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潮汕文化―潮汕风情―话说潮汕

2017-05-3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373
转发:0
评论:0
潮汕文化―潮汕风情―话说潮汕,话说潮州“潮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文化自成一格。潮州最早的建制,

  话说潮州 “潮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文化自成一格。潮州最早的建制,始于东晋咸和六年,也就是公元331年,距现在是1669年。刚开始的时候叫东官郡,不久又改为义安郡。义安郡这个名称一共使用了260年。现在,原来潮州府大门口直冲的一条马路,还叫着义安路,就是为了纪念这一个称谓的。
  到了公元591年,也就是隋朝的开皇十一年,义安郡改称为潮州。后人也有诗句:“潮之州,大海在其南”。潮州,取义就是潮水往复之意。潮州名称的正式出现,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以后1400多年来,基本都是沿用这个名称。
  潮州这个名称虽然基本固定下来了,但是历史上关于潮州的称谓,还是发生了一些变化。
  唐朝的时候,潮州曾一度改为潮阳郡,这段时间一共有16年,后又恢复为潮州。
  元朝的时候,潮州称为潮州路,明清时期,潮州称为潮州府。
  到了清末民初,潮州的概念已经基本定型,海内外潮州人共有的潮州,也基本上定型在这个基础上。这时潮州的辖县一共有9个:就是潮安(海阳)县、潮阳县、揭阳县、惠来县、普宁县、澄海县、饶平县、丰顺县、大埔县,还有汕头埠和南澳岛。这9个县还有汕头和南澳的人民,历史上统称为潮州人。关于潮州人称谓的界定,依据就是上面所说的9个县和汕头、南澳。后来,也有把丰顺和大埔剔出去,但是近代史上的一些历史名人,如丰顺的丁日昌,人们还是习惯把他作为潮州人。
  潮州疆域的沿革更有趣。
  在唐朝的时候,潮州的疆域是很大的,可以说,东到泉州,北到江西,南到大海,西到惠州。 
   唐朝的垂拱二年(公元686年), 从潮州到泉州,各割出一部分,设置了漳州。现在,我们的潮州话可以通行漳州,漳州下面的云霄、诏安、东山、漳浦、和平等县市,也都有潮剧团,演出潮州戏,可见,两地的历史渊源,是连在一起的。由此可见,唐朝时候的潮州,原来是曾经跟福建的福州和江西的虔州接壤的。
  韩江的一个源头,是在汀州的长汀,另一个源头,是在河源的紫金,可以想象,韩愈那个时候的韩江,是完全在潮州自己的地域里流行的。
  到了1949年,潮州的疆域仍然比较大,它包括了现在的汕头市、揭阳市;从管辖上,也包括了梅州市和汕尾市。
但是,解放后二次大的疆域调整,造成了二个“潮州”的概念,一个是广义的潮州概念,一个是狭义的潮州的概念。
广义的潮州,也就是历史上所说的潮州,包括现在潮州、汕头、揭阳。共同的生活习惯,共同的民风民俗,共同的文化背景,共同的语言环境,共同的价值取向,使我们共同拥有了潮州人的称谓。
  狭义的潮州,就是目前的潮州市,它是在1991年12月将原来的副地级市的潮州升格和扩大区域的。作为地级市,潮州现在管辖潮安县、饶平县、湘桥区和枫溪区。湘桥区也就是通常民间称呼的府城、潮州城。
  但是,现在无论是国内还是海外,关于潮州的概念,还是倾向于广义的潮州,甚至就是广义的潮州。可见,历史是阻隔不断的,也是不可代替的。
  历史上的潮州,曾经有过辉煌,曾经有过很好的声誉,它是9个县的先民一起奋斗和创造出来的,作为它的后人,我们有权利共享它那一份足以骄人的荣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潮汕文化—潮汕风情—话说潮汕
话说潮州“潮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文化自成一格。潮州最早的建制,始于东晋咸和六年,也就是公元331年,距现在是1669年。刚开始的时候叫东官郡,不久又改为义安郡。义安郡这个名称一共使用了260年。现在,原来潮州府大门口直冲的一条马路,还叫着义安路,就是为了纪念这一个称谓的。到了公元591年,也就是隋朝的开皇十一年,义安郡改称为潮州。后人也有诗句:“潮之州,大海在其南”。潮州,取义就是潮水往复之意。潮州名称的正式出现,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以后1400多年来,基本都是沿用这个名称。潮州这个名称虽然基本固定下来了,但是历史上关于潮州的称谓,还是发生了一些变化。唐朝的时候,潮州曾一度改为潮阳郡,这段时间一共有16年,后又恢复为潮州。元朝的时候,潮州称为潮州路,明清时期,潮州称为潮州府。到了清末民初,潮州的概念已经基本定型,海内外潮州人共有的潮州,也基本上定型在这个基础上。这时潮州的辖...
· 潮汕文化―潮汕风情―潮汕糜
中国人食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二千二百多年前的五帝时代。《周书》已有“黄帝蒸谷为饭,烹谷为粥”的记载。《说文解字》也有“黄帝初教作糜”之说。关于粥食,历代典籍医书记叙甚多,比较著名的专著,就有20多部。《礼记》中有“仲秋之月养衰老,授几杖行,糜粥饮食”的记载。清人《老老恒言》载有粥方百种。《戒庵老人漫笔》记有“神仙粥方”,用于治疗流行冒,屡试不爽。《普济方》说:“米虽一物,造粥多般……治粥为身命之源,饮膳可代药之半”。清光绪年间,黄云鸽编写的《粥谱》粥的品种多达247个。近年问世的《美食米粥百例经典》收集流行的粥品也有240种。食粥之风,源远流长,历久不衰,地域宽广,蔚为大观。关于食粥的故事,古籍也多有记述。有人以食粥为乐,有人以食粥为苦。清郑板桥在给其弟的信中就活灵活现地陈述食粥之乐:“暇日咽碎米饼,煮糊涂粥,双手捧碗,缩颈而啜之。霜晨雪早,得此周身俱暖。”然而,更多的寒士,广大的贫...
· 潮汕文化—潮汕风情—潮汕糜
中国人食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二千二百多年前的五帝时代。《周书》已有“黄帝蒸谷为饭,烹谷为粥”的记载。《说文解字》也有“黄帝初教作糜”之说。关于粥食,历代典籍医书记叙甚多,比较著名的专著,就有20多部。《礼记》中有“仲秋之月养衰老,授几杖行,糜粥饮食”的记载。清人《老老恒言》载有粥方百种。《戒庵老人漫笔》记有“神仙粥方”,用于治疗流行冒,屡试不爽。《普济方》说:“米虽一物,造粥多般……治粥为身命之源,饮膳可代药之半”。清光绪年间,黄云鸽编写的《粥谱》粥的品种多达247个。近年问世的《美食米粥百例经典》收集流行的粥品也有240种。食粥之风,源远流长,历久不衰,地域宽广,蔚为大观。关于食粥的故事,古籍也多有记述。有人以食粥为乐,有人以食粥为苦。清郑板桥在给其弟的信中就活灵活现地陈述食粥之乐:“暇日咽碎米饼,煮糊涂粥,双手捧碗,缩颈而啜之。霜晨雪早,得此周身俱暖。”然而,更多的寒士,广大的贫...
· 潮汕文化―潮汕风情―潮汕木屐
木屐,通称木底鞋,是我国一种民俗用品,北方人叫“嘎拉板”,古时称“屉”,广东叫屐。本世纪中叶以前,人喜用之。尤其在潮汕地区,着木屐是潮汕人的传统风俗,木屐成为必备的日用品。《急就篇》颜师古注:“屐者,以木为之,而施两齿,可以践泥。”屐中可以践泥的齿是为了走路轻便及雨天防湿防滑的作用。木屐早在2000多年以前就流行于齐鲁一带。春秋时晋文公为报答患难割股肉为之充饥的介之推,但他拒不受封而隐于山中,文公以火烧山想逼之出仕,介之推抱树焚死,文公甚为哀痛便以该树制成木屐穿之以作纪念,这就是“足下”一词的典故。“足下”一词也是对人的尊称。据史书记载:空子周游列国到达蔡国时,蔡国国君怕楚礼聘孔子对己不利,便把孔子起来。一天孔子的一双大木屐不见了(长一尺四寸),迨至西晋时被作为国宝珍藏在武库里。春秋晚期木屐从齐鲁传入江浙一带。吴王夫差得到越国进献的美女西施,命人造了一条“响屐廊”,即在雕梁画栋的长廊之下挖...
· 潮汕文化―潮汕风情―潮汕水布
潮汕有传统三宝,一为尽人皆知的工夫茶,二是柔婉丽啭的潮州戏,三便是鲜为人知的水布,亦称浴布,类似泰国的“纱笼”。潮汕水布是潮汕农民普遍使用的一种劳作用布。它是一种方格条纹的彩印薄纱布,极稀薄,吸水后易拧干且柔软,价格低廉。每条水布一般长1.2-1.5米,宽0.4-0.5米,印上小方格,或红或蓝或青或黑,“土里土气”的蕴味十足。潮汕水布是从东南亚华乔早年带进来的纱笼演化而成,幅度比纱笼短小,曾称为番幔或番浴布和束腰带、包扎带,也可用作包袱布、卧席和擦抹布。潮汕地方,雨量充沛,江河交错,多种水稻,农民田间劳动常遇雨涉水或与泥巴打交道,天气炎热时节,流汗和污垢甚多,常要下水洗澡,需要一种可以随时遮羞和洗澡、擦汗用的布。这种薄而宽长的纱巾最为适用。故农民人人都有水布,船民、渔民和城镇居民也多有水布。水布作为潮汕农民装束的特征,在舞台上,也就成为潮汕农民形象服饰特征道具。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