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潮汕文化―潮汕风情―耐人寻味的潮汕俗语

2017-05-3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40
转发:0
评论:0
潮汕文化―潮汕风情―耐人寻味的潮汕俗语,潮汕方言中有很多形象生动富有哲理性而耐人寻味的俗语和谚语。其中有的随着时代的

  潮汕方言中有很多形象生动富有哲理性而耐人寻味的俗语和谚语。其中有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远离今天的显示生活而被淘汰消失。虽然现在的中老年人讲起来仍津津乐道,但年轻人却不知所云。但它们是潮汕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潮汕民间口头文学的,潮人先辈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富有诗意,琅琅上口,铿锵有力,长时间闪烁着夺目的光彩。
  劝人奋进 寓意深刻
  潮汕俗谚普遍运用借物喻事、寓理于物的手法,浅显生动,意味深长。
  如鼓励人们做事贵在坚持而不能灰心丧志的“城楼虽破,更鼓还在”,其意是说只要有了更鼓,打更人就不计较城楼残破而坚持把更打下去,劝逾人们不论遇到什么环境都要把事情做彻底。
  劝说人们把事情做到底,自有回报,如“好粟在簟底,好戏落夜看”,现在的农民极少用粟簟堆放稻谷,戏也不演到落夜(下半夜),这谚语也就过时了。
  托物寄意 多姿多彩
  表述生活中一些物体事理和人情的俗谚,就更为多姿多彩。
  如“挨砻冻死仔”、“无好碓臼,磨死媳妇”、“打死个摇鼓,分无一枝针”、“大鼎未滚,细鼎先呛”、“敢共人秘(背)鼎,唔(不)敢共人抱仔”、“跋(跌)落潘(泔水)缸”、“读书畏考,乞食畏狗,作田畏薅草,扛轿畏门斗”、“灯芯担久重过铁”、“破(劈)柴看柴势,入门看人意”、“出门唔弯腰,入门无柴烧”、“宁可嫁远路,切勿嫁过渡”、“行猛路唔如搭着渡”...... 上述这些以物寄意的俗谚中的物品,现在大多没有了,例如,砻、碓、臼,过去是从稻谷变成白米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人工操作工具,早已为机械碾米机取代了。摇鼓,是指挑货担下乡边摇小鼓边卖杂货的人,早就没有这种销售形式了。鼎,过去是煮饭炒菜最主要的厨具,大鼎现在基本没有了,鼎仔还有一些,更多的是用高压锅、电饭锅、钢精锅。潘缸,现在农村也少有了,养猪多用特制饲料,少用泔水,城市居民此物更是绝迹,已没有人积蓄泔水卖给农村人喂猪了;尤其是“跋落潘缸”这句话更令人费解,原来过去洗头是用泔水,并用浓而粘的泔水浆汁梳头粘头发,后有毛蜡出现,用毛蜡把头发梳得粘结而光艳的人便被别人戏称为“跋落潘缸”。作田畏薅草,现在完全不怕,因有除草剂,不用人工除草了。村寨门斗也已没有了。灯芯,是灯心草的茎心,用以点豆油灯,早已没有此物。破柴与出门弯腰拾柴草更是过时话,烧火用煤气已普及城乡了。过渡、搭渡船也已极少,大桥四通八达......
  自讽讽人 妙趣横生
  还有另一类是讽人与自讽的妙趣横生的俗谚。
  有批评男女不中用的“无用禾埠(男人)赚无食,无用姿娘(妇女)行蚀屐”;有批评妇女做事马虎糊涂的“脚缠绊死鸡”、“歪鬃姿娘做无雅�@”;有形容自找苦吃的“自己做枷自己担”;有讽刺做样的“狐狸打扮也是猫,唏胡吹响唔如萧”;有自叹孤苦或嘲笑别人没有亲朋可交结(后者多指小孩)的“无人揶(背),挪葵籍;无人漆(结),漆竹壳”...... 这其中的屐,即木屐,现已被皮革拖鞋取代。脚缠是妇女扎小脚的长长绑带。鬃,指发髻,现代女性再没有打鬃结髻的老发式了。枷,是古代的刑具,后来普遍用脚镣手铐。葵籍,遮背雨具,原用蒲葵的枝叶做成,潮汕人改用竹篾竹叶为原料,下雨时农民背在背上遮雨,现用塑料雨衣。竹壳,是从竹节上剥落的外壳,商贩用它给顾客盛鱼肉及各种小食品之用。
  潮汕赋物俗谚随着这些物品的消失而消失,现在“温旧知新”,让过着幸福生活的年轻一代看出往昔劳动人民的艰难困苦,珍惜今天,建设美好明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潮汕文化—潮汕风情—耐人寻味的潮汕俗语
潮汕方言中有很多形象生动富有哲理性而耐人寻味的俗语和谚语。其中有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远离今天的显示生活而被淘汰消失。虽然现在的中老年人讲起来仍津津乐道,但年轻人却不知所云。但它们是潮汕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潮汕民间口头文学的,潮人先辈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富有诗意,琅琅上口,铿锵有力,长时间闪烁着夺目的光彩。劝人奋进寓意深刻潮汕俗谚普遍运用借物喻事、寓理于物的手法,浅显生动,意味深长。如鼓励人们做事贵在坚持而不能灰心丧志的“城楼虽破,更鼓还在”,其意是说只要有了更鼓,打更人就不计较城楼残破而坚持把更打下去,劝逾人们不论遇到什么环境都要把事情做彻底。劝说人们把事情做到底,自有回报,如“好粟在簟底,好戏落夜看”,现在的农民极少用粟簟堆放稻谷,戏也不演到落夜(下半夜),这谚语也就过时了。托物寄意多姿多彩表述生活中一些物体事理和人情的俗谚,就更为多姿多彩。如“挨砻冻死仔”、“无好碓臼,磨死媳妇”、“打...
· 潮汕文化―方言土语―耐人寻味的潮汕俗语
潮汕方言中有很多形象生动富有哲理性而耐人寻味的俗语和谚语。其中有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远离今天的显示生活而被淘汰消失。虽然现在的中老年人讲起来仍津津乐道,但年轻人却不知所云。但它们是潮汕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潮汕民间口头文学的,潮人先辈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富有诗意,琅琅上口,铿锵有力,长时间闪烁着夺目的光彩。劝人奋进寓意深刻潮汕俗谚普遍运用借物喻事、寓理于物的手法,浅显生动,意味深长。如鼓励人们做事贵在坚持而不能灰心丧志的“城楼虽破,更鼓还在”,其意是说只要有了更鼓,打更人就不计较城楼残破而坚持把更打下去,劝逾人们不论遇到什么环境都要把事情做彻底。劝说人们把事情做到底,自有回报,如“好粟在簟底,好戏落夜看”,现在的农民极少用粟簟堆放稻谷,戏也不演到落夜(下半夜),这谚语也就过时了。托物寄意多姿多彩表述生活中一些物体事理和人情的俗谚,就更为多姿多彩。如“挨砻冻死仔”、“无好碓臼,磨死媳妇”、“打...
· 潮汕文化—方言土语—耐人寻味的潮汕俗语
潮汕方言中有很多形象生动富有哲理性而耐人寻味的俗语和谚语。其中有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远离今天的显示生活而被淘汰消失。虽然现在的中老年人讲起来仍津津乐道,但年轻人却不知所云。但它们是潮汕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潮汕民间口头文学的,潮人先辈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富有诗意,琅琅上口,铿锵有力,长时间闪烁着夺目的光彩。劝人奋进寓意深刻潮汕俗谚普遍运用借物喻事、寓理于物的手法,浅显生动,意味深长。如鼓励人们做事贵在坚持而不能灰心丧志的“城楼虽破,更鼓还在”,其意是说只要有了更鼓,打更人就不计较城楼残破而坚持把更打下去,劝逾人们不论遇到什么环境都要把事情做彻底。劝说人们把事情做到底,自有回报,如“好粟在簟底,好戏落夜看”,现在的农民极少用粟簟堆放稻谷,戏也不演到落夜(下半夜),这谚语也就过时了。托物寄意多姿多彩表述生活中一些物体事理和人情的俗谚,就更为多姿多彩。如“挨砻冻死仔”、“无好碓臼,磨死媳妇”、“打...
· 潮汕文化―潮汕风情―潮汕糜
中国人食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二千二百多年前的五帝时代。《周书》已有“黄帝蒸谷为饭,烹谷为粥”的记载。《说文解字》也有“黄帝初教作糜”之说。关于粥食,历代典籍医书记叙甚多,比较著名的专著,就有20多部。《礼记》中有“仲秋之月养衰老,授几杖行,糜粥饮食”的记载。清人《老老恒言》载有粥方百种。《戒庵老人漫笔》记有“神仙粥方”,用于治疗流行冒,屡试不爽。《普济方》说:“米虽一物,造粥多般……治粥为身命之源,饮膳可代药之半”。清光绪年间,黄云鸽编写的《粥谱》粥的品种多达247个。近年问世的《美食米粥百例经典》收集流行的粥品也有240种。食粥之风,源远流长,历久不衰,地域宽广,蔚为大观。关于食粥的故事,古籍也多有记述。有人以食粥为乐,有人以食粥为苦。清郑板桥在给其弟的信中就活灵活现地陈述食粥之乐:“暇日咽碎米饼,煮糊涂粥,双手捧碗,缩颈而啜之。霜晨雪早,得此周身俱暖。”然而,更多的寒士,广大的贫...
· 潮汕文化—潮汕风情—潮汕糜
中国人食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二千二百多年前的五帝时代。《周书》已有“黄帝蒸谷为饭,烹谷为粥”的记载。《说文解字》也有“黄帝初教作糜”之说。关于粥食,历代典籍医书记叙甚多,比较著名的专著,就有20多部。《礼记》中有“仲秋之月养衰老,授几杖行,糜粥饮食”的记载。清人《老老恒言》载有粥方百种。《戒庵老人漫笔》记有“神仙粥方”,用于治疗流行冒,屡试不爽。《普济方》说:“米虽一物,造粥多般……治粥为身命之源,饮膳可代药之半”。清光绪年间,黄云鸽编写的《粥谱》粥的品种多达247个。近年问世的《美食米粥百例经典》收集流行的粥品也有240种。食粥之风,源远流长,历久不衰,地域宽广,蔚为大观。关于食粥的故事,古籍也多有记述。有人以食粥为乐,有人以食粥为苦。清郑板桥在给其弟的信中就活灵活现地陈述食粥之乐:“暇日咽碎米饼,煮糊涂粥,双手捧碗,缩颈而啜之。霜晨雪早,得此周身俱暖。”然而,更多的寒士,广大的贫...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