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潮汕文化―民间故事―欢喜人“搬山”勿欢喜人做官

2017-05-3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51
转发:0
评论:0
潮汕文化―民间故事―欢喜人“搬山”勿欢喜人做官,   “欢喜人搬山,勿欢喜人做官”是潮汕地区广为流传的掌故。“搬山”不是把山搬掉

    “欢喜人搬山,勿欢喜人做官”是潮汕地区广为流传的掌故。“搬山”不是把山搬掉,而是专指一种捕鱼形式。潮汕沿海渔民,一到夏天渔汛旺季,就采用各种形式捕鱼,如“闸泊”、“搬山”、“扣鱼古”等等。

    “搬沙网”简称“搬沙”也即“搬山”。它须有三十几个人或五六十人合作作业,用一艘大船载着一张几百斤重的大鱼网,贯穿鱼网的主绳粗若撑船的竹竿。放网时,作业的人分成两组,每组十几个人(或是二三十人),一组站在海滩上手挽网绳的一端,另一组坐在载鱼网的船上,边驶船边撒网,绕着沿海深水处围成一个约五十米(规模大的约一百米)的大弧形网撒完了,船也靠近海滩,船上的十几人便跳下浅滩,两组的人一齐攥紧网绳,兜紧鱼网,用尽力气把网里的鱼兜上海滩。它是一种大规模的捕捞形式,收获甚丰。常常捕获的鱼可堆成小山,故称“搬山”。

    潮汕民间有“鱼鲜草菜无定价”之说,搬山(搬网)鱼捕得多,鱼价就便宜,群众就得益。每当百姓看到集市上鱼担塞满街道摊位,知是“搬山”上市的鱼,价格便宜,可饱口福,皆大欢喜。这就是“喜欢人搬山”这一掌故的由来。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这是对清官而论。潮汕有“做着按察面就乌”之说,这是对贪官的谴责。“交官穷,交鬼死,交上和尚输把米”这反映了交官必花钱,为官者也不愿交穷汉之哲理。在潮汕族谱史籍上记述着大官小官之辈,他们一当上了官对其出仕前的好兄弟,相见如仇,或六亲不认的事例比比皆是,人们就怀有一种“勿喜欢人做官”的慨叹。潮汕地区还流传着一首打油诗:“三年清知府,十万雪白银;去时草鞋共雨伞,来时白马挂金鞍。”清官尚且如此,贪官可想而知。这是生活在封建社会的潮汕人民深谙“勿喜欢人做官”的道理所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潮汕文化—民间故事—欢喜人“搬山”勿欢喜人做官
“欢喜人搬山,勿欢喜人做官”是潮汕地区广为流传的掌故。“搬山”不是把山搬掉,而是专指一种捕鱼形式。潮汕沿海渔民,一到夏天渔汛旺季,就采用各种形式捕鱼,如“闸泊”、“搬山”、“扣鱼古”等等。“搬沙网”简称“搬沙”也即“搬山”。它须有三十几个人或五六十人合作作业,用一艘大船载着一张几百斤重的大鱼网,贯穿鱼网的主绳粗若撑船的竹竿。放网时,作业的人分成两组,每组十几个人(或是二三十人),一组站在海滩上手挽网绳的一端,另一组坐在载鱼网的船上,边驶船边撒网,绕着沿海深水处围成一个约五十米(规模大的约一百米)的大弧形网撒完了,船也靠近海滩,船上的十几人便跳下浅滩,两组的人一齐攥紧网绳,兜紧鱼网,用尽力气把网里的鱼兜上海滩。它是一种大规模的捕捞形式,收获甚丰。常常捕获的鱼可堆成小山,故称“搬山”。潮汕民间有“鱼鲜草菜无定价”之说,搬山(搬网)鱼捕得多,鱼价就便宜,群众就得益。每当百姓看到集市上鱼担塞满街道...
· 潮汕文化—民间故事—“猪母勿”的故事
地都出名海蟹。这里流传着一个叫“猪母勿”的故事。明朝时候,钱岗乡住着很多杂姓渔民,有杨、张、陈,黄等。黄的住在望夫石西南方,叫“黄厝园”。黄厝园有户人家叫黄忠,黄忠有一个女儿,远嫁县城吴家。吴家殷实,到也免愁衣食。黄女过门之后,谨守妇道,勤纺力织,一家子倒也上和下睦。可是数月之后,家翁婆婆渐渐对媳妇不满起来。有一日,黄女中午吃饭时,将盘中存下的一腿蟹吃了。饭后擦桌面时把桌上的小蟹脚、蟹壳统统扫到门外倒掉。婆婆—见,气得当头大骂了一顿,丈夫还打了她一记耳光。黄女无端遭到打骂,气愤地问丈夫为什么打她?原来,只因她过门后,每当家中吃蟹后收拾桌子时,她总象在娘家一样,将吃剩下的蟹壳、蟹爪丢掉。其实桌上这些蟹壳、蟹爪是家里人舍不得吃而留下餐再吃的。两个叔叔也只吃半个蟹身,留下蟹爪和另一腿蟹于晚餐吃。可是当媳妇的不但独自吃了另一腿蟹,还将大家省下来的蟹脚蟹壳丢掉,公婆怎能不生气。第二天,家翁便带着媳妇...
· 潮汕文化―民间故事―“猪母勿”的故事
地都出名海蟹。这里流传着一个叫“猪母勿”的故事。明朝时候,钱岗乡住着很多杂姓渔民,有杨、张、陈,黄等。黄的住在望夫石西南方,叫“黄厝园”。黄厝园有户人家叫黄忠,黄忠有一个女儿,远嫁县城吴家。吴家殷实,到也免愁衣食。黄女过门之后,谨守妇道,勤纺力织,一家子倒也上和下睦。可是数月之后,家翁婆婆渐渐对媳妇不满起来。有一日,黄女中午吃饭时,将盘中存下的一腿蟹吃了。饭后擦桌面时把桌上的小蟹脚、蟹壳统统扫到门外倒掉。婆婆―见,气得当头大骂了一顿,丈夫还打了她一记耳光。黄女无端遭到打骂,气愤地问丈夫为什么打她?原来,只因她过门后,每当家中吃蟹后收拾桌子时,她总象在娘家一样,将吃剩下的蟹壳、蟹爪丢掉。其实桌上这些蟹壳、蟹爪是家里人舍不得吃而留下餐再吃的。两个叔叔也只吃半个蟹身,留下蟹爪和另一腿蟹于晚餐吃。可是当媳妇的不但独自吃了另一腿蟹,还将大家省下来的蟹脚蟹壳丢掉,公婆怎能不生气。第二天,家翁便带着媳妇...
· 潮汕文化—民间故事—浮地山
在和寮和葵岭交界的地方,有一座矮而圆、形状象馒头一样的小山,叫“浮地山”。这里有个美丽的传说:明朝郑成功兵败至此,其妹不堪千里跋涉,愿自刎于此地,让哥哥无后顾之忧,好率军远遁。但郑成功不愿舍弃手足之情,誓以死相护,生死与共,其妹志决,并云军中辎重,银两也应舍弃埋藏,可轻装退敌。成功深觉有理,遂把龙银藏在十几个陶瓮里,妥为埋藏并告诉妹妹:“依你所求,让你在此看守十八瓮银子,将来不管什么时候,如遇仁人志士,比兄更有本领,更为漂亮者,便嫁与他,并将银子献予。”妹遂自刎。郑成功为其安葬,然后率军远去。当时郑成功为把银子妥善埋藏,令其兵士多挑土,把埋银的地方堆成小山,故称“浮地山”。
· 潮汕文化―民间故事―浮地山
在和寮和葵岭交界的地方,有一座矮而圆、形状象馒头一样的小山,叫“浮地山”。这里有个美丽的传说:明朝郑成功兵败至此,其妹不堪千里跋涉,愿自刎于此地,让哥哥无后顾之忧,好率军远遁。但郑成功不愿舍弃手足之情,誓以死相护,生死与共,其妹志决,并云军中辎重,银两也应舍弃埋藏,可轻装退敌。成功深觉有理,遂把龙银藏在十几个陶瓮里,妥为埋藏并告诉妹妹:“依你所求,让你在此看守十八瓮银子,将来不管什么时候,如遇仁人志士,比兄更有本领,更为漂亮者,便嫁与他,并将银子献予。”妹遂自刎。郑成功为其安葬,然后率军远去。当时郑成功为把银子妥善埋藏,令其兵士多挑土,把埋银的地方堆成小山,故称“浮地山”。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