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文化―徽学―安徽绩溪与徽学研究
绩溪县是一块人杰地灵的沃土,是古徽州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她与古徽州的歙县、黟县、祁门、休宁、婺源一样,是徽学的重要孕育灵床。
绩溪县作为古徽州的重要岩邑,早在六千多年前,就有先民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以绩溪境内东部的障山设立障郡,并置黟、歙二县,绩溪属歙县。汉代称华阳镇,仍属歙县。梁大同元年(535)置良安县,唐武德七年(624)废。唐永泰二年(766)复置县,因县治北有乳溪与徽溪相去一里并流,离而复合,有如绩焉,故取名绩溪县。宋宣和三年(1121)改歙州为徽州,以绩溪有徽岭、徽溪及大徽村而名。由此,“徽州的徽、安徽的徽,均源于绩溪之徽岭、徽溪、大徽村”之说,不胫而走。数千年以来,绩溪与徽属他县一起,共同经历了远古文化时期、山越文化时期、新安文化时期和徽州文化时期。万山丛中,高台城垒式的徽州地域,“世治,可安耕凿,虽乱,不罹兵燹”,在历史上相对战乱较少,三次中原人氏的大迁徙,促进了古徽州的繁荣与进步,从而人文荟萃代有贤能。现存地面古文物五千多处,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陆续被大量发现的徽契约文书文献和原始资料不下20万件。这些古祠堂、古民居、古牌坊、古桥、古代房地契、商约合同、家族谱牒、方志图册、商务记录、书信杂件,跨越千年历史,涵盖几乎全部徽州的历史文化领域,为我们进行徽学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所谓“中华民族历史传统文化的缩影”,也就是依靠了这些第一手材料映现出来的。
唐宋以来,钟灵毓秀的绩溪县,孕育了大批的杰出人才,汪华、胡舜陟、胡仔、胡宗宪、胡富、胡松、胡雪岩、胡开文,“礼学三胡”、胡适、汪静之、胡炳衡、汪惕予等,为绩溪的历史增添了光辉灿烂的一页。胡适先生曾说,我们不可只见那小绩溪,而忘了大绩溪,绩溪人的成功,大多在本土以外,绩溪的徽学研究,不仅是对一个绩溪县,而且是对绩溪以外的徽州历史文化的探讨研究。对于徽学的研究,元末明初时期的绩溪人舒 要算是最早的学者了。此后,绩溪人对徽学的研究历代不乏其人,明清两代《绩溪县志》的修撰,乾嘉之际绩溪“礼学三胡”的蔚起,伏岭村邵绮园《徽志补正》、《大障山辨》、《闻见晚录》、《庐黄纪游》等徽学著作的问世,特别是现代孔圣人胡适之对于徽学研究的巨大贡献,更是无与伦比,他用他“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方法论,一改历代县志不言商的封建传统观念,特别地强调县志修撰应注重徽州人“移徙经商的分布与历史”,要看到“大绩溪,应列‘大绩溪’一门”,这是徽学研究史上一个空前的突破,为徽商―――徽州文化孕育生发,繁荣发达的基础扶本归源,正名留史,胡适先生对于徽学的贡献,功莫大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二十多年,是绩溪徽学研究的鼎盛时期,以原省政协常委、省科委主任石原皋先生的《闲话胡适》为发端,绩溪和绩溪籍的一大批徽学研究爱好者投入了绩溪的徽学研究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邑人胡承业牵头成立了绩溪徽学会,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徽学研究。此后,绩溪的徽学研究蔚成风气,其领域涉及徽州文化的新安教育、新安医学、新安绘画、音乐戏剧舞蹈、徽派建筑、徽州学术、徽商及徽州经济、徽州文房四宝、徽菜和徽州饮食文化、徽州人文等等各个方面。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绩溪徽学研究方面的著作已不下百部。
绩溪的徽学研究,没有官方的组织,全是民间的自发。他们与老徽州其他的学人观点一样,都是在探究古徽州自然资源和人才资源的优化组合,因而使徽州得以充分开发的历史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目的是古为今用,让徽学在现代文明中闪光,让徽学为绩溪的经济发展特别是旅游经济发展做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