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潮汕文化―风情趣谈―虎丘山下杏成林

2017-05-3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93
转发:0
评论:0
潮汕文化―风情趣谈―虎丘山下杏成林,   澄海侨乡程洋岗,古称凤山岗(又名小虎丘),这里是昔年潮汕出海商贸口岸――唐

   澄海侨乡程洋岗,古称凤山岗(又名小虎丘),这里是昔年潮汕出海商贸口岸――唐宋凤岭古港,自古以来,中医人才荟萃,遍及潮汕及东南亚,誉满杏林。
    岐黄辈出
    明弘冶年间,程洋岗蔡氏世代家传精研中医妇科,代有其人,医术精湛,仁心仁术,悬壶济世。
    据蔡家族谱记载:清顺冶二年(1645)蔡肇仞(字九敏),秀才,博学多才,医文兼优,他继承祖传医业,医术精湛。《潮州府志》、《澄海县志》均载:“他为人仁恕好施,乙酉年本地盗寇攻破县城,有一强盗感念他旧日的恩德,保护他全家出境外,得免予灾难。”是时该盗识其从医,故将其所盗获医籍珍本见赠(又记载是宫廷秘方)。他著有《诗经臆说》、《澄乘略》、《诗匀》等集。尤其中医论著甚丰。八十二岁去世。
    蔡肇仞后代蔡俊心,继承医业,详究医籍论理,临床验证,精心整理编著为《蔡氏家传中医妇科难症》医籍12卷,集为家藏珍籍传授后代。并按“宫廷秘方”遵古法制,加工研制成“宁坤丸”、“补血丸”、“落白丸”、“调经丸”,辨证施治,疗效卓著。四乡邻里慕名求医无数。于乡间创设卫生馆,擅长诊治妇科疑难杂症。其传人蔡石麟(别名妹仔),更是医术高超,极负盛名。世人尊称“妹仔仙”。清乾隆五十六年澄海协镇都督林起凤特赐医儒蔡石麟“龙宫发秘”金字匾额。清嘉庆十五年澄海县知县周家俊(星子举人)授予名医蔡石麟“学通灵素”漆金匾额一面。清代子孙均继承家传,悬壶执医,应诊不绝,妇科药丸畅销不衰,备受海内外潮人赞誉。
    杏林春满
    民国期间,是蔡氏祖传妇科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代有名医的时期,悬壶执医遍及汕头、潮州、饶平等县(市)及海外东南亚各地。较有名望的中医有蔡焕庭、蔡凤初、蔡远涛、蔡士烈、蔡烈韬、蔡继嗣等等。特别是蔡士烈,勤钻歧黄医论,得授家传中医妇科病疾论冶,仍力学不懈,深造于浙江之江大学中文系和上海医专,既精研中西医学,医术精益求精,临床施治疗效卓著,且又擅长国画、书法、文学艺术,晚年又致力于文史研究,任广东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汕头画院特聘画师,其名作《猫蝶图》、《百蝶图》收载于香港出版的《潮汕国画家选集》并收藏于广东省博览馆。《澄海县志》、《澄海人物志》均有传记。
    名中医蔡远涛自幼精研歧黄医术,医治妇科疾患独辟,对月经不调、不孕症施治得心应手,造诣殊深,且医艺并重,擅长古筝,弹奏独具潮音雅韵。全国著名古筝家曹正先生曾给予高度评价。
    民国十八年,国民政府推行“废弃中医政策”,致使澄海的中医中药事业遭受歧视打击,名医蔡焕庭等即与中医界和民众一道与县官进行针锋相对的抗争,群情激昂,迫于各地的强烈呼声,国民政府自知理屈而无奈退却,终使程洋岗蔡家的中医遗产得到继承发扬。
    传人荟萃
    解放以来,程洋岗卫生馆新秀迭起,名医荟萃,较有医望的蔡叔颜、蔡植三、蔡励岳、蔡晋英等等。他们既得授家传中医妇科学,又继续深造现代新医药学,还进入高、中级医药院校系统学习,善于运用中西医结合临床诊断治疗,辨证施治,医效卓著,深受好评。
    程洋岗蔡氏“宁静斋”的传人、广东省名老中医、中医主任医师、原汕头市中医医院副院长蔡仰高,幼承庭训,攻读医籍,青年时期随兄蔡献猷坐堂侍诊,业成于1927年从澄海赴汕头市执业行医,由于他冶病严谨负责,医术精益求精,诸多疑难病疾经他诊冶皆化险为夷,北京、新疆、山西、福建、广东省各地及港澳同胞和旅居东南亚侨胞慕名前来延医者络绎不绝。他善于总结医案,著述甚丰,其中《补中固经汤》制剂被选辑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他还把祖传13代的妇科难症诊治秘方奉献国家。1956年7月,蔡仰高出席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中西医技术经验交流会,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他历任省、市政协第1至5届委员;市1至5届人大代表。终年92岁,生平业绩已被载人《中国名人辞典》。
    汕头市名老中医、曾任澄海莲下中心卫生院副院长的程洋岗“宁静斋”后代名医蔡纯臣悬壶济世60多个春秋,耄耋之年仍然不辞辛劳贡献才华,著述甚丰,无私把经验医案及其验方奉献于世。其子女继承医业,长女蔡妙姗是中医主任医师,荣获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名老中医称号,对祖国医药学研究做出有益的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潮汕文化—风情趣谈—虎丘山下杏成林
澄海侨乡程洋岗,古称凤山岗(又名小虎丘),这里是昔年潮汕出海商贸口岸——唐宋凤岭古港,自古以来,中医人才荟萃,遍及潮汕及东南亚,誉满杏林。岐黄辈出明弘冶年间,程洋岗蔡氏世代家传精研中医妇科,代有其人,医术精湛,仁心仁术,悬壶济世。据蔡家族谱记载:清顺冶二年(1645)蔡肇仞(字九敏),秀才,博学多才,医文兼优,他继承祖传医业,医术精湛。《潮州府志》、《澄海县志》均载:“他为人仁恕好施,乙酉年本地盗寇攻破县城,有一强盗感念他旧日的恩德,保护他全家出境外,得免予灾难。”是时该盗识其从医,故将其所盗获医籍珍本见赠(又记载是宫廷秘方)。他著有《诗经臆说》、《澄乘略》、《诗匀》等集。尤其中医论著甚丰。八十二岁去世。蔡肇仞后代蔡俊心,继承医业,详究医籍论理,临床验证,精心整理编著为《蔡氏家传中医妇科难症》医籍12卷,集为家藏珍籍传授后代。并按“宫廷秘方”遵古法制,加工研制成“宁坤丸”、“补血丸”、“落...
· 潮汕文化―风情趣谈―杂粮成主粮
《程咬金宿店》中店家女李金花拿在灶洞煨熟的番薯送意中人作点心。《金福戏鬼》中金福:“我金福,人穷志不短,偷些番薯也是无奈何。”《亲人》中蟹妹三餐食番薯丝。《春归燕》中生产队煮大麦糜。《正德游江南》中皇帝食大麦糜,配咸薄壳,美其名曰“珍珠糜”、“凤眼鲑”。潮州是缺粮区,有些县份缺粮在半年以上。自明代万历年间番薯传入闽南、潮州以后,情况便大大改观,番薯和大米一道成了日常的主粮,有些县份还因此冠上“地瓜县”的美名。小麦和大麦本不宜在潮汕种植,因气候太温暖,不适合其生长。然而,潮汕人会想办法:在冬天种植。秋收之后,大田空闲,便种冬耕。水田种番薯,种绿肥,旱园种麦,种萝卜、芥菜、荷兰豆。这些作物都适宜越冬。冬种春收,不误春耕。新麦上场,也可弥补青黄不接的粮荒。这是潮汕人过日子的巧妙办法。《山门坳》中小坤“存张破车换做一斤木薯干”,用来充饥。当年,山上普遍种木薯,俗称“树薯”。这是一种耐旱作物。鲜木薯...
· 潮汕文化—风情趣谈—杂粮成主粮
《程咬金宿店》中店家女李金花拿在灶洞煨熟的番薯送意中人作点心。《金福戏鬼》中金福:“我金福,人穷志不短,偷些番薯也是无奈何。”《亲人》中蟹妹三餐食番薯丝。《春归燕》中生产队煮大麦糜。《正德游江南》中皇帝食大麦糜,配咸薄壳,美其名曰“珍珠糜”、“凤眼鲑”。潮州是缺粮区,有些县份缺粮在半年以上。自明代万历年间番薯传入闽南、潮州以后,情况便大大改观,番薯和大米一道成了日常的主粮,有些县份还因此冠上“地瓜县”的美名。小麦和大麦本不宜在潮汕种植,因气候太温暖,不适合其生长。然而,潮汕人会想办法:在冬天种植。秋收之后,大田空闲,便种冬耕。水田种番薯,种绿肥,旱园种麦,种萝卜、芥菜、荷兰豆。这些作物都适宜越冬。冬种春收,不误春耕。新麦上场,也可弥补青黄不接的粮荒。这是潮汕人过日子的巧妙办法。《山门坳》中小坤“存张破车换做一斤木薯干”,用来充饥。当年,山上普遍种木薯,俗称“树薯”。这是一种耐旱作物。鲜木薯...
· 潮汕文化—风情趣谈—揭阳“林半县”的由来
揭阳(揭东、揭西、榕城区)历来有“林半县”之称,然始于何时,则史书无载,口碑无考。但从《林氏族谱》载其林姓的南迁路线来看和《揭阳地名志》、《揭阳人口志》中所载,最早是在宋代以后,诚然,有书可考的林姓入揭创寨,是始于宋,如沟尾、乔林、港口、义和、钱坑等乡村;元代有锡场东畔寨、蛟龙、棉林等乡村;明代为最盛时期,有大瑶、中夏、林乡、江灏、牛仔桥、桐坑、霖田、新路、桂梓、西林、江夏、华清、广美、新林、东园片等村及榕城西郊;至清代,林姓还断断继继有迁移入揭者,如龙角边、欧处等村。至解放后的1984年,揭阳共有林姓156891人,约占全县总人口的12%,可见称“林半县”有些言过其实,但也足见林姓在揭阳世裔之庞大。《汕头方志通讯》于1990年6月曾发出《征稿参考题》,其中有一题是《为什么揭阳有“林半县”之称》,这也可见揭阳“林半县”在潮汕地区影响之深广。然揭阳为何曾称“林半县”?笔者认为原因有四:一是林...
· 潮汕文化―风情趣谈―揭阳“林半县”的由来
揭阳(揭东、揭西、榕城区)历来有“林半县”之称,然始于何时,则史书无载,口碑无考。但从《林氏族谱》载其林姓的南迁路线来看和《揭阳地名志》、《揭阳人口志》中所载,最早是在宋代以后,诚然,有书可考的林姓入揭创寨,是始于宋,如沟尾、乔林、港口、义和、钱坑等乡村;元代有锡场东畔寨、蛟龙、棉林等乡村;明代为最盛时期,有大瑶、中夏、林乡、江灏、牛仔桥、桐坑、霖田、新路、桂梓、西林、江夏、华清、广美、新林、东园片等村及榕城西郊;至清代,林姓还断断继继有迁移入揭者,如龙角边、欧处等村。至解放后的1984年,揭阳共有林姓156891人,约占全县总人口的12%,可见称“林半县”有些言过其实,但也足见林姓在揭阳世裔之庞大。《汕头方志通讯》于1990年6月曾发出《征稿参考题》,其中有一题是《为什么揭阳有“林半县”之称》,这也可见揭阳“林半县”在潮汕地区影响之深广。然揭阳为何曾称“林半县”?笔者认为原因有四:一是林...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