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潮汕文化―民间故事―“猪母勿”的故事

2017-05-3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016
转发:0
评论:0
潮汕文化―民间故事―“猪母勿”的故事,   地都出名海蟹。这里流传着一个叫“猪母勿”的故事。    明朝时候,钱岗乡住

    地都出名海蟹。这里流传着一个叫“猪母勿”的故事。
     明朝时候,钱岗乡住着很多杂姓渔民,有杨、张、陈,黄等。黄的住在望夫石西南方,叫“黄厝园”。黄厝园有户人家叫黄忠,黄忠有一个女儿,远嫁县城吴家。
     吴家殷实,到也免愁衣食。黄女过门之后,谨守妇道,勤纺力织,一家子倒也上和下睦。可是数月之后,家翁婆婆渐渐对媳妇不满起来。有一日,黄女中午吃饭时,将盘中存下的一腿蟹吃了。饭后擦桌面时把桌上的小蟹脚、蟹壳统统扫到门外倒掉。婆婆―见,气得当头大骂了一顿,丈夫还打了她一记耳光。
     黄女无端遭到打骂,气愤地问丈夫为什么打她?原来,只因她过门后,每当家中吃蟹后收拾桌子时,她总象在娘家一样,将吃剩下的蟹壳、蟹爪丢掉。其实桌上这些蟹壳、蟹爪是家里人舍不得吃而留下餐再吃的。两个叔叔也只吃半个蟹身,留下蟹爪和另一腿蟹于晚餐吃。可是当媳妇的不但独自吃了另一腿蟹,还将大家省下来的蟹脚蟹壳丢掉,公婆怎能不生气。  
     第二天,家翁便带着媳妇到钱岗来,要将媳妇这些时来的过失告知黄亲翁。请亲翁管教管教她。             黄女的父母亲暗问她在夫家做了什么错事,女儿便将上项事一五一十地诉说一番。这时,她的爹娘听后觉得可气又可笑,便想出一个方法来羞―羞这吝啬的亲家。当即吩咐两个儿子:候待中午吃饭时,把早间捕来的海蟹倒于天井中间,给母猪吃。
     中午盛情款待吴亲翁。当吴亲翁入席时,一见二大盘海蟹象二座小山一样高,不禁惊叹起来,忽见天井有只猪母在啃海蟹,吴亲翁十分心疼,忙放下筷子去赶猪母,在旁的亲妈说:“亲翁呀!不要理它,我们这里猪母啃蟹是常事,它啃腻了就勿。”吴亲翁―听,这方明白过来:原来媳妇乡里的海蟹这么贱。连猪母都能啃个够。而自己却那么小气,不觉脸红耳赤。
     吃完午饭后,吴翁红着脸在亲翁面前大加称赞媳妇勤俭持家,并承认自己太过量小,请亲翁原谅。
     第二天,吴翁带儿媳妇回榕城时,黄翁特送给他一担海蟹。
     从此钱岗海蟹“猪母勿”的故事就流传开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潮汕文化—民间故事—“猪母勿”的故事
地都出名海蟹。这里流传着一个叫“猪母勿”的故事。明朝时候,钱岗乡住着很多杂姓渔民,有杨、张、陈,黄等。黄的住在望夫石西南方,叫“黄厝园”。黄厝园有户人家叫黄忠,黄忠有一个女儿,远嫁县城吴家。吴家殷实,到也免愁衣食。黄女过门之后,谨守妇道,勤纺力织,一家子倒也上和下睦。可是数月之后,家翁婆婆渐渐对媳妇不满起来。有一日,黄女中午吃饭时,将盘中存下的一腿蟹吃了。饭后擦桌面时把桌上的小蟹脚、蟹壳统统扫到门外倒掉。婆婆—见,气得当头大骂了一顿,丈夫还打了她一记耳光。黄女无端遭到打骂,气愤地问丈夫为什么打她?原来,只因她过门后,每当家中吃蟹后收拾桌子时,她总象在娘家一样,将吃剩下的蟹壳、蟹爪丢掉。其实桌上这些蟹壳、蟹爪是家里人舍不得吃而留下餐再吃的。两个叔叔也只吃半个蟹身,留下蟹爪和另一腿蟹于晚餐吃。可是当媳妇的不但独自吃了另一腿蟹,还将大家省下来的蟹脚蟹壳丢掉,公婆怎能不生气。第二天,家翁便带着媳妇...
· 潮汕文化—民间故事—欢喜人“搬山”勿欢喜人做官
“欢喜人搬山,勿欢喜人做官”是潮汕地区广为流传的掌故。“搬山”不是把山搬掉,而是专指一种捕鱼形式。潮汕沿海渔民,一到夏天渔汛旺季,就采用各种形式捕鱼,如“闸泊”、“搬山”、“扣鱼古”等等。“搬沙网”简称“搬沙”也即“搬山”。它须有三十几个人或五六十人合作作业,用一艘大船载着一张几百斤重的大鱼网,贯穿鱼网的主绳粗若撑船的竹竿。放网时,作业的人分成两组,每组十几个人(或是二三十人),一组站在海滩上手挽网绳的一端,另一组坐在载鱼网的船上,边驶船边撒网,绕着沿海深水处围成一个约五十米(规模大的约一百米)的大弧形网撒完了,船也靠近海滩,船上的十几人便跳下浅滩,两组的人一齐攥紧网绳,兜紧鱼网,用尽力气把网里的鱼兜上海滩。它是一种大规模的捕捞形式,收获甚丰。常常捕获的鱼可堆成小山,故称“搬山”。潮汕民间有“鱼鲜草菜无定价”之说,搬山(搬网)鱼捕得多,鱼价就便宜,群众就得益。每当百姓看到集市上鱼担塞满街道...
· 潮汕文化―民间故事―欢喜人“搬山”勿欢喜人做官
“欢喜人搬山,勿欢喜人做官”是潮汕地区广为流传的掌故。“搬山”不是把山搬掉,而是专指一种捕鱼形式。潮汕沿海渔民,一到夏天渔汛旺季,就采用各种形式捕鱼,如“闸泊”、“搬山”、“扣鱼古”等等。“搬沙网”简称“搬沙”也即“搬山”。它须有三十几个人或五六十人合作作业,用一艘大船载着一张几百斤重的大鱼网,贯穿鱼网的主绳粗若撑船的竹竿。放网时,作业的人分成两组,每组十几个人(或是二三十人),一组站在海滩上手挽网绳的一端,另一组坐在载鱼网的船上,边驶船边撒网,绕着沿海深水处围成一个约五十米(规模大的约一百米)的大弧形网撒完了,船也靠近海滩,船上的十几人便跳下浅滩,两组的人一齐攥紧网绳,兜紧鱼网,用尽力气把网里的鱼兜上海滩。它是一种大规模的捕捞形式,收获甚丰。常常捕获的鱼可堆成小山,故称“搬山”。潮汕民间有“鱼鲜草菜无定价”之说,搬山(搬网)鱼捕得多,鱼价就便宜,群众就得益。每当百姓看到集市上鱼担塞满街道...
· 潮汕文化―民间故事―先生“偷鸡”的故事
清朝咸丰年间,神泉赤岗村请来一位姓刘的教师。刘老师苦心教学,博得乡人的称赞。刘老师家里很穷,为了供养老母和妻儿,自己节衣缩食,每天只穿一件破旧的长衫,日穿夜洗。三餐稀粥、咸菜、菜脯、乌豆仔,有时渗几粒盐就餐。为了脸子,他用木头削制了一支鸡腿,渗着乌豆煮了又煮。使人看见象真鸡腿似的,因他是个爱面子的人,怕人瞧见他如此清贫,故三餐总是关着门进食,用完餐又把“鸡腿”放进吊篮挂起,恰巧一次被村里快嘴婶的儿子爬窗看见,“闲话生腿”,顷刻传遍乡里,说“老师天天吃鸡肉”,乡里有的人听了,也就信以为真。一天短,二天长,刘老师每餐从吊篮里取下一盘“鸡腿”进食,天天如此。事有凑巧,这天厝边快嘴婶鸡不见了,回想起儿子说刘老师吃鸡肉,乡里也有人说刘老师天天有鸡腿吃,起了疑心,便匆匆来到刘老师窗外,指桑骂槐,说偷她家的鸡,食了糜肚肠……刘老师听到快嘴婶在窗外叫骂,为了不辱斯文,使出来与快嘴婶解释,并无此事。因为他的...
· 潮汕文化―民间故事―牛狮爷的故事
古时候,揭阳地美都东山脚下住着陈、程两姓百来户人家。有一年中秋日,姓陈的一个十岁的孩子,他父亲叫他把自家的大水牛赶去油甘山下吃草。孩子边放牛边哼着儿歌。没料骤然从山上跳下一只老虎,直向孩子扑来,大水牛一见,急忙迎上前去护着小主人,与老虎斗了起来,小孩子即时吓得昏了过去。老虎一心想吃掉小孩子,老牛力保护着孩子,牛虎展开了生死搏斗。斗来斗去,老虎渐处下风,老牛却越战越勇。结果,老虎被牛角撬破了鼻子,倒地死了。传说这牛是一头狮牛,因此能战胜老虎。牛把虎撞死后,回头见主人昏倒在地,便用自己的角子勾着孩子身上的腰带送回家来。回到家中,孩子的父亲和邻居见牛角上勾着孩子,误为牛把孩子撬死了。他父一气之下,用铁捶将牛打死。这时孩子被邻居救醒过来。他醒后就问父亲,老牛回来没有?当他知道老牛死了时,边哭边说出刚才山边遇虎的事。他父亲听后忙跑到油甘山脚看个究竟。只见山脚躺着一只老虎,这才知道是被牛斗死的。一时心...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