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潮汕文化―潮汕行业习俗―劳心劳力的打土砻

2017-05-3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34
转发:0
评论:0
潮汕文化―潮汕行业习俗―劳心劳力的打土砻,   潮汕各地在碾米机出现之前,农民收割下来的稻谷如何变成大米,当今的中青年朋友

   潮汕各地在碾米机出现之前,农民收割下来的稻谷如何变成大米,当今的中青年朋友也许一点也不晓得或知之甚少,而60岁以上的男女却了如指掌:用人力转动一台土砻即可使稻谷变成大米。

    土砻,是一种用泥、木、竹为主要材料制成的人力碾米器具,它由上下两个圆墩组成,直径约70厘米,身高约80厘米,上墩有砻耳两个,砻槽一个,下墩有砻轴和砻脚,上下墩之间磨合处则铺设一排排砻齿,砻齿与砻齿之间用沙土填实并留下条条浅沟,此外,还配有一支砻臂和一条吊绳。一般的农家,土砻都安装在一个大厅上。碾米时,先将周边地板打扫干净,再把稻谷倒进砻槽并将砻臂的铁钩套进砻耳,然后单人或双人用手推动砻臂,这样,土砻的上墩就转动起来。这时,稻谷通过砻槽流进上下墩之间磨合处,再经上墩转动碾压,稻谷便脱壳变成大米从砻齿沟流到地板上。但碾出来的大米只是糙米,还要经过风柜除去粗糠和石臼除去幼糠两道工序才变成白米。

    潮汕地区广大农村直至20世纪60年代一直沿用土砻进行碾米。是谁创造了土砻?据笔者所知,发明制作土砻者应当是揭东县登岗镇涵涛村的祖先。制作土砻(俗称打砻)是该村祖传的专业工艺,全村几百户人家祖祖辈辈以打土砻为生,凡成年男性人人是打砻师傅。涵涛方氏的打砻铺遍布潮安、饶平、澄海、南澳及潮阳、揭阳等地,一般一个家庭一个店铺。每年有两个旺季,即水稻夏收和秋收之后两个月内,其余为淡季。旺季时叫打砻者络绎不绝,生意红红火火,师傅们天天起早摸黑挑着一担工具和配件奔波于驻地周边农户家中。由于土砻十分笨重,绝大多数都是师傅上门现场制作。单人制作一台新土砻至少需要3天时间,而翻新一台旧砻也要干个一整天(10小时左右)。一台新土砻的主要骨架可以用上七、八年,但其上下墩碾米部分易磨损,一般半年或一年须翻新一次。由于打土砻是一种既重体力又有精湛工艺的劳动,故无论炎夏寒冬,师傅们干活时大都赤膊上阵,活像夯墙工那样一会儿就汗流浃背,十分辛苦,非身体强壮者莫能胜任。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技术的发展,土砻先后被沙砻和火砻(碾米机)所代替,打土砻此项手工业自上世纪70年代初便退出历史舞台。

    编后“潮汕地区广大农村直至20世纪60年代一直沿用土砻进行碾米”,这句话似乎不确。潮汕地区一些沿海和平原的村寨在上世纪40年代便有了火砻,告别了土砻;至上世纪50年代末,即人民公社化时期,除了贫困山区的小村寨,基本上村村有火砻,由生产大队集体经营,因而大多50左右岁的潮汕人都不知土砻为何物了。不排除个别贫困小山村上世纪70年代还使用土砻的可能。编者的意见对否,请作者、读者讨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潮汕文化—潮汕行业习俗—打“东西痞”脏又累
打“东西痞”是近代潮汕各地农村一项又脏又累的副业。潮人将厕池称为“东西”,一般农户都拥有1至2个厕池,厕池既是厕所,又可堆积人粪、禽畜粪等,经酵化后便成为很好的土杂肥。过去由于化肥奇缺,农民主要靠这些土杂肥获得水稻、番薯等农作物的丰收。由于厕池长年累月堆积粪便,并经发酵积淀使其池底及池壁形成一层黑色粪渣,这就是“东西痞”。“东西痞”是一种比粪水更好的肥料。近代科学证明,“东西痞”富含氨和磷,它既是上乘肥料,又有热土作用,能促进水稻分蘖,提高产量,尤其在高寒贫瘠地区用它作为水稻的“秧头肥”(基肥),肥效更为显著,故它是山区农民的抢手货。据笔者所知,揭东县登岗镇有个村庄叫浦口村,过去该村大多数村民除了种田以外,还专门以打“东西痞”(兼打尿桶痞)为副业。他们有的独户经营,有的几个人合作经营。他们农忙时种田,农闲时挑着一担竹筐走出家门,近至附近村庄,远至潮安、澄海、潮阳、饶平等地走村串巷呼叫打“东...
· 潮汕文化―潮汕行业习俗―打“东西痞”脏又累
打“东西痞”是近代潮汕各地农村一项又脏又累的副业。潮人将厕池称为“东西”,一般农户都拥有1至2个厕池,厕池既是厕所,又可堆积人粪、禽畜粪等,经酵化后便成为很好的土杂肥。过去由于化肥奇缺,农民主要靠这些土杂肥获得水稻、番薯等农作物的丰收。由于厕池长年累月堆积粪便,并经发酵积淀使其池底及池壁形成一层黑色粪渣,这就是“东西痞”。“东西痞”是一种比粪水更好的肥料。近代科学证明,“东西痞”富含氨和磷,它既是上乘肥料,又有热土作用,能促进水稻分蘖,提高产量,尤其在高寒贫瘠地区用它作为水稻的“秧头肥”(基肥),肥效更为显著,故它是山区农民的抢手货。据笔者所知,揭东县登岗镇有个村庄叫浦口村,过去该村大多数村民除了种田以外,还专门以打“东西痞”(兼打尿桶痞)为副业。他们有的独户经营,有的几个人合作经营。他们农忙时种田,农闲时挑着一担竹筐走出家门,近至附近村庄,远至潮安、澄海、潮阳、饶平等地走村串巷呼叫打“东...
· 潮汕文化―潮汕行业习俗―澄海民间的打金工艺
在近百年前,澄海出现民间金银店以来,其金银加工与潮汕各地一样,采用相传我国始于春秋、盛于战国年代的手工打制方法,进行制作镶嵌饰物及器皿艺术品。黄金首饰工艺,有一种叫错金工艺。错金,“辞海”诠释:“金银镶嵌工艺的一种。以金银丝或金片嵌入器物的表面,作纹饰或铭文”。由于黄金自身所具有的柔软,容易加工特征,这种制作金丝或金片以至镶嵌,旧时几乎都是手工锤炼而成,所以民间有“打金”、“打金铺”、“打金街”叫称。澄海民间打金,在打制物品中,有花线、平钻、镶嵌(旧时叫洋镶,是西洋传入的)等方式。花线,就是按金属物图案表面贴金丝,这金丝的成形需手工反复捶打,初型后经铁板小孔穿过强拉定型;双线拉成索状的,则在两块铁板中间多次手工加以滚动定型。平钻,即运用打金各种工具,在饰物上雕刻图案、文字,如雕刻穿通的叫花通。镶嵌,是将宝右、玉、珍珠等镶在饰品上。手工打金的小工具,有小吹筒,又称火鸡,小铁钻、小铁砧、小瓦盔...
· 潮汕文化—潮汕行业习俗—澄海民间的打金工艺
在近百年前,澄海出现民间金银店以来,其金银加工与潮汕各地一样,采用相传我国始于春秋、盛于战国年代的手工打制方法,进行制作镶嵌饰物及器皿艺术品。黄金首饰工艺,有一种叫错金工艺。错金,“辞海”诠释:“金银镶嵌工艺的一种。以金银丝或金片嵌入器物的表面,作纹饰或铭文”。由于黄金自身所具有的柔软,容易加工特征,这种制作金丝或金片以至镶嵌,旧时几乎都是手工锤炼而成,所以民间有“打金”、“打金铺”、“打金街”叫称。澄海民间打金,在打制物品中,有花线、平钻、镶嵌(旧时叫洋镶,是西洋传入的)等方式。花线,就是按金属物图案表面贴金丝,这金丝的成形需手工反复捶打,初型后经铁板小孔穿过强拉定型;双线拉成索状的,则在两块铁板中间多次手工加以滚动定型。平钻,即运用打金各种工具,在饰物上雕刻图案、文字,如雕刻穿通的叫花通。镶嵌,是将宝右、玉、珍珠等镶在饰品上。手工打金的小工具,有小吹筒,又称火鸡,小铁钻、小铁砧、小瓦盔...
· 潮汕文化―潮汕行业习俗―潮汕民间的行业禁忌
新年禁忌潮汕地处韩江三角洲,农田肥沃,农业生产占重要地位。过去人们靠天吃饭,对农业十分重视,在种植中也形成了一些禁忌。潮汕人在新年的第一天,大都有禁忌生产劳动的习俗。民间认为在新年这一天下地劳动,预示着这人一年自始至终是劳碌的苦命人。种莲禁忌对于一些初长成的花果,人们小心呵护,也形成了诸多禁忌。如荷花,当藕栽下之后,就不能惊动它。如果莲花是种在自家庭院里,则禁忌更多,不能在莲缸上面晒衣服;浇水时,一定要用洁净的水;给藕施肥,不能粪溺,而须把豆渣、豆饼用纸包好再埋到莲缸里。养猪禁忌养猪是农家的一项十分普遍的副业,是农民的一条“财路”。所以,也就有不少关于养猪的禁忌习俗。建猪圈时,要十分慎重,要择吉日破土动工。建好后,将一张写着“六畜兴旺”字样的纸条贴在圈里,祈求猪“夜大千斤,昼大八百”。买猪忌买头太大的猪,这样的猪长不快;忌买“破头猪”(黑猪头上有一撮白毛或白猪头上有一撮黑毛)和“带孝猪”(...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