时岭南道教的传播也起了较大的作用。

清末及民国,岭南道教走向衰落。先是全真道宫遭到蚕食。仅以广州而言,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修元精舍被警署强占去四分之三的宫地。民国12年,为筹北伐军饷,市政府公告,凡市内各寺庵道观原址及财产收归市有进行招商变卖,修元精舍以每市井 150元的底价被拍卖。民国20年,三元宫的八仙殿及栖霞洞。五老洞等宫地被划给市教育局改建成广州市美术学校;应元宫被市二中借用一部分,民国34年连仅剩的大殿、西殿、祖堂也被省干训所占用,该宫道士只得迁居仅余大殿的修元精舍。其次,正一道士的活动受到限制。民国时期,广州一地由正一道士开设的正一道馆达百余间,民国26年,政府发出“正一祈福道馆执业人员即日歇业并将招牌拆除”今,后虽未得到实际执行,但对正一道却是一个严重的打击。尽管如此,由于民间崇尚鬼神的观念根深蒂固,民众对道教的信仰仍有较广泛的基础,凡有斋醮祈禳之事,多请道士主持进行,因而道士尤其是正一道士(民间称之为“哺呒佬“)在民众中特别是农村地区有广泛的市场,道教诸神如真武、城隍等,亦为各地民众供奉。

二、宫 观

道教自传入岭南后,先后均兴建有道教官观,其中以博罗县罗浮山和岭南文化中心的广州所建道教宫观最多,成为岭南道教的重地。历代道教官观有兴有废,先后兴建有多少,难以确切统计。较为著名的有广州的三元宫、纯阳观、应元宫、元妙观、碧虚观、修元精舍,罗浮山的冲虚观、酥醪观、九天观、白鹤观、黄龙观,西樵山的云泉仙馆等。至四十年代末,广东全省尚存道教宫观20余座。其中。又以罗浮山冲虚观、广州三元宫最为著名。

(一)冲虚观

冲虚观位于罗浮山东麓,朱明洞南。观坐北朝南,主体是一套四合式庭院的木石建筑结构,包括山门、正殿和两廊,加上附属建筑物,总建筑面积为4400余平方米。晋咸和中,葛洪至罗浮山炼丹,从观者众;遂置四庵,山南的为都虚,又名玄虚,后改名冲虚。晋义熙初始为词,唐天宝中置守祠十家,宋元�v二年哲宗赐“冲虚观”匾额。清嘉庆七年观毁于兵燹,由道人陈圆琅重修。光绪年间又由住持募化重修。观内的三清殿,供祀道教的最高尊神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和道德天尊,还配祀葛洪,伴以黄野人和传说中的巡山哑虎,另还配祀被仙化了的历代岭南道家朱灵芝、华子期、鲍靓、苏元朗、罗万象、单道开、轩辕集、黄励等。冲虚观为岭南历史最久且最为著名的道观,居于全国道教所称的三十六洞天的第七洞天。历代在岭南活动的道家,大多都  驻足冲虚观,如晋代的葛洪,宋代的陈楠、白玉蟾、彭耜,清代的曾一贯、杜阳栋等,更使冲虚观名声卓著。

(二)三元宫

      三元宫位于广州越秀山南麓,占地500平方米。宫坐北朝南。宫  的中央有三元大殿,内供神像天官、地官、水官(即尧、舜、禹三帝)。宫内又祀吕纯阳、鲍姑、太上老君等。三元宫的前身为越岗院,是东晋时南海郡守鲍靓为其女鲍姑在此修道行医而建。后人为纪念鲍姑,在此立鲍姑祠。明万历年间重修,崇祯年间改祀三元大帝,而为鲍姑另建配殿祀奉,三元官因此得名。清康熙三十九年,广州大旱,罗浮山冲虚观住持、龙门派第十二代传人杜阳栋被请来穗祈雨,后留任三元官住持。杜阳栋主持期间,募捐重修扩建,使三元宫面积达8000平方米,又购置田产600多亩,吸引了四方道侣,三元官由此成为全真道的十方丛林,到三元宫参拜的信徒络绎不绝。据广州《越华报》载一,民国35年(1946年)下元诞,到三元宫参拜者多到无立足之地。此后又经多次维修,使三元宫建筑维护得较好。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三元宫有道士24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岭南文化—岭南宗教—岭南宗教概述
首先,岭南为外来宗教入传中国的第一站,同时又是中外宗教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这得益于岭南地区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由于岭南地区濒临南海,从汉代开始,海上交通就十分发达。广州一直是中国一个重要的对外通商口岸。即使是明清海禁时期,厂州仍保留着“一口通商”的特殊地位。这就使得包括宗教在内的外国文化得以最早进入岭南。佛教虽然被认为最早是于汉代通过西域由陆路传入中国的,但交广海路仍是佛教入传中国最早的途径之一(一些学者甚至认为佛教由交广海路传入中国较从西域陆路传入中国的时间更早。见《学术研究》1990年第5期曹旅宁文),且影响更大。据《牟子理惑论》所记,东汉末年岭南的佛教已经相当兴盛。如果佛教不是传入时间较早的话,这种兴盛是不人可能出现的。六朝时期,就有不少来自外国的僧人进入岭南后,又转而北上建康等地传教,其中见诸文字记载、较为著名的就有昙摩耶舍、求那罗跋陀、达摩、真谛等;至唐代;又有南天竺国密宗僧金刚...
· 岭南文化—岭南宗教—佛教
岭南的佛教,最先是从海路传入的。汉代,岭南的对外交通已经很发达,交趾成为东西海程的中心,商业也因之十分繁盛。佛教也随着商业贸易而传入岭南。当时,佛教发源地天竺,“其国人行贾往往至扶南、日南、交趾”。有些人还因此居留在当地。如东汉末出自岭南交州的高僧康僧会,“其先康居人,世居天竺,其父母商贾移居交趾”。岭南的佛教,最先是从海路传入的。汉代,岭南的对外交通已经很发达,交趾成为东西海程的中心,商业也因之十分繁盛。佛教也随着商业贸易而传入岭南。当时,佛教发源地天竺,“其国人行贾往往至扶南、日南、交趾”。有些人还因此居留在当地。如东汉末出自岭南交州的高僧康僧会,“其先康居人,世居天竺,其父母商贾移居交趾”。由于东汉中叶以后,西域与中国内地的交通并不通畅,佛教的东传中国及中国僧人的西行求法,主要是取海路而行,岭南交广地区便成了海外佛教东传中国、中国僧人西行求法的重要桥梁。从三国至南朝梁,海外僧人由海路...
· 岭南文化―岭南宗教―基督教
一、发展概况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英国伦敦传道会的马礼逊来到广州传教,为第一个进入中国传教的基督教传教士,伦敦会亦成为第一个进入中国的西差会。其时,清政府禁止外国教士在华传教,马礼逊遂供职于英国东印度公司,取得在华居留的合法身份,得以往来于广州、澳门之间,暗中进行传教。马礼逊开始时直接在民间布道,但不久即发现这种方式效果不佳,遂转而致力于翻译《圣经》并编纂《华英字典》。至嘉庆十九年,马礼逊译成《新约圣经》,并在广州出版,又得印刷工人蔡高入教,为第一个信奉基督教的中国人。嘉庆二十一年,马礼逊的助手米怜于马六甲为梁发(广东高明人)洗礼。梁发于道光三年(1823年)回粤传道,著有《劝世良言》、《救世录摄要略解》等书,自行刊印发送,成为第基督教宣教师。稍后,有麦部思、郭实腊、裨治文、卫三畏、伯驾等外国传教士来到广东。伯驾于道光十五年在广州开设一所眼科医局,又同裨治文等组织医药传道会,进行隐蔽...
· 岭南文化―岭南宗教―方人定
方人定,原名士J,1901年生,广东中山市人。广州法政专门学校及广东法官学校高等研究部毕业,后专攻美术。1923年入青睡画院,1929年留日,1935年毕业于日本东京美术学校研究部,习西洋人体素描。回国后专字国画人物,1938年赴美游历,开画展。1941年与李抚虹等在香港成立“再造社”,并进行画展。1942年在澳门《华侨日报》发表《中国绘画之前途》一文,发挥国画改造论。解放后曾任广东画院副院长。1975年去世。刊有《方人定画集》。
· 岭南文化―宗教信仰―顺德“日娘诞”
农历八月二十五日,是传说中的“日娘诞”。过去每逢这一天,顺德市一带的妇女,总要聚集在一起,买些香烛果品,到东门外致祭,说是纪念日娘诞辰。这位“日娘”是谁?据《顺德县志》记载:“顺德俗每于岁之八月二十五日,妇女群为日娘称祝,识者笑其不典;盖日而又娘故也。然据故老相传,则别有帮故实。先是东门外,有某妇名日娘者,素工刺绣,女子从学者多,既死无子,其徒弟相率于其生日致祭,八月二十五日,即其生日,故他县皆无之。因其为女红师,故其祀事一邑也。”由此看来,这“日娘”并不是什么神,也并非“日娘娘”,她乃是一位刺绣大师。顺德大良一带的人说得更具体,说她姓陈,日娘是她的小名。家住大良东门城外,无儿无女,当时不少妇女跟她学艺,拜她为师,后来她死了,妇女们怀念她,便在她生日那天拜祖追念,年复一年,日渐神化,后人就以为日娘是神了。拜日娘的风俗,一直续到解放前夕,解放后逐渐废弃。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