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潮汕文化―民间故事―背桶箍送殡的由来

2017-05-3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12
转发:0
评论:0
潮汕文化―民间故事―背桶箍送殡的由来,   揭阳旧时丧俗,孝子除循制披麻执杖外,长子还必须在肩上背一围竹箍,领着诸弟辈

    揭阳旧时丧俗,孝子除循制披麻执杖外,长子还必须在肩上背一围竹箍,领着诸弟辈跟随在灵柩后致哀送殡。这种背桶箍送殡的风俗,有一段优美的故事。
     从前,有一位姓张的老汉,他有五个儿子,兄弟之间常常吵嘴、打架。一些不怀好意的邻居,又乘机在他们兄弟之间挑拨是非,弄得张家总无宁日。张老汉被这些不听教示的儿子气得生了一场大病。一天,他把五个儿子叫到病床前。又叫他们拿来一只木桶放在地上,随后动手把上下两层桶箍都拆掉。只见端端一只水桶,立刻变成七零八落的木板。
     接着张老汉喘着粗气指着散满一地的木板对五个儿子说:“一只水桶没有箍紧,就会散乱不成桶,只有上下箍紧,才能连成一体,水泄不出。家庭也象水桶地样,上下和气,兄弟团结,家业才能兴旺。你们平时互不相让,外人乘间挑拨,手足结仇,将来这个家必然落得象散桶一样,四分五裂!”
     儿子们听后都受感动,一齐跪在床前,流着泪发誓痛改前非,相亲相爱过日子。
     从此,张家兄弟和和睦睦,遇事互商互让。张老汉看到儿子们孝顺又和气,病情日渐好转。后来五个兄弟都娶了媳妇,妯娌们也很和气,深受乡邻称赞。
     张老汉过世之时,儿孙们都非常悲痛,为了不忘他的教诲,出殡时兄弟便买来了一圈竹桶箍,由老大背在肩上,领着弟兄们给双亲送葬。丧事完毕,每人分四条桶箍,各自挂在房中,上不忘祖训,下教育子孙。从此背桶箍送葬的美俗,便相沿下来,而且被华侨传到海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潮汕文化—民间故事—背桶箍送殡的由来
揭阳旧时丧俗,孝子除循制披麻执杖外,长子还必须在肩上背一围竹箍,领着诸弟辈跟随在灵柩后致哀送殡。这种背桶箍送殡的风俗,有一段优美的故事。从前,有一位姓张的老汉,他有五个儿子,兄弟之间常常吵嘴、打架。一些不怀好意的邻居,又乘机在他们兄弟之间挑拨是非,弄得张家总无宁日。张老汉被这些不听教示的儿子气得生了一场大病。一天,他把五个儿子叫到病床前。又叫他们拿来一只木桶放在地上,随后动手把上下两层桶箍都拆掉。只见端端一只水桶,立刻变成七零八落的木板。接着张老汉喘着粗气指着散满一地的木板对五个儿子说:“一只水桶没有箍紧,就会散乱不成桶,只有上下箍紧,才能连成一体,水泄不出。家庭也象水桶地样,上下和气,兄弟团结,家业才能兴旺。你们平时互不相让,外人乘间挑拨,手足结仇,将来这个家必然落得象散桶一样,四分五裂!”儿子们听后都受感动,一齐跪在床前,流着泪发誓痛改前非,相亲相爱过日子。从此,张家兄弟和和睦睦,遇事...
· 潮汕文化—民间故事—庵背的由来
揭西县五经富的西山下,有一个庵背村,这儿可有一段动人的故事哩!远在三百多年前,这里原是杂树丛生、鸟兽出没之地,一日,来了一个名叫黄妙仙的尼姑,她见周围环境幽静,正是出家人食斋的好所在。邀了几个女尼,建起了“积善堂”。自此之后,庵门大开,尼姑满门。这时,有一个乡民叫曾士润,他挑着两个孩子、带着妻子,在庵堂后,建起了竹篱茅舍,开荒谋生。士润为人厚道,心地善良。据说他有一种祖传专治痢疾的秘方,为人治病,从不收费,故远近闻名。无沦哪家患了痢疾,都到庵背向士润处拿药治疗。故此,庵背随着士润的名字传开了。曾士润初到庵背时,有妻帮手,勉强度日。后来,妻子因病去世,此后的生活更加悽苦。再说那尼姑黄妙仙,眼见士润颠沛流离,暗表同情。一晚,黄妙仙奉香念经后,独坐风灯古佛前,禁不住淌下丝丝眼泪。她暗自思量:我妙仙,青年出家,削发念经,正是为了宣传佛法,超度众生,眼前曾士润,妻丧子幼,奔波生涯,无日安宁,我不如到...
· 潮汕文化―民间故事―庵背的由来
揭西县五经富的西山下,有一个庵背村,这儿可有一段动人的故事哩!远在三百多年前,这里原是杂树丛生、鸟兽出没之地,一日,来了一个名叫黄妙仙的尼姑,她见周围环境幽静,正是出家人食斋的好所在。邀了几个女尼,建起了“积善堂”。自此之后,庵门大开,尼姑满门。这时,有一个乡民叫曾士润,他挑着两个孩子、带着妻子,在庵堂后,建起了竹篱茅舍,开荒谋生。士润为人厚道,心地善良。据说他有一种祖传专治痢疾的秘方,为人治病,从不收费,故远近闻名。无沦哪家患了痢疾,都到庵背向士润处拿药治疗。故此,庵背随着士润的名字传开了。曾士润初到庵背时,有妻帮手,勉强度日。后来,妻子因病去世,此后的生活更加�⒖唷�再说那尼姑黄妙仙,眼见士润颠沛流离,暗表同情。一晚,黄妙仙奉香念经后,独坐风灯古佛前,禁不住淌下丝丝眼泪。她暗自思量:我妙仙,青年出家,削发念经,正是为了宣传佛法,超度众生,眼前曾士润,妻丧子幼,奔波生涯,无日安宁,我不如...
· 潮汕文化—民间故事—油炸桧的由来
揭阳民间有—种用面制油炸的油条,名叫“油炸桧”。提起“油炸桧”,可有一段来历。传说南宋初年,金兵大举南侵,到处烧杀抢掠。河南省朱仙镇街头有个煎卖油饼的汉子,携妻背儿随着逃难的百姓,被金兵紧紧追杀。正在危急之际,幸得岳飞元帅率兵及时赶到,杀退金兵,救了他一家和千万难民的性命。及后,油饼汉为避战乱,携带家眷逃至福建,不久又南迁来到潮洲。几经转徒,最后定居揭阳,重操煎卖油饼的旧业。但心中念念不忘救命恩人岳元帅。后来,传来岳飞被奸贼秦桧害死的噩耗,油饼汉闻之悲愤至极。他为此大哭了三天三夜,亦大骂秦桧三天三夜,恨不得将秦桧这个的奸贼千刀万剐。为了发泄胸中之恨,便用面粉上点食盐经发酵之后,捏成两个人形粘在一块,表示将秦桧夫妇俩捆在一起,投进滚热的油锅煎炸,说是“油炸桧”,卖与人们吃。由于他的“油炸桧”既有意义又香脆可口,人们争相购买,生意十分兴旺,许多同行也就效法仿制,而且传播到远近各地。人们都喜欢吃...
· 潮汕文化―民间故事―“踏草”的由来
山区农民古时候薅草,也和平原一样,都是爬在田里边,爬边把杂草抹掉。有一天,宋帝昺逃到山里,一个农民霍地爬下田去世除草,宋帝昺误认为是对他下跪。他想,我装成平民百姓,这人还知我是个皇帝,一定是个神机妙算的圣人,就随即说了一声:“赐卿平身!”并叫随从扶他起来,想给他封个官做。那农民以为要抓他,吓得连连磕头。正在别处薅草的农民,听知这伙人是皇帝和大臣,误认皇帝不让他们爬着除草。自此以后,山区中耕薅草就和平原不一样,改用站着薅草,称为“踏草”。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