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文化―姓氏趣谈―杜十郎之潮
爱护子孙,关心后代,可以说是一切动物的本能和天性。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更把这种本能和天性发挥得淋漓尽致。但是,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能像我们中华民族一样,把“为子孙后代计”抬到了神圣的绝对高度,甚至不惜为了子孙而做出自我牺牲。作家贾平凹曾写过一部中篇小说,叫《美穴地》,讲的是一个精通地理的先生,他一生为富人寻穴择佳城,临到自己老了,觉得应该为子孙寻一处龙穴。他找呀找呀,终于找到了一处能使日后子孙至尊至贵的美穴地.夫妇俩怕夜长梦多,日子久了此美穴地被豪强占有,夫妻俩就自掘坟墓,双双进去,把自己封死在坟穴里,这故事不是贾氏的虚构,许多地方都有类似的传说。至今活跃在潮汕的杜氏始祖,就是亲自走遍了潮州的山山水水,然后选中潮州作为杜氏的开基之地。据潮汕杜氏族谱记载:“闽粤基祖十郎公,神宗元年入潮,精通堪舆为子孙奠根基。’’
杜氏迁徙入潮的经过是这样的:
中国的杜姓人家,原本发源于陕西长安至华县一带,汉唐时这一带地方称京兆,故姓杜人家常自称京兆杜氏,如大诗人杜甫和杜牧,史书上就称他们为京兆人氏。到南北朝时北方战乱频仍,杜氏遂南迁,定居福建莆田。到了宋代,莆田出了一位很有名的人物杜衍,在朝执政,颇有政声。这杜衍的孙子杜十郎不喜功名,却喜读青鸟之书,也就是今天所说的风水学。传说他得宋代著名星相学家和地理学大师邵康节之嫡派真传,学问很是到家,有“杜半仙”之称。 一日.他带了6名硕健仆人,望西南方向“寻龙”而来,于宋神宗元丰年间过了粤闽交界的分水关,进入潮州地面。先在海阳县的新寮乡居住下来,他断定如此勘查下去,定能寻得好龙脉,为子孙后代选个旺人丁利官禄的福地。便把自己的家眷也接来了,并向父亲禀明自己要在潮州开派创业的意愿(杜十郎有胞、堂兄弟12人,自己排行第十,故叫十郎,他的后代就以十郎公尊称他)。定居莆田的父亲及本派宗亲十分支持他的行动,因为自己向外寻求发展,不忘根本而又分枝发叶,是中华各姓氏的传统。
杜十郎定居新寮乡之后,仍未停步,继续寻找更理想的安居地。不久后,从新寮搬到万洪厝埔(今洪僭埔,属潮安县)。万洪厝埔是丘陵山地,他在山上察看地势,看中山下一处叫白沙铺的平洋,就用重金买下,把家眷迁下山。平洋到底比山地更有利于发展,果然人丁渐多起来了。他就以自沙铺为依托地,向南买下饶平属(今属澄海)隆都后蔡乡外围一带的埔陇,派自己随身带来的6名杜姓亲随前去拓荒。向东买下岱头章厝祠一带的荒地,与先来此创祖的章氏为邻共同开拓发展。
喜欢风水学的杜十郎,却不愿为别人看风水,只一心“为日后子孙计”。他通过勘探,寻出武夷山脉而来的地气龙脉至莲花山落脉,后脉由樟林延伸至东里而聚结,因溪深而阔潜隐而缓进,龙脉过溪河之后一定大舒展,手岱头、银砂二乡小聚后一直伸至莲阳河而作大聚结。他的风水学原理是龙脉非见水不聚,所以创乡的最佳地点是洲头河边。当时尚属荒芜的海滨之地的南洋(今莲上、莲下)一带,恰好处在东陇河和莲阳河之间,是最理想的选择。于是,除留下一部分子孙在白沙铺之外,他把山地、田地全部卖与外姓,自己带领大部分子孙前往南洋创乡。他对留下的子孙说:“前有平洋,后有山地,可安居也。你们日后可互相照应。”
杜十郎从莆田故家出发,经过长途跋涉,历尽琅辛,终于找到了自己满意的开基地。他说:“吾可以瞑目矣。”不久,他真的谢世了。他死前已为自己寻好了墓地,就是南峙山脉的白石山,名叫九九峰。这是他用重金向章姓人家买来的。
杜十郎的风水学带有迷信色彩,但用心可谓良苦。不管怎么说,他选择的创乡地点确实很适合日后经济发展和人口的繁衍。南洋以前有“十万人乡”的美称,著名学者杜国庠就曾以“一乡人口有十万,举世仅有我南洋”来应对郭沫若的“大佛身高近百尺,全国唯数吾乐山”。那是在重庆,两人于夏夜闲坐互夸自己家乡时随口吟出的诗句。今天南洋(也称莲阳)杜姓人居住的自然村已占了整整3个,人口达2万多人,仅涂城就超过1万人。 .
因为杜与“肚”潮音相同。有肚必有屎,才不至于枵腹饥饿。为了日后子孙人丁兴旺、丰衣足食,传说杜十郎特意请了两户姓史(“史”与“屎”谐音)的人家来乡中居住。并嘱子孙:“须善待之,并不使绝后。如绝后,须设法补救之。”子孙后代一直遵从这个祖训。据说,解放后该乡仍有史姓人家与杜姓人家共同居住。史姓人丁所增无多,一直只有几户,但杜姓从不恃强凌弱小姓,大家和睦相处。
以杜十郎为基祖的潮汕杜氏,现在已是一个大族,历史上人才辈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