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潮汕文化―民间故事―化仇为友池与郑

2017-05-3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15
转发:0
评论:0
潮汕文化―民间故事―化仇为友池与郑,自从郑虎臣予福建漳州木棉庵击杀奸相贾似道,避祸入潮州定居创祖之后,潮州郑氏发

  自从郑虎臣予福建漳州木棉庵击杀奸相贾似道,避祸入潮州定居创祖之后,潮州郑氏发展很快。从宋末至明代,二三百年间已是潮州人口较多的姓氏之一。但潮州郑氏主要居住在潮阳、饶平和澄海三地,而揭阳郑氏人口则较少。
  她这个从地名得来的姓氏,直到秦汉之间才在史籍现,但也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池姓迁徙入潮,是在明朝中期,据樟林池氏族老口碑流传,明宣德年间,他们的先祖来揭阳为官,任满后没有携眷回福建泉州原籍,而是定居揭阳县。后随着人口增多,便在揭阳椿江河畔择地创乡。因为地处渡口要冲,村称池居乡,渡称池厝渡。后来乡与渡便相混了,池姓人开口称自己是“池厝渡人”。
  潮汕池姓人口虽然也在总人口中只占很小比例,但因大部分集中居住在池盾渡。到了清朝嘉庆年间,才有人到当时的樟林南社古港从事商业活动,便在那里建家立业。揭阳池厝渡因为扼守榕江渡口要地,池姓人便萌生优越感,更有一些好惹事的村中小伙子,在与外村外姓人的交往中常要强人一筹,和外村外姓的关系搞得很是紧张,特别是与池厝渡相邻的郑厝 村(又名山尾村),因为共同拥有一个渡口,而利益却全让池厝人占了,连渡名也姓了池,故常发生矛盾。但郑居村小人少,自然力量薄弱,每次争端总敌不过池盾人池居人更认为郑居软弱可欺。郑盾人忍气吞声了好些日子。到了清代,郑厝出了个贤士郑大进。他少时便十分聪慧,有“神童”之称,但未得志时也曾受池厝人欺负。当时他曾发誓:“我得志之后定报此仇!”后来,他于清雍正十三年得中举人,乾隆元年中进士。历任大名府、河间府同知、正定府知府、两淮盐运使、浙江按察使、,贵州布政使、河南、湖北巡抚,官至直隶总督。
可以说是潮州人历代为官做到最高位者。因为有政声,很得乾隆皇帝赏识,致仕时加赠太子少傅。郑厝一下子出了个如此显赫的人物,个个扬眉吐气,心想现在可以出一日怨气了。等有朝一日郑大进荣归故里,定把池厝渡踏平。池厝人也捏着一把汗,心想这下可糟了,郑大人只要伸个小指头,我们全村人就不得安生。当年曾欺负过郑大进的人,更是惶惶不可终日。有的不敢留在乡里,三十六计,走为上计,郑大进还未归故里,已先到外地避难了。郑厝人天天盼郑大进荣归故里,郑大进总推说政务繁忙、无暇脱身。其实,此时的郑大进,已不是少年气盛的农家小于了。他知书明理,凡事总往大处权衡利弊,再也不去斤厅计较个人的恩怨了。他明白乡人催他回乡的真实意图,无非是拿他作虎皮,去威胁外村外姓,以提高郑厝村在四乡八里的地位,所以借故推托。众乡亲三催四请,不见郑大进身影。很多人纳闷,怪呀,别人中了进士,就回乡祭祖,大肆炫耀一番。
  郑大人官居高位,却迟迟不肯回乡?惹得郑大进的族叔生气了,他修书一封,责问郑大进,说:古人云,富贵不回乡,如锦衣夜行。你多年不回乡,是何道理?难道连先人坟墓也不回来祭扫了?你到底是不是郑氏子孙?郑大进接书,见族叔提到祖先坟墓一事,知道如不回去祭祖扫墓,是有违五伦常理,决定回潮州省亲招墓。
  郑大进不事铺张,悄悄回到家乡。过池厝渡口时还与摆渡的池厝人闲谈了解民情。这位老头儿正是当年欺负过他的少年之一,可是他哪里知道眼前这位身穿平民服装的老人就是堂堂总督大人,还以为是位教蒙馆的老先生呢。
  一听说郑大进已回到乡里,全乡老小欢腾起来了。祭祖、扫墓、拜会亲友师长,这些事自不必说。村中那一班好事者,腰杆十下子直起来了。只等郑大进做个暗示,便要去雪当年耻辱,把池姓人打个落花流水。可是见郑大进一直不开口,谁也不敢先出声,但已各自磨拳擦掌,主动向池厝人挑衅。这回,池厝人自认倒霉,骂不敢还口,打不敢还手、忍气吞声。心里却是不服,说:“郑大进能一辈子留下来做你们的后台?哼,仗势欺人!”
  郑厝人反过来欺负池厝人的事,郑大进渐有所闻。一日,他召见村中各位族长,说:“我还有一事未了,有待了结后即回任所。”
  众人问:“是何事?”
  郑大进说:“是池厝人与郑厝人的百年恩怨,诸位看如何了结?”
  一提起和池厝人的恩怨,众人无不忿忿然,说:“他们依仗人多势众,欺负我们近百年。今日幸有郑大人你,他们才有所收敛。我们要报仇雪恨。 ”有的甚至说:“ 大人,你官大权大,潮州知府见你也要下拜。他们尾巴夹起来了。有大人在,就是骑在他们头上拉屎拉尿,他们也不敢吭声。大人你说,当年欺负你的是谁,我们马上去抓来任你责罚。”
  郑大进听了呵呵大笑,说:“诸位错了,我召诸位来是想劝告大家,今后应和池厝人和睦相处。”
  众人一听,楞住了,有的还以为听错了,张着嘴巴说不出话,眼瞪瞪地看着郑大进。过了好一会儿,郑大进的族叔才开口:“贤侄大人,你难道忘记当年在渡头被他们推下水,在榕树下被他们往脸上扔牛屎的耻辱了吗?”
  郑大进答:“没有忘记。”
  族叔又问:“那么,忘记当年立下的要报仇雪恨的誓言了吗?”
  “也没有。”郑大进又答。
  “既然都没忘记。贤侄大人呀,为何反要我们与池厝人和睦相处呢,岂不是有违誓言吗?”
  “少年无知,信口雌黄岂可当真。大进今日乃朝廷命官,怎能以权势欺压百姓。”郑大进认真地回答。
  众族长满脸失望,朝也盼,晚也盼,好不容易盼出了个大官,能为乡亲出头撑腰。今日回来了,却是来当“和事佬”。那位族叔叹了一口气,说:“罢罢,人说官心易变,官面也易变,没假,贤侄大人呀,你今日做了大官,就把乡亲忘了,一点儿也不为乡亲着想。怨我说句越礼的话,你只想着头上那顶官帽。”
  “诸位乡亲此言差矣!说句夸口的话,我就是真的要雪小时的耻辱,捉他几个究办,也与前程无碍,区区小事耳。我这样做,完全是为众乡亲着想,为子孙后代着想。”
  “你是为我们着想?就该让我们把百年冤仇了结了!”
  “池厝人欺侮我们,反过来我们再去欺负人家,就能把冤仇了结吗?”
  “有你在。有什么不能。”
  “众乡亲,你们一定知道我郑大进今年几岁吧。”。
  族叔扳着指头算了一下,说:“贤侄大人五五十有八。”
  “是五十有八了,诸位看我还能活多久?”
  众人自然不敢随便猜说总督大人还有多少寿限。还是郑大进自己开口,说了句意昧深长的话:
  “人生难过百呵。无百年郑大进,却有千年池厝渡呵!”
  众人不言语,各自在心里琢磨着郑大进这句话。是的,郑大人目前虽权势显赫,可是百年之后呢?而池厝渡却长在,池厝村也长在,池厝人更世世代代长在。那时怎么办?还是郑大人高见。冤冤相报何时了,两村人应该和睦相处,“化干戈为五帛”才是长久之策。众村人无不叹服郑大人的高见。
  第二天,郑大进又请两姓族长到提顶渡口相会。池厝族长原以为大祸将临头,正在商量对策。忽报郑大进来请,喜出望外,身穿长衫马甲,一早来到渡口,见了郑大进就要下跪。郑大进说,都是乡邻乡亲,就兔礼了吧。主动跟他们寒瞳,池厝人对过去的行为赔礼道歉。郑大进说:“过去恩怨从今日起一笔勾销,愿两乡今后睦邻相处才是上策。”又把道理重讲了一遍,众人无不悦服。当场设酒盟誓,从今后不再打冤家,有事相助,有难相帮。
  从此,郑厝和池厝两村了结了百年仇隙,一直和睦至今。池厝人偶尔出现个把不安分的,村中老人就责备:“不准欺负人家,你们忘记郑大人的教示了?”
  “有于年池厝渡,无百年郑大进”这句话,就成了家喻户晓的潮汕俗语,在潮汕各地流传开了。它不单比喻人生短暂,江山水在。更主要的意思还是劝戒人们不可逞一时之权势,而与他人结下世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潮汕文化—民间故事—化仇为友池与郑
自从郑虎臣予福建漳州木棉庵击杀奸相贾似道,避祸入潮州定居创祖之后,潮州郑氏发展很快。从宋末至明代,二三百年间已是潮州人口较多的姓氏之一。但潮州郑氏主要居住在潮阳、饶平和澄海三地,而揭阳郑氏人口则较少。她这个从地名得来的姓氏,直到秦汉之间才在史籍现,但也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池姓迁徙入潮,是在明朝中期,据樟林池氏族老口碑流传,明宣德年间,他们的先祖来揭阳为官,任满后没有携眷回福建泉州原籍,而是定居揭阳县。后随着人口增多,便在揭阳椿江河畔择地创乡。因为地处渡口要冲,村称池居乡,渡称池厝渡。后来乡与渡便相混了,池姓人开口称自己是“池厝渡人”。潮汕池姓人口虽然也在总人口中只占很小比例,但因大部分集中居住在池盾渡。到了清朝嘉庆年间,才有人到当时的樟林南社古港从事商业活动,便在那里建家立业。揭阳池厝渡因为扼守榕江渡口要地,池姓人便萌生优越感,更有一些好惹事的村中小伙子,在与外村外姓人的交往中常要强人一筹...
· 潮汕文化—姓氏趣谈—化仇为友池与郑
自从郑虎臣于福建漳州木棉庵击杀奸相贾似道,避祸入潮州定居创祖之后,潮州郑氏发展很快。从宋末至明代,二三百年间已是潮州人口较多的姓氏之一。但潮州郑氏主要居住在潮阳、饶平和澄海三地,而揭阳郑氏人口则较少。池这个从地名得来的姓氏,直到秦汉之间才在史籍现,但也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池姓迁徙入潮,是在明朝中期,据樟林池氏族老口碑流传,明宣德年间,他们的先祖来揭阳为官,任满后没有携眷回福建泉州原籍,而是定居揭阳县。后随着人口增多,便在揭阳榕江河畔择地创乡。因为地处渡口要冲,村称池厝乡,渡称池厝渡。后来乡与渡便相混了,池姓人开口称自己是“池厝渡人”。潮汕池姓人口虽然也在总人口中只占很小比例,但因大部分集中居住在池厝渡。到了清朝嘉庆年间,才有入到当时的樟林南社古港从事商业活动,便在那里建家立业。揭阳池厝渡因为扼守榕江渡口要地,池姓人便萌生优越感,更有一些好惹事的村中小伙子,在与外村外姓人的交往中常要强人...
· 潮汕文化―姓氏趣谈―化仇为友池与郑
自从郑虎臣于福建漳州木棉庵击杀奸相贾似道,避祸入潮州定居创祖之后,潮州郑氏发展很快。从宋末至明代,二三百年间已是潮州人口较多的姓氏之一。但潮州郑氏主要居住在潮阳、饶平和澄海三地,而揭阳郑氏人口则较少。池这个从地名得来的姓氏,直到秦汉之间才在史籍现,但也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池姓迁徙入潮,是在明朝中期,据樟林池氏族老口碑流传,明宣德年间,他们的先祖来揭阳为官,任满后没有携眷回福建泉州原籍,而是定居揭阳县。后随着人口增多,便在揭阳榕江河畔择地创乡。因为地处渡口要冲,村称池厝乡,渡称池厝渡。后来乡与渡便相混了,池姓人开口称自己是“池厝渡人”。潮汕池姓人口虽然也在总人口中只占很小比例,但因大部分集中居住在池厝渡。到了清朝嘉庆年间,才有入到当时的樟林南社古港从事商业活动,便在那里建家立业。揭阳池厝渡因为扼守榕江渡口要地,池姓人便萌生优越感,更有一些好惹事的村中小伙子,在与外村外姓人的交往中常要强人...
· 潮汕文化―民间故事―郑大进与池厝渡
清朝乾隆年间,揭阳县山美村与池厝渡村,经常闹乡界纠纷,彼此对立结怨,成为历史悬案。后来,山美村出个郑大进,官拜直隶总督。村里人倚仗郑大进官威权势,欲置池厝渡人于死地,两村结怨日深。某年郑大进衣锦还乡,消息传来,山美村地浮三尺。郑氏宗族更是奔走相告,欣喜若狂。郑大进回乡后,门庭若市。他回避一些不必要的迎来送往,深入乡众,察访民情之后,便发出请帖,邀池厝渡和周围邻村的“三老”前来赴宴。这时,山美村有些人,满以为这是郑大进的“鸿门宴”,专等时机抓“刘邦”。池厝渡的“三老”肩负着乡亲们的嘱托,抬着全猪,全羊,扛着大(木盛),战战兢兢,鱼贯而行,特来向郑总督大人祝贺荣归。他们踏进山美村地界,便见郑大进亲来迎接。大家喜出望外。正待上前施大礼,郑大进急忙阻止道:“毗邻叔侄,何须大礼!”接着迎“三老”进村。宴席上,郑大进殷勤地向池厝渡“三老”敬酒。酒过三巡,郑大进站起身来,和颜悦色地说:“诸位父老乡亲,郑...
· 潮汕文化—民间故事—郑大进与池厝渡
清朝乾隆年间,揭阳县山美村与池厝渡村,经常闹乡界纠纷,彼此对立结怨,成为历史悬案。后来,山美村出个郑大进,官拜直隶总督。村里人倚仗郑大进官威权势,欲置池厝渡人于死地,两村结怨日深。某年郑大进衣锦还乡,消息传来,山美村地浮三尺。郑氏宗族更是奔走相告,欣喜若狂。郑大进回乡后,门庭若市。他回避一些不必要的迎来送往,深入乡众,察访民情之后,便发出请帖,邀池厝渡和周围邻村的“三老”前来赴宴。这时,山美村有些人,满以为这是郑大进的“鸿门宴”,专等时机抓“刘邦”。池厝渡的“三老”肩负着乡亲们的嘱托,抬着全猪,全羊,扛着大(木盛),战战兢兢,鱼贯而行,特来向郑总督大人祝贺荣归。他们踏进山美村地界,便见郑大进亲来迎接。大家喜出望外。正待上前施大礼,郑大进急忙阻止道:“毗邻叔侄,何须大礼!”接着迎“三老”进村。宴席上,郑大进殷勤地向池厝渡“三老”敬酒。酒过三巡,郑大进站起身来,和颜悦色地说:“诸位父老乡亲,郑...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