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潮汕文化―潮汕风情―潮汕塔文化

2017-05-3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329
转发:0
评论:0
潮汕文化―潮汕风情―潮汕塔文化,潮汕地域三面靠山一面临海,虽然古代交通不便,但仍阻挡不了中原文化的影响。

  潮汕地域三面靠山一面临海,虽然古代交通不便,但仍阻挡不了中原文化的影响。
  塔原来是印度供奉佛骨、佛经的一种建筑文化,东汉时传入我国,最早为洛阳白马寺的大方塔,据有关记载:潮阳市灵山寺中的大颠祖师塔建于唐代长乐四年(公元七八九),塔肥大,塔形高二点八米,底直径一点八米,是采用七十八块规格花岗岩石砌筑而成的,以一片计算精密鼎状拱石当塔盖,是大颠和尚圆寂的墓地。
  宋代开始,中原建造的塔不再流行肥胖塔体,而是兴建修长的塔形!据有关记载:一棉城练江畔的文光塔始建于宋咸淳三年,明代崇帧八年(公元一六三五)重建,塔体修长呈八角,为补山川的风景塔,塔高四十二米,是七层楼阁式塔。塔原名为一千佛塔,修造时邑人吴仕训见“兴工之夕,有光互空为日星,上下咸以文昌盛之兆”,故把它改名为“文光塔”。
  潮州市韩江东岸的凤凰塔,据有关记载:“风凰塔建于万历年间(公元一五七三至一六一九),修长玲拢,八面石砖,高四十六米,空心七层,塔顶是万斤铜葫芦压顶”。塔建成时潮州知府郭子章概括了塔的气势,写下塔联:“擎天凤起丹山标七级,金轮着地龙皤赤海镇三阳”。清代不少文人墨客也为凤凰塔写下许多赞美的诗篇。
  潮汕的塔虽不多,但潮汕的塔在不同时代的不同塔体都与中原塔建筑文化一脉相通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潮汕文化—潮汕风情—潮汕塔文化
潮汕地域三面靠山一面临海,虽然古代交通不便,但仍阻挡不了中原文化的影响。塔原来是印度供奉佛骨、佛经的一种建筑文化,东汉时传入我国,最早为洛阳白马寺的大方塔,据有关记载:潮阳市灵山寺中的大颠祖师塔建于唐代长乐四年(公元七八九),塔肥大,塔形高二点八米,底直径一点八米,是采用七十八块规格花岗岩石砌筑而成的,以一片计算精密鼎状拱石当塔盖,是大颠和尚圆寂的墓地。宋代开始,中原建造的塔不再流行肥胖塔体,而是兴建修长的塔形!据有关记载:一棉城练江畔的文光塔始建于宋咸淳三年,明代崇帧八年(公元一六三五)重建,塔体修长呈八角,为补山川的风景塔,塔高四十二米,是七层楼阁式塔。塔原名为一千佛塔,修造时邑人吴仕训见“兴工之夕,有光互空为日星,上下咸以文昌盛之兆”,故把它改名为“文光塔”。潮州市韩江东岸的凤凰塔,据有关记载:“风凰塔建于万历年间(公元一五七三至一六一九),修长玲拢,八面石砖,高四十六米,空心七层,...
· 潮汕文化―潮汕风情―潮汕糜
中国人食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二千二百多年前的五帝时代。《周书》已有“黄帝蒸谷为饭,烹谷为粥”的记载。《说文解字》也有“黄帝初教作糜”之说。关于粥食,历代典籍医书记叙甚多,比较著名的专著,就有20多部。《礼记》中有“仲秋之月养衰老,授几杖行,糜粥饮食”的记载。清人《老老恒言》载有粥方百种。《戒庵老人漫笔》记有“神仙粥方”,用于治疗流行冒,屡试不爽。《普济方》说:“米虽一物,造粥多般……治粥为身命之源,饮膳可代药之半”。清光绪年间,黄云鸽编写的《粥谱》粥的品种多达247个。近年问世的《美食米粥百例经典》收集流行的粥品也有240种。食粥之风,源远流长,历久不衰,地域宽广,蔚为大观。关于食粥的故事,古籍也多有记述。有人以食粥为乐,有人以食粥为苦。清郑板桥在给其弟的信中就活灵活现地陈述食粥之乐:“暇日咽碎米饼,煮糊涂粥,双手捧碗,缩颈而啜之。霜晨雪早,得此周身俱暖。”然而,更多的寒士,广大的贫...
· 潮汕文化—潮汕风情—潮汕糜
中国人食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二千二百多年前的五帝时代。《周书》已有“黄帝蒸谷为饭,烹谷为粥”的记载。《说文解字》也有“黄帝初教作糜”之说。关于粥食,历代典籍医书记叙甚多,比较著名的专著,就有20多部。《礼记》中有“仲秋之月养衰老,授几杖行,糜粥饮食”的记载。清人《老老恒言》载有粥方百种。《戒庵老人漫笔》记有“神仙粥方”,用于治疗流行冒,屡试不爽。《普济方》说:“米虽一物,造粥多般……治粥为身命之源,饮膳可代药之半”。清光绪年间,黄云鸽编写的《粥谱》粥的品种多达247个。近年问世的《美食米粥百例经典》收集流行的粥品也有240种。食粥之风,源远流长,历久不衰,地域宽广,蔚为大观。关于食粥的故事,古籍也多有记述。有人以食粥为乐,有人以食粥为苦。清郑板桥在给其弟的信中就活灵活现地陈述食粥之乐:“暇日咽碎米饼,煮糊涂粥,双手捧碗,缩颈而啜之。霜晨雪早,得此周身俱暖。”然而,更多的寒士,广大的贫...
· 潮汕文化―潮汕风情―潮汕木屐
木屐,通称木底鞋,是我国一种民俗用品,北方人叫“嘎拉板”,古时称“屉”,广东叫屐。本世纪中叶以前,人喜用之。尤其在潮汕地区,着木屐是潮汕人的传统风俗,木屐成为必备的日用品。《急就篇》颜师古注:“屐者,以木为之,而施两齿,可以践泥。”屐中可以践泥的齿是为了走路轻便及雨天防湿防滑的作用。木屐早在2000多年以前就流行于齐鲁一带。春秋时晋文公为报答患难割股肉为之充饥的介之推,但他拒不受封而隐于山中,文公以火烧山想逼之出仕,介之推抱树焚死,文公甚为哀痛便以该树制成木屐穿之以作纪念,这就是“足下”一词的典故。“足下”一词也是对人的尊称。据史书记载:空子周游列国到达蔡国时,蔡国国君怕楚礼聘孔子对己不利,便把孔子起来。一天孔子的一双大木屐不见了(长一尺四寸),迨至西晋时被作为国宝珍藏在武库里。春秋晚期木屐从齐鲁传入江浙一带。吴王夫差得到越国进献的美女西施,命人造了一条“响屐廊”,即在雕梁画栋的长廊之下挖...
· 潮汕文化―潮汕风情―话说潮汕
话说潮州“潮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文化自成一格。潮州最早的建制,始于东晋咸和六年,也就是公元331年,距现在是1669年。刚开始的时候叫东官郡,不久又改为义安郡。义安郡这个名称一共使用了260年。现在,原来潮州府大门口直冲的一条马路,还叫着义安路,就是为了纪念这一个称谓的。到了公元591年,也就是隋朝的开皇十一年,义安郡改称为潮州。后人也有诗句:“潮之州,大海在其南”。潮州,取义就是潮水往复之意。潮州名称的正式出现,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以后1400多年来,基本都是沿用这个名称。潮州这个名称虽然基本固定下来了,但是历史上关于潮州的称谓,还是发生了一些变化。唐朝的时候,潮州曾一度改为潮阳郡,这段时间一共有16年,后又恢复为潮州。元朝的时候,潮州称为潮州路,明清时期,潮州称为潮州府。到了清末民初,潮州的概念已经基本定型,海内外潮州人共有的潮州,也基本上定型在这个基础上。这时潮州的辖...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