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潮汕文化―民俗史话―潮人自古重视正月十五“闹元宵”

2017-05-3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61
转发:0
评论:0
潮汕文化―民俗史话―潮人自古重视正月十五“闹元宵”,   春节刚过,人们余兴尚浓,又迎来了正月十五元宵节。由于这是春节之后的首个节日

   春节刚过,人们余兴尚浓,又迎来了正月十五元宵节。由于这是春节之后的首个节日,因此潮人自古就重视,正月“闹元宵”,所到之处,火树银花,张灯结彩,喜气洋洋。

    有关元宵节由来,一说为汉文帝戡平诸吕之乱后登基的纪念日;另一说“元宵”原为一宫女名字,元宵思亲心切,汉武帝谋臣东方朔,为遂其心愿,编导“正月十五,天火焚劫帝阙,是时君民同乐,方可避难”。因源于“元宵思亲”,故称“元宵节”。正月十五又称“上元节”。上元点灯习俗,有说源于“佛”,有说源于“道”,也有说源于古时农家“照田蚕”。道书称“上元”乃“赐福天官”神诞。

    正月十五“闹元宵”,最早见于《隋书・音乐志》。炀帝为向番邦炫耀盛世,大业六年正月十五“于端门街盛陈百戏,戏场周围五千步,执丝竹者万八千人,声闻数十里”。后来,唐明皇下旨,将宫灯搬到端门外展览,同时命人制作高一百五十尺的“灯楼”,并亲临观赏。故皇亲国戚争相效仿,杨贵妃之姐制作百枝灯树,“高八十尺,立之高山,上元点之,百里皆见”。自此全国上下制灯、赏灯蔚然成风。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元宵》载:“正月十五元宵,大内前自岁前冬至后,开封府绞缚山棚,立木正对宣德楼。游人集御街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音喧杂十余里”。汉民南迁入潮,也带来了中原风俗。但见“一轮明月挂高空,万盏花灯照眼红;街上行人如潮涌,鱼灯队队赛游龙。”《荔镜记》中五娘与益春合唱:“灯如星月如镜,火树银花不夜城”。潮剧《荔镜记》生动地再现了南宋潮州府城“闹元宵”的情景。

    据清《潮州府志・社会》载:“澄海、惠来乡社,自正月十五始,至二、三月方歇。银花火树,舞榭歌台。鱼龙曼衍之观,蹋鞠秋千之技,靡不毕具。故有‘正月灯二月戏’之民间俗谚。夜尚影戏价廉工省,而人乐从,通宵聚观,至晓方散”。

    潮汕“闹元宵”,重头戏是“游春”和“灯猜”。据《潮州府志・风俗》称:“有善歌者自为侪伍,妆演古人陈迹,迎神街巷。琼笛画鼓、象板银笙,迭奏于灯月交辉之下,谓之‘游春’。文人学士,悬谜语于通衢,射中者酬以笔墨,谓之‘灯猜’”。每逢元宵,潮汕各地“游艺迎春”热闹非凡,队伍浩浩荡荡。游龙舞狮,旌旗歌舞,锣鼓喧天。有鳌鱼舞、蜈蚣舞、英歌舞、踩高跷等表演,还有扮《桃花过渡》、《唐僧取经》等戏剧人物的“涂戏”。南澳“彩船闹元宵”富有渔家特色。但见海面灯光闪烁,色彩斑�痰挠恪⑾骸⑿坊ǖ疲�此起彼伏,别有一番情趣。“灯猜”即悬谜语�v或谜画�w于灯,供人猜射,源于南宋。传说宋时有个财主,极其势利。见衣着华丽之人就巴结,而对布衣者则吹胡瞪眼。有个叫王小的人,为嘲弄其“欺贫媚富”之举,元宵特意在他家门口游灯,并在灯上题诗:“头尖身细白如银,称称没有半毫分;眼睛长在屁股上,光认衣裳不认人”。财主一见,暴跳如雷:“好小子,竟来讽刺我!”王小笑道:“老爷,诗之谜底是‘针’,莫非是‘针’对你说,不然怎知是说你!”说得他哑口无言,围观者哄笑不止。后来,每逢元宵游灯,人们纷纷效仿,相沿成俗。

    元宵节期间,潮汕四乡六里以“灯猜”为娱,开发智力,影射世间丑陋现象,讽刺社会歪风邪气,故潮俗有劝谏世人“勿给人画落灯橱”之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潮汕文化—民俗史话—潮人自古重视正月十五“闹元宵”
春节刚过,人们余兴尚浓,又迎来了正月十五元宵节。由于这是春节之后的首个节日,因此潮人自古就重视,正月“闹元宵”,所到之处,火树银花,张灯结彩,喜气洋洋。有关元宵节由来,一说为汉文帝戡平诸吕之乱后登基的纪念日;另一说“元宵”原为一宫女名字,元宵思亲心切,汉武帝谋臣东方朔,为遂其心愿,编导“正月十五,天火焚劫帝阙,是时君民同乐,方可避难”。因源于“元宵思亲”,故称“元宵节”。正月十五又称“上元节”。上元点灯习俗,有说源于“佛”,有说源于“道”,也有说源于古时农家“照田蚕”。道书称“上元”乃“赐福天官”神诞。正月十五“闹元宵”,最早见于《隋书·音乐志》。炀帝为向番邦炫耀盛世,大业六年正月十五“于端门街盛陈百戏,戏场周围五千步,执丝竹者万八千人,声闻数十里”。后来,唐明皇下旨,将宫灯搬到端门外展览,同时命人制作高一百五十尺的“灯楼”,并亲临观赏。故皇亲国戚争相效仿,杨贵妃之姐制作百枝灯树,“高八十...
· 潮汕文化—潮汕民俗—正月初七
夏历七月初七日,民间称为“七巧节”、“牛朗织女相会日”,但在惠来葵潭镇,人们只称此日为“阿婆生(生日)”,并相继祭拜她。阿婆,相传乃古时(或曰宋代)潮汕的一位妇女,因爱惜四邻婴幼,并乐为街坊看管小孩,且在哺儿育女和调教孩子方面又有一套独特的本领,而深受大家的爱戴,美名渐渐远扬,边皇帝也很器重她。因当时宫中有一皇子(有说是宋仁宗)出世不久,便日夜啼哭,小生命危在旦夕,众大臣及御医们都想不出好办法,皇帝老子更是乱了套。遂张贴皇榜招募民间贤妇进宫调教医治皇子。应者寥寥,且俱不中用。消息很快就传到这位潮汕妇女的耳中,她便决定上京试一试。因为皇太子也是人,并没有什么难调教之理,况且幼儿疾病也并非可怕。说来也是,皇太子在她的悉心护理和调教下,病也好了,人也规矩了,不再吵闹啼哭了。皇帝老子一时龙颜大悦,便御驾亲临,想加封于她。正在喂哺护理皇子的她,不知皇帝驾到,一时慌乱了手脚,情急之下便一头躲进皇子眠床...
· 潮汕文化—潮汕民俗—正月初九
潮汕地区农村称正月初九为“天公生”,其故事出自女娲娘娘开天地,造万物。初一为鸡日,初二为狗日,初三为猪日,初四为羊日,初五为牛日,初六为马日,初七为人日,初八为谷日,初九为天日,初十为地日。这一天妇女多备清香花烛、斋碗,摆在天井巷口露天地方膜拜苍天,求天公赐福。在“天公生”这一天还有许多禁忌:早晨起来洗脸后洗脸水不可倒入污沟、地上,恐污了天公的脸,一旦倒了,不尊敬天公,恐遭天责;当天露天场所不扫地,屋内扫的垃圾也要停放起来,第二天才倒;妇女内衣一律不准晾于外面,要在室内,否则有辱天公,阴阳相冲,必遭天责;农民不去挑粪,恐怕泼在地上污了天神、日爷。
· 潮汕文化―潮汕民俗―正月初七
夏历七月初七日,民间称为“七巧节”、“牛朗织女相会日”,但在惠来葵潭镇,人们只称此日为“阿婆生(生日)”,并相继祭拜她。阿婆,相传乃古时(或曰宋代)潮汕的一位妇女,因爱惜四邻婴幼,并乐为街坊看管小孩,且在哺儿育女和调教孩子方面又有一套独特的本领,而深受大家的爱戴,美名渐渐远扬,边皇帝也很器重她。因当时宫中有一皇子(有说是宋仁宗)出世不久,便日夜啼哭,小生命危在旦夕,众大臣及御医们都想不出好办法,皇帝老子更是乱了套。遂张贴皇榜招募民间贤妇进宫调教医治皇子。应者寥寥,且俱不中用。消息很快就传到这位潮汕妇女的耳中,她便决定上京试一试。因为皇太子也是人,并没有什么难调教之理,况且幼儿疾病也并非可怕。说来也是,皇太子在她的悉心护理和调教下,病也好了,人也规矩了,不再吵闹啼哭了。皇帝老子一时龙颜大悦,便御驾亲临,想加封于她。正在喂哺护理皇子的她,不知皇帝驾到,一时慌乱了手脚,情急之下便一头躲进皇子眠床...
· 潮汕文化―潮汕民俗―正月初九
潮汕地区农村称正月初九为“天公生”,其故事出自女娲娘娘开天地,造万物。初一为鸡日,初二为狗日,初三为猪日,初四为羊日,初五为牛日,初六为马日,初七为人日,初八为谷日,初九为天日,初十为地日。这一天妇女多备清香花烛、斋碗,摆在天井巷口露天地方膜拜苍天,求天公赐福。在“天公生”这一天还有许多禁忌:早晨起来洗脸后洗脸水不可倒入污沟、地上,恐污了天公的脸,一旦倒了,不尊敬天公,恐遭天责;当天露天场所不扫地,屋内扫的垃圾也要停放起来,第二天才倒;妇女内衣一律不准晾于外面,要在室内,否则有辱天公,阴阳相冲,必遭天责;农民不去挑粪,恐怕泼在地上污了天神、日爷。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