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文化―南粤史话―广东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东莞)
东莞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东北部,东经113度31分~114度15分,北纬22度39分~23度09分之间。地处珠江口,毗邻港澳,东与惠阳县接壤,南与宝宁县相邻,西与番禺县隔海相望,东北与博罗县以东江为界,北连广州市区和增城县。全市总面积2465平方里,总人口131,9万。还有85万多华侨,港澳同胞分布在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广东市的重要侨乡之一。全市设5个区,28个镇,市人民政府驻地为莞城。
东莞古时盛产莞草。莞人多以织草席为业,又因位于广州之东,故名东莞,东莞境内地势东南高,西部低。东南部掇山岭,最高峰银瓶咀,海拔898米。峰峦层叠,绵延衔接,形成一个半月的天然屏障,捍卫着中部腹地和广州地区。中部多丘陵,北部频临东江,地势逐渐平坦。西部和西南地势低洼,河涌如织,水产资源丰富,土壤肥沃。东江在北部的石龙分成南,北两条主流,分别流经虎门,麻涌,通过狮子洋注入南海。
东莞地处南海之滨,属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2度,七月平均气温28度,一月最高气温11度,夏季多吹偏南风,4~9月为主要雨季,年平均降水量达1800毫米。
东莞境内资源丰富,物产众多。农作物以水稻为主,经济作物有花生,荔枝,甘蔗,柑桔,香蕉等,沿海及水产地区盛产鱼,虾,蟹等,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是广东省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中部铺田地区盛产陶坭,东南部山地蕴藏石灰,硫铁矿等资源。此外,东莞的莞草,莞香,烟花,炮竹,腊肠,腊鸭,米粉等都是遐迩闻名的名优特产。
东莞水陆交通四通八达,广深铁路横贯南北,公路直通广州,深圳,惠州等地,水运则可直达广州,惠州,深圳,香港,澳门,是我国南方各省市与港澳及太平洋沿岸地区进行友好往来的主要通道。南端的虎门,雄踞珠江口,地势险要,为兵家必争之地。北部的石龙镇,是铁路,水路,公路的交汇点,是东江下游航行枢纽和货物集散地,同时也是一个军事要塞,与广州,佛山,陈村合称为清代广东四大镇。
☆ 惠州
金秋时节,秋风送爽,丹桂飘香。"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惠州西湖,迎来了参加"中国惠州台资企业展示会"的领导和嘉宾。海峡两岸的企业家聚会在古城惠州,结亲情,话家常,共商发展两岸经济的大计。惠州的湖光山色让台商们流连忘返,而嘉宾的光临又让古老的惠州城焕发出新的光彩。
惠州是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在古代就有"岭东雄郡"之称。在新石器时代,惠州已有人类活动。隋开皇十一年(591年)在惠州设循州总管府,从此惠州成为东江流域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从晋到清末的一千多年间,有480多位历史名人客寓或履临惠州,留下100多处遗址和2100多件文物。北宋杰出文学家苏轼寓居惠州3年;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在此进行过革命活动;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周恩来在此指挥过国民革命军东征战役。近代史上涌现了廖仲恺、邓演达、叶挺、曾生等一批民主志士和革命家。惠州又是著名的侨乡,祖籍惠州的华侨和港澳台同胞逾80万人。
惠州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全市陆地面积占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四分之一。广东三大水系之一的东江、西枝江横贯境内,是供给香港、深圳的主要水源。惠州拥有海洋面积4500多平方公里,海岸线长223.6公里,是广东的海洋大市之一。全市有省级、国家级风景名胜及自然保护区6处,著名的旅游区有惠州西湖、罗浮山、南昆山、汤泉、大亚湾海滨浴场等,集山、泉、湖、海、岛为一体,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身,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历史悠久 源远流长
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已在惠州一带繁衍生息,从事捕捞、狩猎和原始的农耕,创造了惠州的远古文化。博罗葫芦岭、苏屋岗、何屋岗等贝丘遗址,出土石锛、石斧、石矛和敲砸器,以及大量饰有绳纹、方格纹、云雷纹、夔纹等纹饰的夹砂、泥质陶片。
春秋战国时期,惠州一带的文化已有一定的发展水平,并与中原文化息息相关。在博罗散屋村出土过一组大小相近、形制、纹饰相似的7件青铜甬钟;博罗的苏屋岗遗址曾采集和出土了青铜斧、矮圈足陶豆以及一批以夔纹为特征的印纹陶器,在其附近还出土过两件战国青铜编钟。据史料记载,在今惠州市区及博罗北部一带,战国时期曾出现过一个名叫"缚娄"的小国,但不久即在诸侯兼并战争中消失。近年曾挖掘出规模较大的"缚娄遗址。"
秦统一岭南之后,在今惠州一带设置傅罗县,吴末甘露元年(265年)改傅罗为博罗,另割置欣乐县,此为归善县的前身。
东晋咸和元年(326年),从南海郡分置东官郡,博罗等县属之。南朝梁天监二年(503年),改东官郡为梁化郡,郡治设在原博罗县治(在今惠东梁化),博罗县治迁至浮碇冈(今博罗县城)。这是今惠州境内首次设置的郡治。
隋开皇十年(590年),废梁化郡,设循州总管府,辖粤东的循、潮二州。总管府建于"�跄旧街�阜",即今惠州市中山公园。隋炀帝即位后,将循州改为龙川郡。刘岩建立南汉之后,设祯州管辖归善、博罗、河源、海丰四县,州治所在惠州。北宋天禧五年(1021年),因避太子赵祯之讳,把州名改为惠州,惠州之名从此沿用至今。
物华天宝 人杰地灵
惠州历史悠久,历来是名宦、文人墨客荟萃之地。自晋至清,对惠州影响较大的历史人物有480多人,其中如葛洪、牛僧儒、李商隐、陈尧佐、陈称、苏轼、唐庚、刘克纲、陈鹏飞、林复、杨万里、刘克庄、吴潜、留正、文天祥、祝允明、陈恭尹、伊秉绶、宋湘、丘逢甲、梁鼎芬等,皆名重一时,他们或诗或文,或创办书院,或修堤筑路,兴修水利,对惠州文化、经济的发展贡献殊多。他们当中,对惠州影响最大的当推北宋大文豪苏轼。
北宋绍圣元年(1094年),苏轼被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同年10月2日携侍妾王朝云、三子苏过抵惠。在惠期间,他先后写下了160首诗词和几十篇散文、序跋。其诗文歌咏惠州风物,使惠州名扬四海,诚如江逢辰所言:"一自坡公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
惠州于淳�v四年(1244年)建聚贤堂,10年后改为丰湖书院。明清时期,惠州文风更盛。丰湖书院是惠州的最高学府。自创立以后,虽屡经兴衰,但"从者云集,人竞向学",培养出颇多有成就的学子,对惠州的文化建设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是岭南著名的书院之一。据府志记载:惠州府于宋代中进士者53人,明代44人。清代以来,惠州更是人文蔚起,名士辈出,在诗文、书画、金石等各方面都取得较大的成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