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潮汕文化―潮汕风情―潮汕木屐

2017-05-3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05
转发:0
评论:0
潮汕文化―潮汕风情―潮汕木屐,木屐,通称木底鞋,是我国一种民俗用品,北方人叫“嘎拉板”,古时称“屉”,广东

  木屐,通称木底鞋,是我国一种民俗用品,北方人叫“嘎拉板”,古时称“屉”,广东叫屐。本世纪中叶以前,人喜用之。尤其在潮汕地区,着木屐是潮汕人的传统风俗,木屐成为必备的日用品。《急就篇》颜师古注:“屐者,以木为之,而施两齿,可以践泥。”屐中可以践泥的齿是为了走路轻便及雨天防湿防滑的作用。
  木屐早在2000多年以前就流行于齐鲁一带。春秋时晋文公为报答患难割股肉为之充饥的介之推,但他拒不受封而隐于山中,文公以火烧山想逼之出仕,介之推抱树焚死,文公甚为哀痛便以该树制成木屐穿之以作纪念,这就是“足下”一词的典故。“足下”一词也是对人的尊称。据史书记载:空子周游列国到达蔡国时,蔡国国君怕楚礼聘孔子对己不利,便把孔子起来。一天孔子的一双大木屐不见了(长一尺四寸),迨至西晋时被作为国宝珍藏在武库里。春秋晚期木屐从齐鲁传入江浙一带。吴王夫差得到越国进献的美女西施,命人造了一条“响屐廊”,即在雕梁画栋的长廊之下挖坑,埋下成排陶缸,再在上面铺设一层有弹性的木板,让身系小铜铃佩带种种宝玉饰品衣裙,脚着精巧木屐的西施于廊中翩翩起舞,让长廊发出琴瑟般的节奏,与清脆的铃声、玉��声共鸣,伴随着西施优美舞姿,使夫差为之倾倒。宋代王禹称《游灵岩山・响屐廊》诗云:
  廊坏空留响屐名,为因西施绕廊行。
  可怜五相终死谏,谁记当时曳屐声。
  晋代以后木屐形式多样,用途也有所不同。既可作为军旅工具,又可作为游山玩水之用。据《晋书・宣帝纪》载:“关中多蒺藜,帝使军士2000人著软材平底木屐前行,蒺藜悉着屐,然后马步俱进。”,说明当时那种平底无齿木屐,还曾是蒺藜荆棘中的好工具。南朝时期又出现了一种前后齿均可卸下游山玩水穿的木屐。南朝诗人谢灵运常着木屐。上山时去其前齿,下山则去其后齿,使用起来轻便灵巧又很稳妥,故唐代诗仙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云:
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南宋时期,木屐也成为文人、士大夫阶层喜欢穿着的风尚。叶绍翁在《游园不值》诗云: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这首诗不但透露出文人喜爱木屐更为后人留下了千古的佳句。
  我国南方地区气温高雨量多,着木屐较北方普遍,而以潮汕地区最为闻名。清・张渠撰《粤东闻见录》载:“潮州尚拖成散屐,以轻为贵。”《南粤笔记》载:“散屐以潮州所制拖皮为雅”。表明清代潮汕木屐就以散屐见长而闻名四方,故潮屐又称为“散屐”。潮汕人喜穿木屐,是因为地处带气候,全年之中冬夏差别不大,穿木屐可以避暑纳凉,可以防湿去湿,价格便宜可以节省费用,洗澡穿着可使脚足水汽很快地变干,“澡身濡足,倾刻遂燥”。由于穿木屐有上述诸好处,方便人民生活,因此穿木屐之风在潮汕广为流行。
  木屐多用泡木、黄桑木、苦栋木等制成,并且以原块木为宜。制作过程如下:开刨木块,依屐画线,用宽口錾木成型,锯跟底起蹭,用布或胶、塑料片或牛皮等钉在木屐前方之上成船篷状,或蜂腰状,即可穿用。如是漆画屐或花绣屐,就在木屐板上漆、绘花,或在屐皮上如布上绘花卉或绣花。男人多穿白坯屐,女人多穿油漆红皮屐。
  木屐制作简易,穿着凉爽,不怕潮湿,深受潮汕人民喜爱。大约南朝以后潮汕人民就沿袭使用直至现代。为了穿着方便,潮汕人民使用的木屐在形式上有较大的改进,套上脚板的穿绳被改成钉上皮块和帆布带取代。唐宋以后潮汕人民在办理婚、丧事宜上也与木屐联系起来。例如:女儿出嫁除送妆盒外还有伴嫁鞋屐的习俗。但伴嫁木屐必定要涂上鲜艳的颜色。绘上鸳鸯戏水、并蒂莲花、仙姬送子等画面,以祈夫妻恩爱、早得贵子之心愿。在办理丧事时,等到做完七七、三旬、百日,女儿、女婿、孙女、孙婿脱孝之日,当事人必定要办妥每份两对有头有尾的甘蔗,两对红花、四袋种子、两双木屐(木屐头尾涂上红色)和两块布料,作为对女儿、女婿、孙女、孙婿拜祭的回礼,以表示富贵长青、兴旺发达、子孙满堂之意。
  由于穿着木屐行时发出强烈的声响,而给人们生活带来很大的噪音,因此木屐随着各种材质拖鞋的出现,也被逐渐淘汰,今已很难寻觅,偶尔在乡间仍见到一些老人穿着自制的木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潮汕文化—潮汕风情—潮汕木屐
木屐,通称木底鞋,是我国一种民俗用品,北方人叫“嘎拉板”,古时称“屉”,广东叫屐。本世纪中叶以前,人喜用之。尤其在潮汕地区,着木屐是潮汕人的传统风俗,木屐成为必备的日用品。《急就篇》颜师古注:“屐者,以木为之,而施两齿,可以践泥。”屐中可以践泥的齿是为了走路轻便及雨天防湿防滑的作用。木屐早在2000多年以前就流行于齐鲁一带。春秋时晋文公为报答患难割股肉为之充饥的介之推,但他拒不受封而隐于山中,文公以火烧山想逼之出仕,介之推抱树焚死,文公甚为哀痛便以该树制成木屐穿之以作纪念,这就是“足下”一词的典故。“足下”一词也是对人的尊称。据史书记载:空子周游列国到达蔡国时,蔡国国君怕楚礼聘孔子对己不利,便把孔子起来。一天孔子的一双大木屐不见了(长一尺四寸),迨至西晋时被作为国宝珍藏在武库里。春秋晚期木屐从齐鲁传入江浙一带。吴王夫差得到越国进献的美女西施,命人造了一条“响屐廊”,即在雕梁画栋的长廊之下挖...
· 潮汕文化―潮汕风情―潮汕糜
中国人食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二千二百多年前的五帝时代。《周书》已有“黄帝蒸谷为饭,烹谷为粥”的记载。《说文解字》也有“黄帝初教作糜”之说。关于粥食,历代典籍医书记叙甚多,比较著名的专著,就有20多部。《礼记》中有“仲秋之月养衰老,授几杖行,糜粥饮食”的记载。清人《老老恒言》载有粥方百种。《戒庵老人漫笔》记有“神仙粥方”,用于治疗流行冒,屡试不爽。《普济方》说:“米虽一物,造粥多般……治粥为身命之源,饮膳可代药之半”。清光绪年间,黄云鸽编写的《粥谱》粥的品种多达247个。近年问世的《美食米粥百例经典》收集流行的粥品也有240种。食粥之风,源远流长,历久不衰,地域宽广,蔚为大观。关于食粥的故事,古籍也多有记述。有人以食粥为乐,有人以食粥为苦。清郑板桥在给其弟的信中就活灵活现地陈述食粥之乐:“暇日咽碎米饼,煮糊涂粥,双手捧碗,缩颈而啜之。霜晨雪早,得此周身俱暖。”然而,更多的寒士,广大的贫...
· 潮汕文化—潮汕风情—潮汕糜
中国人食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二千二百多年前的五帝时代。《周书》已有“黄帝蒸谷为饭,烹谷为粥”的记载。《说文解字》也有“黄帝初教作糜”之说。关于粥食,历代典籍医书记叙甚多,比较著名的专著,就有20多部。《礼记》中有“仲秋之月养衰老,授几杖行,糜粥饮食”的记载。清人《老老恒言》载有粥方百种。《戒庵老人漫笔》记有“神仙粥方”,用于治疗流行冒,屡试不爽。《普济方》说:“米虽一物,造粥多般……治粥为身命之源,饮膳可代药之半”。清光绪年间,黄云鸽编写的《粥谱》粥的品种多达247个。近年问世的《美食米粥百例经典》收集流行的粥品也有240种。食粥之风,源远流长,历久不衰,地域宽广,蔚为大观。关于食粥的故事,古籍也多有记述。有人以食粥为乐,有人以食粥为苦。清郑板桥在给其弟的信中就活灵活现地陈述食粥之乐:“暇日咽碎米饼,煮糊涂粥,双手捧碗,缩颈而啜之。霜晨雪早,得此周身俱暖。”然而,更多的寒士,广大的贫...
· 潮汕文化―潮汕风情―话说潮汕
话说潮州“潮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文化自成一格。潮州最早的建制,始于东晋咸和六年,也就是公元331年,距现在是1669年。刚开始的时候叫东官郡,不久又改为义安郡。义安郡这个名称一共使用了260年。现在,原来潮州府大门口直冲的一条马路,还叫着义安路,就是为了纪念这一个称谓的。到了公元591年,也就是隋朝的开皇十一年,义安郡改称为潮州。后人也有诗句:“潮之州,大海在其南”。潮州,取义就是潮水往复之意。潮州名称的正式出现,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以后1400多年来,基本都是沿用这个名称。潮州这个名称虽然基本固定下来了,但是历史上关于潮州的称谓,还是发生了一些变化。唐朝的时候,潮州曾一度改为潮阳郡,这段时间一共有16年,后又恢复为潮州。元朝的时候,潮州称为潮州路,明清时期,潮州称为潮州府。到了清末民初,潮州的概念已经基本定型,海内外潮州人共有的潮州,也基本上定型在这个基础上。这时潮州的辖...
· 潮汕文化―潮汕风情―潮汕水布
潮汕有传统三宝,一为尽人皆知的工夫茶,二是柔婉丽啭的潮州戏,三便是鲜为人知的水布,亦称浴布,类似泰国的“纱笼”。潮汕水布是潮汕农民普遍使用的一种劳作用布。它是一种方格条纹的彩印薄纱布,极稀薄,吸水后易拧干且柔软,价格低廉。每条水布一般长1.2-1.5米,宽0.4-0.5米,印上小方格,或红或蓝或青或黑,“土里土气”的蕴味十足。潮汕水布是从东南亚华乔早年带进来的纱笼演化而成,幅度比纱笼短小,曾称为番幔或番浴布和束腰带、包扎带,也可用作包袱布、卧席和擦抹布。潮汕地方,雨量充沛,江河交错,多种水稻,农民田间劳动常遇雨涉水或与泥巴打交道,天气炎热时节,流汗和污垢甚多,常要下水洗澡,需要一种可以随时遮羞和洗澡、擦汗用的布。这种薄而宽长的纱巾最为适用。故农民人人都有水布,船民、渔民和城镇居民也多有水布。水布作为潮汕农民装束的特征,在舞台上,也就成为潮汕农民形象服饰特征道具。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