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燕赵文化―民间艺术―横歧调

2017-05-3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371
转发:0
评论:0
燕赵文化―民间艺术―横歧调,    横歧调是我国地方戏曲中的独特剧种,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由逃

    横歧调是我国地方戏曲中的独特剧种,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由逃荒之人传入保定一带的新城县(现高碑店市)撞河村与涿州横歧村。迄今为止,保定一带的一些农村还保留着这一传统的艺术活动形式,每年春节都要演出。

    横歧调曲调:传入撞河村的曲调定为“上四调”,曲调比较单纯,只有两个调门;传入横歧 村的曲调定为“下四调”,曲调复杂,分九腔十八调。现在,因演现代戏,根据剧情需要,有的唱腔改变为紧打慢唱。

    横歧调的扮演角色与嗓音:1949年前没有女演员,都是男扮女装,念白和唱腔都用二音假嗓来代替女声;1949年后有了女演员,都用本功嗓,也多用于二音。其乐器,文场以板胡为主,和以三弦、墨笛、二胡、笙、琵琶;武场有大镲、战鼓、手锣、唢呐、大鼓等。

    横歧调内容:1949年前主要以演各种神话为主,曾上演过《西岐》、《棋盘山》、《小八义》、《大名府》等不同历史时期的剧目;1949年后根据社会发展,上演了《小女婿》、《小二黑结婚》、《金沙江畔》等许多现代剧目,受到各界人士和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目前,保定横歧调剧团是演出这一戏曲的专业团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燕赵文化—民间艺术—横歧调
横歧调是我国地方戏曲中的独特剧种,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由逃荒之人传入保定一带的新城县(现高碑店市)撞河村与涿州横歧村。迄今为止,保定一带的一些农村还保留着这一传统的艺术活动形式,每年春节都要演出。横歧调曲调:传入撞河村的曲调定为“上四调”,曲调比较单纯,只有两个调门;传入横歧村的曲调定为“下四调”,曲调复杂,分九腔十八调。现在,因演现代戏,根据剧情需要,有的唱腔改变为紧打慢唱。横歧调的扮演角色与嗓音:1949年前没有女演员,都是男扮女装,念白和唱腔都用二音假嗓来代替女声;1949年后有了女演员,都用本功嗓,也多用于二音。其乐器,文场以板胡为主,和以三弦、墨笛、二胡、笙、琵琶;武场有大镲、战鼓、手锣、唢呐、大鼓等。横歧调内容:1949年前主要以演各种神话为主,曾上演过《西岐》、《棋盘山》、《小八义》、《大名府》等不同历史时期的剧目;1949年后根据社会发展,上演了《小女婿》、《...
· 燕赵文化—民间艺术—新颖调
新颖调,是保定市望都县独具地方特色的一个剧种,发源于该县许庄村,创始人是马洛新、许颖仙。19世纪20年代初,许庄丝弦艺人马洛新酷爱肃宁小商贩吴掌柜所哼的家乡小调,拜其为师,学会了曲谱,并在此基础上,融合传统戏曲艺术中的生、旦、净、末、丑等行当特点和唱、念、做、打的表现手法,创作形成“新曲调”。新曲调在乡间剧团试验演出后,很受群众欢迎,名气渐大。同村举人许颖仙经常帮助剧团改写剧本,并编写若干折子戏供剧团演出。大约在清道光十五年(1835),“新曲调”正式定名为“新颖调”,各取马洛新、许颖仙二名中的一个字,以释其源。新颖调在道光二十年前后最为兴盛。1949年后,望都对该剧种进行挖掘、整理,上演过《夫妻会》等剧目,并创作编排出《戏八戒》等新剧目。近年来,望都新颖调多次在国外演出。
· 燕赵文化―民间艺术―新颖调
新颖调,是保定市望都县独具地方特色的一个剧种,发源于该县许庄村,创始人是马洛新、许颖仙。19世纪20年代初,许庄丝弦艺人马洛新酷爱肃宁小商贩吴掌柜所哼的家乡小调,拜其为师,学会了曲谱,并在此基础上,融合传统戏曲艺术中的生、旦、净、末、丑等行当特点和唱、念、做、打的表现手法,创作形成“新曲调”。新曲调在乡间剧团试验演出后,很受群众欢迎,名气渐大。同村举人许颖仙经常帮助剧团改写剧本,并编写若干折子戏供剧团演出。大约在清道光十五年(1835),“新曲调”正式定名为“新颖调”,各取马洛新、许颖仙二名中的一个字,以释其源。新颖调在道光二十年前后最为兴盛。1949年后,望都对该剧种进行挖掘、整理,上演过《夫妻会》等剧目,并创作编排出《戏八戒》等新剧目。近年来,望都新颖调多次在国外演出。
· 燕赵文化―民间艺术―平调
平调系由豫北之怀梆演变而来。所谓怀梆,即早时候河南怀庆府(今沁阳)一带所流传的梆子戏。相传百余年前,有曹、白两姓艺人,将怀调传入武安,后经当地语言、语音及民间歌舞的影响,遂演变为今之平调。它的传统剧目约200余出。具有代表性者如《两狼山》、《三进帐》、《铡赵王》、《盘坡》、《董家岭》、《雷振海征北》、《拔桩》、《白玉环》、《李刚打朝入《收秦三》、《赶秦三》、《三连配》等。建国后,也上演了一些现代剧目,如《白毛女》、《三里湾》、《小二黑结婚》、《洪湖赤卫队》、《江姐》等。近年创作的《相亲记》,参加中央举办的庆祝建国30周年演出时,曾获演出三等奖。平调音乐属于梆子系统的板腔体。唱腔板式主要慢板、二八板、截板、散板以及二回头、倒三梆、一串玲等。平调的表演行当,较落子齐全,旦行有青衣、花旦、彩旦,生行有红生(俗称红脸)、小生、老生、配生(不抹红脸的靠架生),净行有大脸(黑脸)、二脸(二黑脸)、打杂...
· 燕赵文化―民间艺术―山歌
山歌是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表达内心思想感情的一种抒情歌曲,是劳动人民十分喜爱的一种民歌体裁。我省的山歌,有的地方叫“烂席片”,也有的叫“爬山调”、“信天游”,主要流行于张家口地区张北至承德地区围场一线和靠近太行山的阜平、涞源、平山、井陉、元氏、武安、涉县及高原地带,与晋西北的“小曲”、内蒙的“爬山调”、陕北的“信天游”等姊妹山歌在词曲上都有许多相似之处。山歌所反映的内容十分广泛,传统的山歌表达男女爱情和离人思乡的为多。如张家口地区普遍流行的山歌《放牛》、《烂席片》。也有相当多的山歌,倾诉着劳动人民在旧社会中深受封建压迫之苦。如尚义山歌《南山坡高来北山坡低》、张家口的《爬山调》等。由于山歌的歌词结构大都比较短小,一般由上、下两名的多段歌词构成,与歌词结构相适应的山歌曲式,一般为单乐段结构的分节歌。每段由上、下两个对称的乐名组成,上名大多结束在调式音阶的五级或四级音上,或停在高八度、低八度的...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