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文化―南粤史话―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佛山)
佛山"肇迹于晋,得名于唐",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唐贞观二年,因在城内塔坡岗上挖掘出三尊佛像,遂立石榜称"佛山"而得名。
千年古镇佛山积累下来的传统文化资源丰富,形式多样,南风古灶、祖庙、梁园、通济桥、东华里等文化遗产,完整地记录着这座岭南城市一脉相承的人文和民俗。
反映佛山陶瓷生产悠久历史的石湾南风古灶建于明代正德年间(1506一1521),是中国罕有的至今仍在烧制的陶窑。据历史记载,佛山陶瓷基地形成于唐宋,至明清最为发达,赢得了"石湾瓦,甲天下"的声誉。南风灶的炉口正向南方,窑尾榕树成荫,每至夏日,凉风习习,故名为"南风灶"。
反映佛山宗教文化的佛山祖庙据传始建于北宋元丰年间,是供奉道教崇信的北方玄天大帝的神庙,名"北帝庙"。原建筑于元代末年被焚毁,明初洪武五年(1372年)重建。之所以称为祖庙,据载是因为"历岁久远,且为诸庙首"的缘故。明初重建祖庙时,规模"不过数楹",此后随着佛山城镇经济的日渐发展,祖庙不断扩建,至清代初年,成为一座体系完整,结构严谨,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庙宇建筑,并完好保存至今。
与番禺馀荫山房、东莞可园、顺德清晖园合称为清代粤中四大名园的梁园,是清代岭南文人园林的典型代表之一。
而位于佛山福贤路的东华里则反映了佛山岭南民居的鲜明特色。这是一条不长的巷子,巷子两侧有许多窄巷,窄巷内是一排排清代至民国年间的大屋,其中最多的是镬耳屋,是佛山市现存最完整的具有典型岭南民居建筑风格的清代及民国时期的居民街道建筑群组。街内的宅第仍然保持清代的旧貌,是研究佛山地方史、建筑史及居住习俗等问题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民间谚语称"行通济,无闭翳",指的是位于佛山同济路的通济桥。去年春节,佛山市政府重修通济桥,于是元宵节市民纷至沓来复现"古俗"。政府更在桥侧设立募捐箱,集腋成裘居然每年收获善款数十万元。
正因为佛山有众多的保存完好的文物古迹和文化遗产,1994年,国务院命名佛山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经过佛山人多年的努力,佛山取得了多项的殊荣。包括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洁净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及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全国双拥模范城。还给联合国评为人类最佳住区优秀范例的城市之一。我们所辖的南海市、顺德市是广东"四小虎"之一,顺德、南海、三水、高明名列全国"百强县"的前列。
一座岭南古城的古色古香,引得外地游客流连忘返。
名城保护与发展规划
1992年初中共佛山市委、市政府邀请有关专家、教授协助制定《佛山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其要点一是立即着手修编佛山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旧城区的改造,按历史文化名城的性质来规划好文物保护区,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历史地段和传统街区。按照佛山的实际,分为五个地段:(1)祖庙博物馆,包括臣总里、祖庙大街等传统街区;(2)梁园博物馆,包括先锋古道、培德里等;(3)东华里街区,包括居仁里、禄丰大街、六村大街、石巷、和睦里等;(4)莲花南区,包括莲华巷、田心里、沙塘坊等;(5)塔坡街小区,包括京果街、祥安街、线香街等。二是核定保护的文物单位,倘属公产,其产权可移交给文物部门,便于安排维修和管理;倘属私产,考虑由国家收购,在收购前,政策上给以优惠,给予维修补贴等,业主享有一定的权利,应尽保护文物的义务。三是有些办公单位占用了文物古建筑,其上级部门应尽快安排其迁出,文物部门可以把原建筑用作博物馆或纪念馆。四是利用文物古迹,发展文物旅游,促进传统文化艺术和风物特产的生产,恢复一些制陶工场及利用南风灶等,旅游者可以手制陶坯,加工烧制,满足现代人在参观时跃跃欲试的心理。五是佛山市人民政府确定祖庙民居群为佛山市区的历史街区。1999年5月31日,佛山市人民政府就此通告:(1)历史街区的保护范围为祖庙路以东,人民路、石巷路(规划中)以南,禄丰大街(规划中)以西,建新路以北地段,包括祖庙大街、隔塘大街、新荣里、麒麟社、甘紫坊、善庆坊、营前街、新路坊、沙堆巷、福晨巷、三元市、恩星里、恩光里、臣总里、文明里、新文街、教善坊、潘巷、长生树、协天里、白金街、岗心街、长泰里、文会里、新中巷、黄巷、人民巷、福贤路、石巷、锦荣里、东华里、居仁里、福庆里、福庆巷、纪岗街、禄丰里等街道。(2)上述保护范围的一切拆建、修建、新建和扩建工程,都必须根据市人民政府批准的保护详细规划进行。在保护范围内从事任何建设活动,均不得破坏历史街区环境风貌,其修建设计方案须征得市政府规划行政管理部门和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并办理报建手续后方能动工。佛山市城市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发展成为以国内外贸易、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现代化城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