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文化―民间艺术―南辛庄木偶戏
燕赵文化―民间艺术―南辛庄木偶戏, 沧州河间市南辛庄木偶戏,又名“推戏”、“肘戏”,是河北的一个稀有剧种。明
沧州河间市南辛庄木偶戏,又名“推戏”、“肘戏”,是河北的一个稀有剧种。明朝万历二十九年(1601)由河间市西九吉乡郭村传入南辛庄。
木偶戏,从开台到收场,家伙点(司琴、鼓)和梆子戏一样,用头板、二板、三板、跺板。木偶戏是小人、小马、小刀枪,真人唱,假人行,真人支配假人,但唱腔又必须符合木 偶的表演和喜、怒、哀、乐的性格,让假人在台上表达出真人的感情来。再者,“台步”要求和真人上场一样,架人子的幕后演员要具备一定的功夫,达到以假乱真、真杀实砍的艺术效果。
南辛庄木偶戏共有15出传统剧目,包括8出梆子、7出丝弦。8出梆子是《铁幡杆》、《潼关》、《金球》、《王三姐借粮》、《游山》、《北游》、《美凤楼》、《混江河》;7出丝弦是《西游记》、《鸾凤鞋》、《回龙阁》、《芦花记》、《界牌关》等。文武场,生、旦、净、丑有30多个不同形象的道具人子(一尺多高)。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龙衣、蟒袍、凤冠、霞帔,一应俱全。
1949年后,南辛庄木偶戏在民间艺人金涵熙、王光亮带动下,得以再兴。1956年进京演出,效果颇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燕赵文化—民间艺术—南辛庄木偶戏
沧州河间市南辛庄木偶戏,又名“推戏”、“肘戏”,是河北的一个稀有剧种。明朝万历二十九年(1601)由河间市西九吉乡郭村传入南辛庄。木偶戏,从开台到收场,家伙点(司琴、鼓)和梆子戏一样,用头板、二板、三板、跺板。木偶戏是小人、小马、小刀枪,真人唱,假人行,真人支配假人,但唱腔又必须符合木偶的表演和喜、怒、哀、乐的性格,让假人在台上表达出真人的感情来。再者,“台步”要求和真人上场一样,架人子的幕后演员要具备一定的功夫,达到以假乱真、真杀实砍的艺术效果。南辛庄木偶戏共有15出传统剧目,包括8出梆子、7出丝弦。8出梆子是《铁幡杆》、《潼关》、《金球》、《王三姐借粮》、《游山》、《北游》、《美凤楼》、《混江河》;7出丝弦是《西游记》、《鸾凤鞋》、《回龙阁》、《芦花记》、《界牌关》等。文武场,生、旦、净、丑有30多个不同形象的道具人子(一尺多高)。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龙衣、蟒袍、凤冠、霞帔...
· 燕赵文化―民间艺术―海兴南锣
海兴南锣是河北省海兴县土生土长的剧种。元明时为时尚小令中的《打枣干》,明清时演变为吹奏乐南锣曲,清康熙年间(1662―1722)发展为南锣秧歌,清光绪三十年(1904)形成南锣秧歌戏,民国三十五年(1946)搬上乡村舞台,南锣剧种正式形成。海兴南锣的主要艺术特点是融戏曲、舞蹈、杂技于一炉,具有河北吹歌风韵,适于表现生动活泼、诙谐风趣、载歌载舞的喜剧。唱腔音乐主要为《打枣干》中的几支连缀式的曲牌,由五声音乐构成的大调式,围绕主旋律进行发展变化。文场的主要伴奏乐器是唢呐、龙头琴、二管、笙、笛子等;武场的打击乐器主要为小广锣、鼓、钹、镲等。该剧种的另外一大特色是演员均念方言,演唱中的上下滑音、“花舌”音使用较多。海兴南锣诞生后,活动范围扩大到津南鲁北等地,历史上对南锣剧种的发展影响较大者有吕三元、刘玉田、刘德纯、丁宝江等人。该剧的传统剧目有几十出,最具代表性的有《顶砖》、《颠鸾凤》、《双拐》、《...
· 燕赵文化—民间艺术—海兴南锣
海兴南锣是河北省海兴县土生土长的剧种。元明时为时尚小令中的《打枣干》,明清时演变为吹奏乐南锣曲,清康熙年间(1662—1722)发展为南锣秧歌,清光绪三十年(1904)形成南锣秧歌戏,民国三十五年(1946)搬上乡村舞台,南锣剧种正式形成。海兴南锣的主要艺术特点是融戏曲、舞蹈、杂技于一炉,具有河北吹歌风韵,适于表现生动活泼、诙谐风趣、载歌载舞的喜剧。唱腔音乐主要为《打枣干》中的几支连缀式的曲牌,由五声音乐构成的大调式,围绕主旋律进行发展变化。文场的主要伴奏乐器是唢呐、龙头琴、二管、笙、笛子等;武场的打击乐器主要为小广锣、鼓、钹、镲等。该剧种的另外一大特色是演员均念方言,演唱中的上下滑音、“花舌”音使用较多。海兴南锣诞生后,活动范围扩大到津南鲁北等地,历史上对南锣剧种的发展影响较大者有吕三元、刘玉田、刘德纯、丁宝江等人。该剧的传统剧目有几十出,最具代表性的有《顶砖》、《颠鸾凤》、《双拐》、《...
· 燕赵文化―民间艺术―南皮落子
落子,由于是南皮人自己的艺术创作,特别受到当地人的青睐。据传,落子已有150余年的历史了,而杨八庄子的梅派落子则早在清雍正八年(1730)左右就开展了活动,落子的兴盛期是在清末民初。起初,落子的表演形式,演员的增减,服装头饰的更换,要完全依据人物、内容的需要而定。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的落子已成为同等数量的男女青年表演的集体舞。南皮落子从内容上看,大都表现男女爱情和人民生活,并多在春节期间排练演出,表达人们辞旧迎新、庆祝丰收的喜悦心情。南皮落子的角色为“鞭”、“板”、扇”。“鞭”为男性动作,“板”、“扇”为女性动作。落子有文、武之分。文落子,当地人也称“小风流儿”。表演时是把几支民歌连起来边歌边舞,演唱的民歌多达30余首,最常用的是《放风筝》、《茉莉花》等。在道具的配备上是“鞭”、“板”、“扇”的穿插配合。有时,也单独用“扇”表演,显得自然干练,流畅大方,细致入微。武落子是在文落子的基础上发...
· 燕赵文化—民间艺术—南皮落子
落子,由于是南皮人自己的艺术创作,特别受到当地人的青睐。据传,落子已有150余年的历史了,而杨八庄子的梅派落子则早在清雍正八年(1730)左右就开展了活动,落子的兴盛期是在清末民初。起初,落子的表演形式,演员的增减,服装头饰的更换,要完全依据人物、内容的需要而定。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的落子已成为同等数量的男女青年表演的集体舞。南皮落子从内容上看,大都表现男女爱情和人民生活,并多在春节期间排练演出,表达人们辞旧迎新、庆祝丰收的喜悦心情。南皮落子的角色为“鞭”、“板”、扇”。“鞭”为男性动作,“板”、“扇”为女性动作。落子有文、武之分。文落子,当地人也称“小风流儿”。表演时是把几支民歌连起来边歌边舞,演唱的民歌多达30余首,最常用的是《放风筝》、《茉莉花》等。在道具的配备上是“鞭”、“板”、“扇”的穿插配合。有时,也单独用“扇”表演,显得自然干练,流畅大方,细致入微。武落子是在文落子的基础上发...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