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潮汕文化―民俗史话―潮州音乐的历史

2017-05-3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94
转发:0
评论:0
潮汕文化―民俗史话―潮州音乐的历史,潮州人把乐谱叫做“弦诗”。古代的乐,是诗、歌、音乐和舞蹈的综合体。我国第一本

   潮州人把乐谱叫做“弦诗”。古代的乐,是诗、歌、音乐和舞蹈的综合体。我国第一本民歌集就是《诗经》,古时没有记谱法,只把歌词写下来,人们熟悉地方音调,拿到歌词就随口可唱。所以“诗”也是“歌”,古时把乐调也称为“诗”,这在潮州方言中一直沿袭下来,如弦乐谱叫“弦诗”,筝谱叫“筝诗”等。
   潮州人把拉弦叫做“锯弦”,考中国最早的弓弦乐器轧筝和奚琴,都是用竹片来锯弦发音的。
   潮州人把弦乐器的千金叫做“徽”,弦的上把位叫“上徽”,下把位叫“下徽”。考这个“徽”,最早是指用丝线缚在琴上,作为音位的识记的。所以“徽”也是一个古词。
   唐代的一些音乐形式及音乐名词术语,至今在潮州音乐中还有明显的迹象或原样保留。
   唐代大曲的多段联奏形式。唐代大曲从“入破第一”至“出破”还整套保存在清代刊印的潮剧戏文中,据说清代还能整套演唱下来,其中的“催”,“煞”等术语还保留至今。
   唐代琵琶见诸绘画中的,都是斜抱式的,潮州的琵琶,秦琴等至今保留斜抱。
   唐代的乐器制作,有用螺贝在乐器上镶嵌精美花草图案的工艺,这种技艺,一直在潮州的乐器制作中保存至今。
   唐宋的奚琴,流传至今,福建南音、秦腔,潮州音乐等都称为“二弦”。此器于宋代传至韩国,现在韩国民俗乐器还保留原形没有改动。福建南音稍有变化。潮州则由奚琴而改成“竹弦”,再由竹弦而改成南洋进口的乌木代替竹筒,以蟒皮代替桐板面而成现今的潮州二弦。但潮州虽改了琴的构造,却保留了古代的演奏姿势,即赤足席地半跏趺坐,右足架在左腿上,足底朝天来承放二弦筒。这种坐式,韩国也至今无改。
   宋代潮州孔庙(俗称“红学宫”)祭孔时,还配上成套的“大成乐”。潮人习惯把民间比较精致高雅的音乐演奏,称为“儒家乐”,把“乐”冠以“儒家”二字,说明音乐的文化素质更高。
   宋词是文学与音乐的关系发展到较紧密程度的标志。词用相对固定的曲调来填入文字,这些曲调就叫做“词牌”。延续发展至元代,又叫“曲牌”。现在潮州音乐,还保留了大量的词牌、曲牌名称,如《六么令》、《刮地风》、《西门子》、《醉花阴》、《喜迁鹰》、《水仙子》、《点绛唇》、《耍孩儿》、《满江红》、《西江月》、《尾声》等等。
   宋代曲艺有一种“缠达”,也叫“转踏”。其音乐形式前面有引子,后面主要是由两个曲调轮流反复而构成,用于表达一个故事内容。潮州人至今对那些讲话��嗦、翻来覆去的人,就用“踏踏缠”来形容他。潮州大锣鼓曲《抛鱼》(潮语抛网捕鱼之简语),基本上是由《梆子腔》、《贼句》两个曲调反复,加插上锣鼓段和个别其他曲段而构成的。
   唐宋以至元曲那种套曲联奏的形式,也一直在潮州音乐中保留下来,如《锦上添花》,《春晴鸟语》、《金龙吐珠》、《倒插花》、《蜻蜓点水》、《平沙落雁》、《双娇娥》、《双蝴蝶》、《十八菩萨》、《混江龙》十曲连成一套。此外还有很多套曲形式。
   宋代的百戏,有许多形式一直在潮州流传着,如“顶砻”、“掉斗”、“掉锣”、“飞钹”、“倒吊吹双嘀嗒(唢呐)”等等。潮州的木偶戏也源远流长,形式多样:持杖(或叫圆身)木偶,潮俗叫“纸影”;皮影俗叫“白竹纸影”;吊线木偶俗叫“柴头戏”;还有手操布套木偶,俗叫“布袋戏”等等。这些百戏及木偶戏都与一些音乐形式有关,―在直在民间流播着。
   北宋建都汴梁(今开封),开始兴起杂剧,其曲调多为北曲。南宋迁都临安(今杭州)之后,杂剧继续发展,为了适应南方人的需求,不断吸收南曲。北曲刚劲,定弦较高;南曲柔婉,定弦较低。流传在潮州的外江音乐,也分北路 (定弦四工)和南路(定弦合尺),这与宋代的杂剧音乐,是二脉相承的。
   现存的潮州大锣鼓的牌子套曲,如《岳飞会战牛头山》、《薛丁山三休樊梨花》,《关公过五关》、《薛刚祭坟》、《复中兴》、《十八寡妇征西番》、《黄飞虎反朝歌》、《六国封相》、《秦琼倒铜旗》、《瓦岗起义》等等,都是从宋元及明代以来的戏剧音乐中脱胎而来的。
   现存的《荔镜记》、《荔枝记》、《金花女大金》等明代戏文中,既描写了当时发生在潮州的民间故事,也描写了当时潮州的许多风物习俗。其中提到民间已有“搬戏”(请戏班到地方上或家中演戏)、“做功德”等习俗,也提到:
   “琴弦笙箫,闹满街市”;
   “笙箫和起入人耳”;
   “(占)许是人操琴……(旦)正是人操琴”;
   “箫鼓喧天处处闻”;
   “香车宝马闹满处,琵琶龙笛琴弦声和”;
   “且喜到得潮州城,城内车马得人惊,弹琴吹箫实好听”。
   这些戏文中所提及的潮州风俗,如闹元宵、鳌山景、影戏、花灯、打秋千、舞狮、吃槟榔、穿木屐等,件件都是事实,所描写的有关音乐的活动,也不会是虚构的。
   潮州出土的明代宣德年间手抄戏文《刘希必金钗记》手本中,附有“三棒鼓”、“得胜鼓”等锣鼓经。由此,把潮州锣鼓经上推到宋代是可以成立的。
   最神奇的是潮州的二四谱,此谱以“二三四五六七八”七个数字为谱字,其中的“三六”两音可以轻、重变化,加上“五”音可以活奏,这就使一首二四曲谱可以演绎出四种不同调体的音乐来。此谱是五声音乐的乐谱,推理它应该产生于七声音乐的工尺谱之前。此谱又是用潮州方言唱念的,在别的地方未发现此谱,因此推断它是潮州的土特产。
   中国的工尺谱始于唐代,在宋代较为普及,它之传人潮州,不应迟于南宋。潮州工尺谱因为受到潮州二四谱的同化,产生了“轻四、重四”现象。由此推之,潮州二四谱之产生(或始用),不应迟于南宋。
   这种古谱成了潮州音乐史中一个谜,神奇地诱导人们去探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潮汕文化—民俗史话—潮州音乐的历史
潮州人把乐谱叫做“弦诗”。古代的乐,是诗、歌、音乐和舞蹈的综合体。我国第一本民歌集就是《诗经》,古时没有记谱法,只把歌词写下来,人们熟悉地方音调,拿到歌词就随口可唱。所以“诗”也是“歌”,古时把乐调也称为“诗”,这在潮州方言中一直沿袭下来,如弦乐谱叫“弦诗”,筝谱叫“筝诗”等。潮州人把拉弦叫做“锯弦”,考中国最早的弓弦乐器轧筝和奚琴,都是用竹片来锯弦发音的。潮州人把弦乐器的千金叫做“徽”,弦的上把位叫“上徽”,下把位叫“下徽”。考这个“徽”,最早是指用丝线缚在琴上,作为音位的识记的。所以“徽”也是一个古词。唐代的一些音乐形式及音乐名词术语,至今在潮州音乐中还有明显的迹象或原样保留。唐代大曲的多段联奏形式。唐代大曲从“入破第一”至“出破”还整套保存在清代刊印的潮剧戏文中,据说清代还能整套演唱下来,其中的“催”,“煞”等术语还保留至今。唐代琵琶见诸绘画中的,都是斜抱式的,潮州的琵琶,秦琴等至今...
· 潮汕文化―民俗史话―古晋的潮州文化
俗话说,有潮人聚居的地方,就有潮州文化。确实如此。潮州文化特色鲜明,拥有它的独特品牌:被誉为“华夏正音”,“中原古韵”的潮州方言、悠扬悦耳的潮州音乐、名扬四海的潮州菜、别有一格的潮州风俗……在异国他乡的古晋――猫城,虽然潮籍人士仅占华族人口的8%,但我却在那里不时感受到潮州文化的风韵。在这个饱经沧桑的古城,我惊奇地发现,这个城市好些方面竟然和潮州城相似。骑楼的建筑文化尤其相仿。古晋老城五脚基十分突出。五脚基马来话为KakiLima,骑楼下的店铺人行道、紧连商店门市,十分方便顾客购物,雨天则是理想避雨之地。骑楼下店铺鳞次栉比,一家挨一家,杂货店、土特产店、小食店、水果店比比皆是。商品琳琅满目。椰干、榴莲、杨桃、木瓜、香蕉、亚答糖应有尽有。城市的五脚基成为马来人、土著人与华人朋友攀谈理想之地。朋友告诉我:大约1860年前后,古晋城商店90%为潮州籍人所经营,当时主要分为“顺丰街”、“长兴街”以...
· 潮汕文化—民俗史话—古晋的潮州文化
俗话说,有潮人聚居的地方,就有潮州文化。确实如此。潮州文化特色鲜明,拥有它的独特品牌:被誉为“华夏正音”,“中原古韵”的潮州方言、悠扬悦耳的潮州音乐、名扬四海的潮州菜、别有一格的潮州风俗……在异国他乡的古晋——猫城,虽然潮籍人士仅占华族人口的8%,但我却在那里不时感受到潮州文化的风韵。在这个饱经沧桑的古城,我惊奇地发现,这个城市好些方面竟然和潮州城相似。骑楼的建筑文化尤其相仿。古晋老城五脚基十分突出。五脚基马来话为KakiLima,骑楼下的店铺人行道、紧连商店门市,十分方便顾客购物,雨天则是理想避雨之地。骑楼下店铺鳞次栉比,一家挨一家,杂货店、土特产店、小食店、水果店比比皆是。商品琳琅满目。椰干、榴莲、杨桃、木瓜、香蕉、亚答糖应有尽有。城市的五脚基成为马来人、土著人与华人朋友攀谈理想之地。朋友告诉我:大约1860年前后,古晋城商店90%为潮州籍人所经营,当时主要分为“顺丰街”、“长兴街”以...
· 潮汕文化—民俗史话—唐代潮州的佛文化
潮州盛行佛教由来已久,这可以追溯到唐代,唐代是潮州佛学的兴起和高潮时期。佛教起源于印度,大约在西汉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传入中国,经过几百年的译传阶段,佛教到隋唐时期达到鼎盛。在这种情况之下,地处偏僻的潮州也随之传入佛学。佛教文化初传入潮州不久,潮地的佛文化就已经很繁荣。那时,全国佛教盛行。“民间佛书多于六经数十百倍”(《资治通鉴》),“天下寺总5358所,僧尼共13万人”(《唐六典》)。潮州也兴建起许多佛寺,出现不少著名的高僧。比较著名的两个寺院是开元寺和灵山寺。开元寺建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是唐代全国十大州郡敕造的十大开元寺之一。当时的开元寺比现在大得多,占地广阔,是粤东地区规模最大的寺院。而且其内有尊胜佛顶陀罗尼经幢,是唐时广东唯一的密宗石幢,这些足见开元寺的地位崇高。在开元寺建成五十多年以后,贞元七年(791),出生于潮阳的高僧大颠(732—824)在潮阳西郊幽岭下...
· 潮汕文化―民俗史话―唐代潮州的佛文化
潮州盛行佛教由来已久,这可以追溯到唐代,唐代是潮州佛学的兴起和高潮时期。佛教起源于印度,大约在西汉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传入中国,经过几百年的译传阶段,佛教到隋唐时期达到鼎盛。在这种情况之下,地处偏僻的潮州也随之传入佛学。佛教文化初传入潮州不久,潮地的佛文化就已经很繁荣。那时,全国佛教盛行。“民间佛书多于六经数十百倍”(《资治通鉴》),“天下寺总5358所,僧尼共13万人”(《唐六典》)。潮州也兴建起许多佛寺,出现不少著名的高僧。比较著名的两个寺院是开元寺和灵山寺。开元寺建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是唐代全国十大州郡敕造的十大开元寺之一。当时的开元寺比现在大得多,占地广阔,是粤东地区规模最大的寺院。而且其内有尊胜佛顶陀罗尼经幢,是唐时广东唯一的密宗石幢,这些足见开元寺的地位崇高。在开元寺建成五十多年以后,贞元七年(791),出生于潮阳的高僧大颠(732―824)在潮阳西郊幽岭下...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