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岭南文化―南粤史话―广东历史文化名镇(古镇镇)

2017-05-3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23
转发:0
评论:0
岭南文化―南粤史话―广东历史文化名镇(古镇镇),    位于中山市西北边缘,是中山、江门、佛山(顺德区)三市的交汇处,全镇总面积

    位于中山市西北边缘,是中山、江门、佛山(顺德区)三市的交汇处,全镇总面积 47.8平方公里,由古镇、曹步、海洲三大自然村组成,下辖12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常住人口6.7万人,外来员工7多万人。改革开放以来,古镇镇按照"工业立镇,工农商并举"的思路,经20多年大力的建设和发展,逐步从单一的农业经济镇转变为以工业为主、区域性特色经济明显的工业城镇。2003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80.57亿元,国内生产总值26.25亿元,上缴国家税收3.63亿元,银行存款余额52.49亿元,农民人均收入8250元。

    古镇镇区域经济特色十分明显, 以灯饰、花卉苗木两大产业为支柱, 个体、私营经济非常活跃,其占经济总量的 95%以上。其中灯饰业是古镇的龙头行业。从1982年发展至今,古镇镇已成为世界性几大灯饰专业市场之一,是国内最大的灯饰专业生产基地和批发市场。形成了约7公里的"灯饰一条街",共有灯饰铺位近千家,从业人员近4万人。2003年,灯饰业总产值超过60亿元,约占全国市场份额的50%。出口创汇约2.83亿美元,产品不仅畅销全国,还出口到港澳台地区、东南亚、日本、美国及欧洲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享有较大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在1999年和2002年,古镇镇举办两届中国(古镇)国际灯饰博览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灯饰行业的长远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02年9月,古镇镇顺利通过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照明电器协会联合专家组的考核,被授予"中国灯饰之都"荣誉称号,形成了闻名世界的区域性特色经济。同时,古镇镇也是一个传统的经济作物区,形成了以花卉苗木为龙头,优质水产养殖为辅的效益农业,是华南地区较大的花卉苗木种植基地和销售市场之一。1999年,被广东省委确定为"广东省十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之一, 2004年2月还顺利通过了省农业现代示范区专家验收组的考核验收。古镇灯饰具有以下四大优势: 一是市场占有率高;二是行业集中程度高;三是企业经营机制灵活;四是灯饰产品自身优势, 灯饰产品更新速度快,产品款式新颖,品种丰富,价格优势比较明显。

    [农业] 古镇镇是中山市传统的经济作物区之一,近年来,不断加大对农业生产的投入,搞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水利工程,大力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和农产品结构,形成了以花卉苗木种植为龙头,优质水产养殖为辅的"三高"农业经济结构,是华南地区较大的花卉苗木种植基地和销售市场之一。 1999年,被广东省委确定为"广东省十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之一,2004年2月还顺利通过了省农业现代示范区专家验收组的考核验收。同时, 古镇镇的异地经营"三高"农业十分突出,大量农民外出到深圳、珠海、新会、湛江等地进行农业生产。目前,全镇异地经营"三高"农业总面积达 3万多亩,大大提升了古镇农业的辐射能力和影响力 。

    [精神文化] 多年来 ,古镇镇坚持以人为本 ,努力打造 "全民读书、全民创业、全民创新"的学习型社会,使古镇从平凡走向卓越。 树立大文化观念,深入挖掘古镇经济文化内涵 ,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体育事业。 除不断丰富人民群众文娱生活外,还注重满足群众对高雅艺术的日益需求 , 成功举办了各类大型文化体育表演和比赛,如俄罗斯大型巴蕾舞蹈表演、 中国对澳大利亚墨尔本队国际篮球争霸赛、全镇运动会等一系列文化体育活动,完成了古镇文化活动中心建设, 为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和 活动场所 ,促进"灯都"人文素养和品味的提升 。目前,古镇镇已初步建成为一个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公平公正、谅解宽容、和谐共处、共谋发展 的和谐古镇 。

    古镇镇积极实施"小城镇、大战略"的工作方针,树立"经营城镇"的理念,以规划为龙头,适度超前规划,把城镇作为品牌来经营,明确提出镇一级要考虑今后 30年的发展,村一级考虑今后10年的发展需要。并邀请有关专家和院校,如华南理工大学参与城镇总体规划的编制和评审工作。对城镇建设进行明确定位,统筹规划,先后三次(1992、2000、2003年)修订了城镇总体规划。在城镇规划建设过程中,古镇镇以建设现代化的"中国灯饰之都"作为总目标确定城镇建设风格,严格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和 "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的要求,明确各功能区的布局。 坚持" 利益向下、让利于村、让利于民"的原则,吸引村集体、民间资金参与城镇建设,拓宽城镇建设资金渠道;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城镇建设思路,充分利用古镇镇雄厚的民间资本;坚持"不求其大,但求其精",树立意识,提高城镇品位。近几年,古镇镇加大对中心城区的投入,确定" 欧陆风格、岭南特色"的建筑风格,先后完成国贸大酒店、灯饰广场、体育馆、政府办公楼以及灯都华廷、乐丰花园、六坊花园、冈东大厦等一大批工程建设,形成了中心区的雏形。 同时,古镇镇还注意今后持续发展的需要,着力加快专项规划的组织编制落实,如消防、水利、环境等专项规划,不断改善整体环境素质和提升群众生活质量,提升城镇的综合竞争力和吸引力。

    今后,古镇镇将围绕"一个中心、两条道路、三个住宅区、四块绿地"的总体规划,立足于主动接受中等城市的辐射和带动,吸引半径 30公里范围的人流、物流、资金流的聚集,形成较为明显的"洼地"效应,将古镇镇建设成为名符其实的"中国灯饰之都"。近年,将着力抓好"四个一"工程--"一个中心区、一个世界灯王、一个花卉植物园、一个工业园区"的建设,努力将我镇建成适宜创业、适宜生活居住、适宜休闲旅游、适宜商务活动的国际名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岭南文化—南粤史话—广东历史文化名镇(古镇镇)
位于中山市西北边缘,是中山、江门、佛山(顺德区)三市的交汇处,全镇总面积47.8平方公里,由古镇、曹步、海洲三大自然村组成,下辖12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常住人口6.7万人,外来员工7多万人。改革开放以来,古镇镇按照"工业立镇,工农商并举"的思路,经20多年大力的建设和发展,逐步从单一的农业经济镇转变为以工业为主、区域性特色经济明显的工业城镇。2003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80.57亿元,国内生产总值26.25亿元,上缴国家税收3.63亿元,银行存款余额52.49亿元,农民人均收入8250元。古镇镇区域经济特色十分明显,以灯饰、花卉苗木两大产业为支柱,个体、私营经济非常活跃,其占经济总量的95%以上。其中灯饰业是古镇的龙头行业。从1982年发展至今,古镇镇已成为世界性几大灯饰专业市场之一,是国内最大的灯饰专业生产基地和批发市场。形成了约7公里的"灯饰一条街",共有灯饰铺位近千家,从业人员...
· 岭南文化―南粤史话―广东历史文化名镇(官窑镇)
官窑起源官窑闻名于世,已有1100多年的悠久历史。据史料记载,唐末五代梁朝末帝贞明三年(公元917年),刘�衷诠阒莩频郏�号称南汉王,南汉王在位期间,得知官窑一带陶土资源丰富,民间制陶业相当发达,于是派官员到当时属官窑地界的镇龙墟(即现在和顺逢冲)文头岭兴办了一家规模较大的陶窑,由于是官家所办,所以当地墟市就叫做"官窑"。官窑发展至清代乃至民国初年最为鼎盛,河堤上的墟市东西走向成"一"字形,分为石市、驿市、铁网陈市,沿街用三块花岗岩铺砌而成,有"十里长街"美称。当时店铺林立,墟内人口过万人。官窑历史上人才辈出,文官武将,熠熠生辉,比较有名的有:北宋时的探花七甫人陈��;厚村有刘万石及清代武功将军刘凤翔;群岗小江村的近代岭南画派第二代杰出画家黄少强。七甫村尚保存有明代弘治十二年修建的陈氏宗祠和清代光绪二十九年建的纯阳吕公祠等古建筑。...
· 岭南文化―南粤史话―广东历史文化名镇(西樵镇)
西樵镇位于广东省珠江三角洲腹地的南海市西南部,是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中国面料名镇、广东省中心镇,面积176.63平方公里,辖4个城区、27个行政村,常住人口14万多人,流动人口6万多人。多年来,西樵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农村为主战场,以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为重点,以市场为导向,依靠科技进步,优化产业结构,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健康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02年,全镇经济总收入135.67亿元,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65.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073元。西樵是纺织之乡,素有"广纱甲天下"之美誉。西樵纺织业始发于五六千年以前,20世纪80年代形成"千家厂、千家店、万台机、亿米布"的产销规模。近几年来,镇委、镇政府积极推行"大市场、大流通,促产业大发展"和"科技兴纺"战略,以高新技术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实现西樵纺织业第二次革命。在轻纺城制...
· 岭南文化—南粤史话—广东历史文化名镇(西樵镇)
西樵镇位于广东省珠江三角洲腹地的南海市西南部,是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中国面料名镇、广东省中心镇,面积176.63平方公里,辖4个城区、27个行政村,常住人口14万多人,流动人口6万多人。多年来,西樵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农村为主战场,以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为重点,以市场为导向,依靠科技进步,优化产业结构,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健康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02年,全镇经济总收入135.67亿元,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65.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073元。西樵是纺织之乡,素有"广纱甲天下"之美誉。西樵纺织业始发于五六千年以前,20世纪80年代形成"千家厂、千家店、万台机、亿米布"的产销规模。近几年来,镇委、镇政府积极推行"大市场、大流通,促产业大发展"和"科技兴纺"战略,以高新技术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实现西樵纺织业第二次革命。在轻纺城制版公司基础上,成立南...
· 岭南文化—南粤史话—广东历史文化名镇(官窑镇)
官窑起源官窑闻名于世,已有1100多年的悠久历史。据史料记载,唐末五代梁朝末帝贞明三年(公元917年),刘在广州称帝,号称南汉王,南汉王在位期间,得知官窑一带陶土资源丰富,民间制陶业相当发达,于是派官员到当时属官窑地界的镇龙墟(即现在和顺逢冲)文头岭兴办了一家规模较大的陶窑,由于是官家所办,所以当地墟市就叫做"官窑"。官窑发展至清代乃至民国初年最为鼎盛,河堤上的墟市东西走向成"一"字形,分为石市、驿市、铁网陈市,沿街用三块花岗岩铺砌而成,有"十里长街"美称。当时店铺林立,墟内人口过万人。官窑历史上人才辈出,文官武将,熠熠生辉,比较有名的有:北宋时的探花七甫人陈瓘;厚村有刘万石及清代武功将军刘凤翔;群岗小江村的近代岭南画派第二代杰出画家黄少强。七甫村尚保存有明代弘治十二年修建的陈氏宗祠和清代光绪二十九年建的纯阳吕公祠等古建筑。地理位置官窑镇地处珠江三角洲腹地,南海区的北部,在北纬23°14...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