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文化―姓氏趣谈―历尽坎坷荣辱的潮汕魏氏
纵观潮汕魏氏,有两个最显著特点,就是来源比较单一,不像其他姓氏那样错综复杂,所以理顺起来比较容易。再一个就是自入潮以来,历尽坎坷与荣辱,而且跟潮汕历史息息相关。
魏杞辞官来潮落籍
魏氏源出姬姓,得姓始祖是周文王第15公子高。其先居四川蒲江县,后落籍江西太平里乌龙湾。由台湾文献委员会编的《百家姓考勤》一书云:“广东的魏氏则来自江西,其南迁迟至宋代末年,广东魏氏不像其他姓氏一样,自福建迁来。”此说不完全正确。不错,南方魏氏大部分源出江西,潮汕魏氏也一样。但是,潮汕魏氏的主流,也大部分是迁自福建莆田,潮汕魏氏始祖魏杞,宋末自京城临安移居莆田。魏杞生有4子,次子魏廷壁字景玉,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进士。宋理宗宝庆元年(1225)任潮州通判。其时已近宋元易代之秋,魏杞辞官来潮, 与次子同住。后病逝潮州。魏廷壁通判任满,因元兵大举入侵,无法携眷同行,故将家眷寄居潮州,初居府学前。魏廷壁回莆田葬母后再回潮州,举家迁居揭阳渔湖。魏廷壁生有四子,之后子孙散居潮汕各地。潮汕魏氏尊魏廷壁为一世祖。时间是宋绍定六年(1233)前后。魏杞四子魏廷弼,字景瑞,登宋理宗嘉定十六年癸未科(1223)进士,潮州府志有传。不过排行与族谱有出入,族谱说是魏杞四子,本传则云:“其弟廷壁宋理宗已未科举人……”云云。据此存疑。关于魏廷弼落籍潮汕经过,府志是这样记载的:“嘉熙元年,擢潮州军知事,……民爱之,因入籍潮阳,再迁澄海篷州富砂乡。有墓在焉。”魏廷弼也生有四子,长子魏元,据族谱记载,随父居澄海冠山乡。总之,潮汕魏氏,基本上就是迁自福建莆田的魏廷壁、魏廷弼兄弟后代,还有一部分是魏杞长子魏承三之后代,魏承三没有出仕,留在莆田守祖业,宋元交替之际,为逃避兵祸,承三携子迁长乐(今之五华)。后有―部分再迁潮汕,但为数较少。
拒降元遭残酷
这魏廷弼、魏廷壁虽不是南宋小朝廷的最后一任潮州军知事(魏氏谱称“刺史”或“刺史公”),但赵宋日子已屈指可数,他们一方面“为子孙计”,及早安排退路,各自择地安居,不回莆田原籍。另一方面,做为大宋臣民,他们又不愿投降事元,于是当元兵压潮境之时,不愿投降者只有抵抗,据魏氏谱载:魏廷弼的子孙曾于冠山渡口率族人及家丁阻击元军过江,定居揭阳的魏壁后代,也在境内抗元。(廷弼、廷壁兄弟有没有参加,无明确记载)由此受到元朝统治者的残酷和。仅冠山乡就损失魏氏子孙40多人,家丁人数更多。新创的村落被剿散。廷弼次子一家六口被杀害,揭阳魏氏也遭相同命运。这是潮汕魏姓人的第一次劫难。但应该说,这次劫难不单是只降临到魏姓头上,元蒙对潮汕人民的带有普遍性。当然,身为宋朝旧臣,其程度可能更严重一些。
远航贸易竟被株连
明代中期是潮汕魏氏最辉煌的时期,不单元气得到恢复,人口有了快速增长,现今揭阳、澄海、潮州的魏姓人居住村落,大多在那个时期形成。潮州得地利之便,在明代对外贸易已初具规模。魏姓人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并形成一个颇具影响的航海航运大家族。仅居住澄海富砂的魏西斋一家,便拥有可直驶南洋诸国的大船18艘,他的后代称他为“航海公”。定居庵埠的魏姓儿自建了码头、仓库。揭阳、澄海、潮州三地魏氏,皆因为从事航海成为当地首富。
但是,海禁是明代的基本国策,“片板不得下海,点货不准与蕃”,是皇帝下的死命令。初期地方官员还睁一眼闭一眼,魏姓人也有所顾忌,久了也把朝廷禁令抛到脑后,与南洋往来频繁。明宪宗成化六年(1470)朝廷派钦差大臣到潮州查办诲禁事宜。事业方兴未艾的潮汕航运家族,受到一次沉重打击。人被抓,被扣,被杀头。船只被烧,货物被充公。好几个村庄因此散乡。魏姓人称这次事件为“航海案”。继航海案之后,潮汕魏氏又受魏忠贤案连累。本来潮汕魏姓与魏忠贤并无甚关联,但是魏忠贤倒台之后,朝中有些大臣“左”了起来,要杀尽天下魏姓人。幸而有正直大臣面奏皇帝,才未造成更大祸害。但是已有不少人因为害怕而四处逃走,潮阳有好几个魏姓人居住的村落在这次事件中散乡。
姓氏抛开它的文化内涵不谈,从本质上讲,不过是一种符号。但是在封建社会,却可以因一人的荣辱,导致整个姓氏的荣辱。现在历史已掀开新的一页,不存在这个问题了。
编者按:魏姓列全国第45位大姓,占全国人口0.45%,约585万人。
潮汕列第46位大姓,占潮汕人口0.43%,约5.92万人。其中汕头、龙湖、濠江区7000多人;潮阳区9000多人,分布河溪、金玉等镇;潮南区3500多人,分布胪岗、司马浦等镇;澄海区2000多人;南澳约100人;潮州湘桥区2000多人;潮安 6000多人,分布赤凤、凤凰等镇;饶平樟溪、黄冈等镇1000多人;揭阳市区约2万人;揭东600多人;普宁流沙、大坪等镇6000多人;惠来隆江等镇2000多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