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岭南文化―岭南宗教―基督教

2017-05-3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100
转发:0
评论:0
岭南文化―岭南宗教―基督教,一、 发展概况    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英国伦敦传道会的马礼逊来到广州

一、  发展概况

 

    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英国伦敦传道会的马礼逊来到广州传教,为第一个进入中国传教的基督教传教士,伦敦会亦成为第一个进入中国的西差会。其时,清政府禁止外国教士在华传教,马礼逊遂供职于英国东印度公司,取得在华居留的合法身份,得以往来于广州、澳门之间,暗中进行传教。马礼逊开始时直接在民间布道,但不久即发现这种方式效果不佳,遂转而致力于翻译《圣经》并编纂《华英字典》。至嘉庆十九年,马礼逊译成《新约圣经》,并在广州出版,又得印刷工人蔡高入教,为第一个信奉基督教的中国人。嘉庆二十一年,马礼逊的助手米怜于马六甲为梁发(广东高明人)洗礼。梁发于道光三年(1823年)回粤传道,著有《劝世良言》、《救世录摄要略解》等书,自行刊印发送,成为第基督教宣教师。稍后,有麦部思、郭实腊、裨治文、卫三畏、伯驾等外国传教士来到广东。伯驾于道光十五年在广州开设一所眼科医局,又同裨治文等组织医药传道会,进行隐蔽的传教活动。由于清政府禁教,而中国的民众对于基督教尚持杯疑的态度,故这一时期基督教在岭南的传教收效甚微,一些传教士在岭南居留不久即离去。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相继签订了《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允许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各通商口岸建立教堂、医院、学校等,进行传教活动。于是欧美各国教士大批进入广州,建教堂、开医院、办学校等,进行公开的传教活动。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已有7个差会的教士来到广州传教,即英长老会、浸信会、伦敦会、巴色会、循道会、美长老会、浸礼会。至咸丰十年(1860年),广东全省设有12个传教总会,教徒有2000余人。

    咸丰八年(1858年),《天津条约》签订,传教士得以自由进入内地传教,往来无阻,且得官府的保护,英圣公会、约老会、德信义会、瑞美会、基督同寅会、德长老会、宣道会等差会纷纷进入岭南建立传教事业。广东境内东、西北三江地带都有外国教士传教的足迹,巴色会甚至深入到粤东客家和福佬地区。至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在香港、广州、汕头、肇庆、英德、北海等地设有传教总会达30余处,其余各市、县设立分会基址达百余处,全省教徒已达13000余人,韶州、廉州、阳江、德庆、罗定、海南等较为边远的地区被辟为新宣教地,基督教势力网布全省。

    随着外国差会在岭南势力的日益扩大,一些华人牧师不满于基督教事业被外国教士把持,开始试图摆脱外国差会的控制,实行自立自传。同治十三年(1874年),华人牧师陈梦南、杨海峰等在广州创办潮音街华人宣道堂(后发展成兴华自立会,由华人传教,揭开了华人自立教会运动的序幕。光绪七年(1881年),长老会牧师关就光等也因对外国传教士不满而另树旗帜,创立华人长老自理会(后称广东长老传道会),建教堂、办会刊。由旅美华侨基督徒组织的中华纲纪慎自理传道会、华人美以美自理传道会亦先后于光绪二十年、光绪二十七年在广州建立教堂,开展教务。此外,还在广州设有神道学校,以训练华人传教人才。

    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至民国15年(1926年),为基督教在岭南的发达时期。这一时期,各大差会主要是巩固和扩大已有传教事业,同时致力于教会内部的调整工作。这时期进入岭南的新差会多是小差会,且不属任何宗派。据民国12年《中华基督教会年鉴》,当时在广东传教的差会共有29个:伦敦会、浸信会、浸礼会、美长老会、加拿大长老会、纽丝仑长老会、长老自理会、金巴仑会、美公理会、纲纪慎自理会、约者会、五旬节会、圣公会、神召会、巴色会、会、巴陵会、礼贤会、圣道会、希伯仑会、友爱会、美以美会、安息日会、圣洁会、同寅会、循道会、美瑞丹会、苦力布道会、水上传道会。

由于酉方列强对华侵略的日益加深,一些外国传教士及中国教民又倚仗不平等条约的保护欺压乡民,加之受义和团运动的影响,这时期发生的教案较多,对基督教传播有一定的影响,但岭南的基督教总的还在发展中。民国3年(1914年),广东省有基督教布道区987区,基督教职员2541人,信徒48347人。至民国8年,有布道区1061区,基督教职员2838人,信徒61262人。民国15年,全省有教堂1051所,信徒已达78519人,以全省面积和人口计,平均90平方公里有教堂一所,每578人中有教徒一人。这一时期,广州、香港、汕头、台山等地均成立男女青年会,从事介绍新文化和各种慈善活动。

    这一时期,受民族觉醒思潮的影响,岭南基督教和全国基督教界一样,开展了本色化运动,提出了“自治、自养、自传”。一些西差会鉴于中国人民反帝运动形势的发展,以及利于基督教的传播,逐渐把教会的管理移交给华人负责,外国教士退居副职或当顾问,许多教堂、医院、学校移交给华人基督教徒主理,出现了一批自养堂或半自养堂,经费自筹或只由外国差会部分补贴。广东最大的基督教会组织中华基督教会广东协会于民国15年(1926年)一致通过《收加教会主权大纲》,决定:“凡外国差会现在所辖各项事业,应以最速时间内移交大会接收,以后外国差会停止管理行使其向有支配教会事业之职权。所有人材经济之助力,亦概由大会或大会特设之机关权配之。”虽然由于政治气候变化和经济能力的限制,接收各差会在粤的事业之进程十分缓慢,许多教会的实权仍操纵在外国教士手中,但毕竟还是使岭南的基督教事业朝着摆脱外力羁绊的方向发展。

    民国15年后,岭南的基督教进入了退守阶段。受大革命和非教风潮的影响,岭南各地的基督教事业受到了一定的损失,各地外籍教士纷纷离境,华籍传教士也减少了许多,一部分教堂或教会事业因无人主持或因经济影响陷于停顿,教徒人数亦有所减少。据浸信会民国18年联会的统计,该派的两广会堂已减少一半,据民国26年出版的全国协会年鉴,广东原有外籍传教士近干人,这时留下的不足百人。大革命失败后,外籍教士重新人粤,岭南的基督教事业有所恢复,但由于政局动荡,加之受世界经济萧条的影响,主要依靠外国差会汇款的教会各项事业因差会汇款锐减而难以维持,岭南的基督教事业再也难现发达时期的那种态势了。据统计,至民国22年,广东全省有基督教堂会649处,教职员2232人,教徒61417人,低于民国15年的水平。

    抗日战争爆发后,一些教会和基督教团体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日军南侵,一些教会的机构和所属团体,先后迁往香港、澳门,后又辗转移迁云南、粤北、桂林。广州沦陷后,教会的教务活动大大减少,一些教堂被日军占作仓库。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绝大部分英美传

教士撤回本国。至此,各教会的宗教活动陷于停顿或半停顿状态。抗日战争胜利后,外国教士重入岭南,进行教会的复原工作,恢复宗教活动,并开展各种战后紧急救济工作。此后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各教会的活动一直较为活跃,但由于受政局的影响,未能回复到抗日战争前的水平。

二、  宗派和组织

自嘉庆十二年(1807年)英国伦敦传道会来广东以后,先后有23个基督教较大的差会进入岭南传教。这些教会中,15个分属于6个宗派,分别是:圣宗,有英圣公会;浸宗,有浸礼会、浸信会;公宗,有公理会、伦敦会;信宗,有巴色会、信义会、礼贤会;监宗,有循道会;长宗,有英长老会、加长老会、纽丝仑长老会、美长老会、约者会、同寅会。其余有圣道会、神召会、美以美会、金巴仑会、安息日会、水上传道会等。各教会中,以美长老会和浸信会在岭南势力最大,除粤东的潮汕、嘉应外,均为此二教会的势力范围。德国信宗则占据嘉应及东江部分地区,潮汕地区则为英长老会和美浸礼会的势力范围。其他一些较小的教会,只在这些地区(主要是粤语地区)作零星的传教。

    1.伦敦会

    嘉庆十二年(1807年),伦敦会的传教士马礼逊来到广州,进行传教活动。这是进入中国传教的第一个基督教传教会。伦敦会的主要宣教区在广州、香港、澳门一带。民国8年(1919年),该会在广东有布道区36个,正式教堂26座,教会职员135人,受餐信徒1874人。办有小学36所,中学1所,医院4所。是年,该会加入中华基督教广东大会议,在该大会的统一领导下从事布道事业。

  

2.公理会

即纲纪慎传道会。道光十年(1830年),美公理会牧师裨治文来广东传教,为该会来华之始。稍后该会又派伯驾医生来粤协助稗治文工作,在广州创办眼科医局,为中国有西医院之始。裨治文于同治六年(1867年)离粤北上,公理会在粤的活动暂告停顿。其时该会在粤有宣道堂2处,医院1所,女校1所,受洗信徒仅数人。光绪九年(1883年),公理会再派喜嘉理牧师来粤。喜嘉理先在香港租屋传教,后往四邑诸县及广州传教,开设教堂及宣道所40余处,开办学校29所,男女老少受洗礼者5334人。。宣统二年(1910年)喜嘉理因病回国,其所建立的教会事业因人才、经济缺乏,一落千丈。民国8年(1919年),该会在广东有布道区27个,正式教堂35座,教会职员136人,受餐信徒3098人,办有小学30所。该会的主要布道区为广州、四邑诸县及香港,民国8年,该会加入中华基督教广东大会议。民国18年,该会的西教士全部被调回国及其他地区,在粤的原有工作全部停顿,次年由华人组织的广东公理传道会接办美国公理会在粤的宗教事业。

    3.美长老会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北美长老会遣教士哈巴来到广州,为第一位来华的北美长老会教士。咸丰十年(1860年)哈巴复入广州,先后建立5个支会,并创办医院、医校、护校、书院等。光绪十一年(1885年),哈巴在美筹得60余万元返粤,在芳村创立格致书院,后在此基础上于河南康乐村成立岭南大学。北美长老会的宣教区很广,遍布整个广东话地区(包括香港)及部分客话地区,所办的教育事业和医疗事业也较多。民国8年(1919年),该会在广东有布道区165个,正式教堂113座,教会职员425人,受餐信徒13559人,办有小学103所,中学6所,大学l所(岭南大学),医院8所。是年,在广东的北美长老会加入了中华基督教广东大会议,成为该组织中最大的教会。民国17年,北美长老会将各项事业移交给中华基督教会广东协会。1949年,该会撤至香港。

    4.英长老会

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英长老会牧师宾为邻抵香港,稍后进入广州,不久经厦门往上海。此为英长老会进入岭南之始。至咸丰六年(1856年),宾为邻及另一传教士抵达汕头,进行传教活动,但传教两年,未能发展信徒入教。咸丰八年(1858年),英长老会派遣在厦门传教的施饶理来与宾为邻对调,创设一间宣道所和一所小学。《天津条约》签订后,英长老会的传教事业始获得较快的发展,先后在潮汕一带建立教堂,吸纳信徒,创办医院、学校、书馆,并把传教区域扩至客话地区。该会的宣教区集中在潮汕潮语地区和部分客话地区。民国8年(1919年)。该会在广东有布道区131个,正式教堂108座,教会职员336人,受餐信徒6209人,办有小学147所,中学6所,医院6所。民国17年,潮汕基督教长老总会改称为中华基督教岭东大会,下辖中华基督教汕头区会(原汕头区基督教长老大会)和中华基督教五经富区会(原五经富长老大会)。民国18年起,英国传教士逐渐将教会的领导权移交给中国牧师,集中由岭东大会领导。至民国26年,潮汕基督教长老会拥有教堂142座,教徒超过1万人,并在汕头和五经富各设神学院一所(贝理神学院和观峰神学院)。

    5、同寅会

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在美经商的华侨梅灵先生劝同寅会派人来华传教;并于同年与同寅会的色加古、施姑娘、白姑娘来到广州,驻河南洲头嘴,开始布道。此后,同寅会陆续派人来岭南,建教堂,兴办医院、学校。该会的宣教区多在广州、南海、顺德、中山等地。民国8年(1919年),该会在广东有布道区10个,正式教堂12所,教会职员59人,受餐信徒671人,办有小学14所,医院1所。至民国14年有信徒近 3000人。

      6.循道会

清咸丰元年(1851年),循道会牧师俾士经香港入广州,在十三行以商行职员身份进行隐蔽的传教,为循道会在岭南传教之始。咸丰三年(1853年),俾士在增沙设一福音堂,并创设广州教区。《天津条约》签订后,避地澳门的俾士等传教士再度入粤,设堂传教,并在广州增沙创设圣道书院,培养华籍牧师。此后,该会的传教工作逐渐扩展至粤北、四邑、梧州等地。宣统二年(1910年),广州教区易名为华南教区,下辖广州、佛山、北江、台开、新中、梧州、香港等7个联区。民国8年(1919年),该会在广东有布道区30个,正式教堂29座,教会职员106人,受餐信徒2013人,办有小学35所,中学二所,医院2所。民国29年时信徒最多,达4000人。抗日战争中,循道会华南教区遭受较大损失,至民国 36年信徒人数减至 1300人。

    7.信义会

信义会又名巴陵会。清咸丰四年(1854年),信义会的韩士伯抵香港,入宝安、花县、清远、南雄、长乐、河源等地传教,为信义会教士进入岭南之始。光绪十四年(1888年),该会有力教士入粤,开设教堂、创办学校甚多,又到苗族地带传教。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该会在广州芳村购地建筑总堂。信义会在岭南的主要宣教区在广州、番禺、花县、新会、顺德、中山、惠阳、博罗、仁化、乐昌、南雄、始兴、英德等地。民国8年(1919年),该会在广东有布道区138个,正式教堂105座,教会职员123人,受餐信徒5225人,办有小学15所,中学2所。民国15年,有区会14所,支堂78间,宣道室25处,信徒6700余人。民国22年,有信徒7200人。

8.崇真会

因此会总机关设于瑞士巴色,又名巴色会。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崇真会遗教士黎力基、韩山文来广东,协助较早进入岭南的郭士立工作。后转往汕头、潮州及客家地区传教。此为最早抵达岭南的崇真会传教士。此后,崇真会主要在广东客属地区发展教务。该会总会设于广东老隆,下设有17个区会,后调整为13个:香港、李朗、浪口、葵涌、古竹、河源、连平、和平、龙鹤、元紫、五华、兴宁、梅县。民国8年(1919年),该会在广东有布道区36个,正式教堂130所,教会职员135人,受餐信徒1874人,办有小学72所.中学2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该会在广东有堂会112处,牧师45人,传道111人,信徒达21756人劝。有中学4所,医院2所,神学院1所。

    9.礼贤会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礼贤会牧师叶纳清抵广东,在东莞、宝安一带传教,为礼贤会于岭南传教之始。该会宣教区不广,仅宝安、东莞、惠阳、增城、顺德5县。民国8年,该会在广东有布道区35处.正式教堂25所,教会职员70人,受餐信徒2253入,办有小学24所,中学1所,医院1所。民国16年,信徒增至3500人。

    10.浸信会

    道光十六年(1836年),受美国浸会全国联会的派遣,叔未士夫妇抵达澳门,为美国浸会第一位来华的传教士。道光二十四年,叔未士和罗孝全来到广州,在联兴街设堂传教。道光二十六年,罗孝全在广州南关东石角附近开设粤东浸信教会,洪秀全就是于次年在那里听到了基督教义并认识罗孝全的。同治八年(1869年),在广州成立惠爱八约浸信教会,为美南差会和浸联会在岭南的传教基地。光绪二十一年(1905年),美南差会决定迁址东山,接着中国人自办的培正学校、培道女校、培贤女子神学院、医院、孤儿院、安老院等陆续迁来,神道学校也建成招生。从此,作为美南差会工作中心的五仙门被东山取而代之。浸信会与长老会一样,是岭南势力最大的基督教派之一,其宣教区遍布广州、香港、东江、西江、北江一带及梧州、桂林等地。光绪十一年(1885年),在广州成立“广东浸信者总会”,后数易其名,民国21年始定作“两广浸信联会”。民国15年,总会下有广州区联会、西江区联会、北江区联会、东江区联会、中澳区联会、香港区联会、西南区联会、桂南区联会、五邑区联会等9个地区性联会,有堂点142处,信徒14600余人。抗日战争期间,浸信会的大部分事业疏散至香港、肇庆等地,并参加支援中国的抗日战争。抗战胜利后,该会进行复员工作,并逐步将教会事业移交给中国教牧或信徒主持,使该会的自立自主性更强。至1949年,两广浸信联会下设有12个区联会,各地共有教会和基址145所,工作人员179人,信徒16000余人。

    此外,潮汕地区有岭东浸信会,为北美浸会所创,并不隶属两广浸信联会,但同属一宗派。咸丰十年(1860年),受北美浸信会的委派,该会教士耶士摩和约翰抵汕头马屿传教,稍后在角石创设传道所,为岭东浸信会的根据地。此为北美浸信会在潮汕正式传教之始。后教务日益发展,宣教区逐渐扩大至汕头、潮安、潮阳、揭阳、黄冈及客属地区之梅县、�乌、河婆等地。据岭东浸信会刊物《嘉音》,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该会有堂会22处,信徒837人,至民国15年(1926年),堂会增至125处,信徒增至4380人。又据中华全国基督教协进会《中国基督教团体调查录》至民国37年。岭东浸信会有堂会127处,信徒达8300人,办有医院4所,诊疗所5个,圣经学校和义工训练所各1所。

 

附:中华基督教会广东协会

    该会是广东最大的基督教组织,成立于1919年4月,初取名为中华基督教广东大会议,属于中华基督教联会下属的一个组织。最初参加该会的有英国伦敦会、美国北美长老会、公理会、同寅会及美瑞丹会。1922年6月第四次年会中,又有美国纽丝仑长老会、广东纲纪慎自理传道会、加拿大长老会、广东长老自理总会加入,并改名为“中华基份教会广东大会”。1926年,改名为“中华基督教会广东协会”。该协会以联络各教会,共图自治为宗旨。该机构有四级组织:最低一级为堂会,即由几个礼拜堂组成的宗教单位;第二级为区会,由各宣教区牧师、传教士和堂会代表组成;第三级为大会,由各区会的代表组成,各区会每500人可派代表2人,外国传教士三选其一;第四级,即最高一级为总会,实为执行委员会,由各区会代表组成,每3000教徒选2人,属外国教会的区会则可另派一名西教士为代表。总会的职能是维系各区会、堂会的关系,调解争端,监督各区会、堂会的工作,负责与其他宗派的联系,制定方针大计等。

中华基督教会广东大会成立后,至1924年该会有堂会(礼拜堂)140 间,基址(福音堂)115处,已封立的牧师50人,男女宣教师220人,领餐信徒16000人,办有各级学校120所,较大的医院5所。至1937年,协会有教堂193处,学校82所,医院8所,教徒21600余人。协会所辖的宣教区较广,几乎包括除粤东潮汕、嘉应各属外的广东省其余地区。为了便于管理,协会根据教会发展的历史和地理状况,划分了10个教区(含香港、澳门两地)。此外另设一特别区,包括上海、湛江两地,主要为旅行两市的教友提供方便。协会还与圣公会、循道会等教派合办有广州白鹤洞协和神学院,为广东基督教人才培养中心,广东不少有名的基督教人才出于此院。

三、  基督教事业

由于基督教在岭南传播最早,传播的历史较长,教派众多,故其所办的各项事业也较多。各差会创办的这些事业,其目的是通过这些事业来传播福音,扩大基督教的社会影响,而在客观效果上,则促进了岭南地区科技文化的发展。

1.   医疗及慈善事业

    (1)医疗事业

岭南地区最早的西医院,是由教会创办的医院。它对近代西方医术传入岭南,并培养中国早期的西医人才起到积极的作用。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美国公理会传教士伯驾在广州创设的眼科医局(博济医院前身),为岭南地区最早的西医院。至民国15年(1926年),广东全省基督教会所办的医院有30所。民国23年(1934年)统计,尚余19所,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恢复至26所,其中较著名的,广州有博济医院、柔济医院、东山两广浸会医院,江门有仁济医院,东莞有普济医院,嘉应有德济医院,汕头有福音医院等。一些医院还设有医护人员培训机构,训练西医医师及护理人员。

    (2)其他慈善事业

    基督教会在岭南创办的第一个慈善机构为北美长老会在广州创办的明心书院(瞽目学校)。此后,各教会先后创办孤儿院、安老院、盲目院、麻风院、救良所等。抗日战争期间,各基督教会还兴办过临时性的难民收容所、施粥站等,并举行募捐寒衣等活动。各种慈善事业中,以创办麻风院最早,且数量较多,计有8处,居于全国之前列,分布于广州、海南岛、罗定、北海、新宁(台山)、汕头、东莞等地(另外天主教会在石龙办有一所)。民国22年统计,全省有基督教会办的盲人院4所,孤儿院4所,安老院1所(民国15年以前为3所)。

2.   文化教育

基督教会历来重视兴办各种文化教育事业,使之为传道服务。教会所办的学校,均设有《圣经》的必修课,还举办经常性的宗教活动。教会所办的文化教育事业中。大学有美长老会于光绪十四年(1888年)三月于广州创立的格致书院,即后来的岭南大学;专门男女神道学校有16所(1933年统计),其中最为著名的为八大差会、三大公会于民国3年(1914年)合办的广州协和神学院,此外还有两广浸信会神道学校、信义会神道学校等等,专门培养神职人员;中学有29所(1948年统计,中含协和女子师范学校);小学264所(1933年统计);此外还有包括农业职业学校、商督学校、职工学校及各医院附设的护士学校在内的职业学校9所,平民义学42所,幼稚园10所(1933年统计)。

3.   文字布道事业

    注重文字布道是基督教传教的特点之一。其主要方式有两种,一是《圣经》的翻译和销售,一是出版宗教刊物。基督教传人岭南初期,先后有马礼逊、米怜、麦都思、郭实腊、裨治文、湛约翰、施敦力、宾为邻等人将《圣经》翻译成中文,《圣经》成为在岭南地区销行最广的基督教书籍。因岭南地区方言复杂,《圣经》也译成了各种方言的版本,有国语的、文言的、广州话的、潮州话的、客家话的、海南话的,此外还有苗、黎等少数民族方言《圣经》。各种版本《圣经》除在各宗教书局代售外,还有南华圣公会专门从事推销工作。该会筹集各方捐款,大量出版《圣经》,廉价出售,或折扣或赠送,平均每年销出近万本。据《中华归主》统计,民国9年(1920年)广州销售汉字版圣经达14万册。刊物方面,在岭南地区传教的各基督教派各堂会,大多办有以传播福音为宗旨的定期或不定期的刊物。较大的教会出版的刊物较丰,其中以长老宗、浸信宗的刊物为多。据民国23年调查,广东出版的宗教刊物达50余种,约占全国基督教出版刊物的四分之一。这些刊物中,以长老宗的《自理月刊》,信宗的《东山浸信会月报》、《尽言周刊》、《朝曦》,中华基督教会广东协会的《中华基督教会广东协会月刊》、《锋声》等影响较大。这些刊物,除在广州的南华基督教图书局和汕头、韶关、西江等地的教会书局销售外,大多分发教友和文化机关及向民众散发。但由于宗教刊物的读者面较狭,社会销售量很小,付出多收回少。根本无法自养,故因经费短细而断续出版的现象很普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岭南文化—岭南宗教—岭南宗教概述
首先,岭南为外来宗教入传中国的第一站,同时又是中外宗教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这得益于岭南地区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由于岭南地区濒临南海,从汉代开始,海上交通就十分发达。广州一直是中国一个重要的对外通商口岸。即使是明清海禁时期,厂州仍保留着“一口通商”的特殊地位。这就使得包括宗教在内的外国文化得以最早进入岭南。佛教虽然被认为最早是于汉代通过西域由陆路传入中国的,但交广海路仍是佛教入传中国最早的途径之一(一些学者甚至认为佛教由交广海路传入中国较从西域陆路传入中国的时间更早。见《学术研究》1990年第5期曹旅宁文),且影响更大。据《牟子理惑论》所记,东汉末年岭南的佛教已经相当兴盛。如果佛教不是传入时间较早的话,这种兴盛是不人可能出现的。六朝时期,就有不少来自外国的僧人进入岭南后,又转而北上建康等地传教,其中见诸文字记载、较为著名的就有昙摩耶舍、求那罗跋陀、达摩、真谛等;至唐代;又有南天竺国密宗僧金刚...
· 岭南文化―岭南宗教―道教
葛洪,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句容(在今江苏省)人,生于晋武帝太康四年(283年)。他出身官宦之家,其从祖葛玄为丹鼎派师祖左元放之弟子。葛洪年轻时相信仙道学说,师事术士郑隐和南海郡太守鲍靓,后留居广州,入罗浮山炼丹,终其一生。他的“著述篇章,富于班马”,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为《抱朴子》内外篇。“《内篇》言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攘灾却祸,属道家;《外篇》言人间得失,世事臧否,属儒家。”葛洪在《抱朴子》中,除了多方面地论证神仙之存在、可信、可求外,对各种方术都作了宣扬,对长生不老药的采集与制作方法、金丹烧炼法等,都作了较具体的阐述。他还列举了天仙、地仙、尸解仙等之类别,列举了道经、神符之名称,可以说是集神仙思想及方术之大成,蔚然形成了金丹道教的神学理论体系。葛洪的丹鼎派仙道理论的集中提出,特别是对神仙可成的论证,充实了道教理论;他对学仙修道可以不废世俗事务,特别是对儒道可以调和、互相补充的...
· 岭南文化—岭南宗教—佛教
岭南的佛教,最先是从海路传入的。汉代,岭南的对外交通已经很发达,交趾成为东西海程的中心,商业也因之十分繁盛。佛教也随着商业贸易而传入岭南。当时,佛教发源地天竺,“其国人行贾往往至扶南、日南、交趾”。有些人还因此居留在当地。如东汉末出自岭南交州的高僧康僧会,“其先康居人,世居天竺,其父母商贾移居交趾”。岭南的佛教,最先是从海路传入的。汉代,岭南的对外交通已经很发达,交趾成为东西海程的中心,商业也因之十分繁盛。佛教也随着商业贸易而传入岭南。当时,佛教发源地天竺,“其国人行贾往往至扶南、日南、交趾”。有些人还因此居留在当地。如东汉末出自岭南交州的高僧康僧会,“其先康居人,世居天竺,其父母商贾移居交趾”。由于东汉中叶以后,西域与中国内地的交通并不通畅,佛教的东传中国及中国僧人的西行求法,主要是取海路而行,岭南交广地区便成了海外佛教东传中国、中国僧人西行求法的重要桥梁。从三国至南朝梁,海外僧人由海路...
· 岭南文化―岭南宗教―方人定
方人定,原名士J,1901年生,广东中山市人。广州法政专门学校及广东法官学校高等研究部毕业,后专攻美术。1923年入青睡画院,1929年留日,1935年毕业于日本东京美术学校研究部,习西洋人体素描。回国后专字国画人物,1938年赴美游历,开画展。1941年与李抚虹等在香港成立“再造社”,并进行画展。1942年在澳门《华侨日报》发表《中国绘画之前途》一文,发挥国画改造论。解放后曾任广东画院副院长。1975年去世。刊有《方人定画集》。
· 岭南文化―宗教信仰―顺德“日娘诞”
农历八月二十五日,是传说中的“日娘诞”。过去每逢这一天,顺德市一带的妇女,总要聚集在一起,买些香烛果品,到东门外致祭,说是纪念日娘诞辰。这位“日娘”是谁?据《顺德县志》记载:“顺德俗每于岁之八月二十五日,妇女群为日娘称祝,识者笑其不典;盖日而又娘故也。然据故老相传,则别有帮故实。先是东门外,有某妇名日娘者,素工刺绣,女子从学者多,既死无子,其徒弟相率于其生日致祭,八月二十五日,即其生日,故他县皆无之。因其为女红师,故其祀事一邑也。”由此看来,这“日娘”并不是什么神,也并非“日娘娘”,她乃是一位刺绣大师。顺德大良一带的人说得更具体,说她姓陈,日娘是她的小名。家住大良东门城外,无儿无女,当时不少妇女跟她学艺,拜她为师,后来她死了,妇女们怀念她,便在她生日那天拜祖追念,年复一年,日渐神化,后人就以为日娘是神了。拜日娘的风俗,一直续到解放前夕,解放后逐渐废弃。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