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微文化―徽学―九华山佛教文化的和谐精神(四)

2017-05-3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79
转发:0
评论:0
微文化―徽学―九华山佛教文化的和谐精神(四),四、从“出世间”与“世间”的关系看九华山佛教文化的和谐精神佛教是“出世”的,但佛

四、从“出世间”与“世间”的关系看九华山佛教文化的和谐精神

佛教是“出世”的,但佛教其实又必然是存在于人世间的,因而它又总是面临着与“世间”的关系问题。从“出世间”与“世间”的关系看,九华山佛教文化的和谐精神表现在僧俗融洽以及佛教文化与民间文化的相互影响、渗透上。
关于闵公施地、诸葛建寺、俞荡献经、黄粒稻、金地茶等的传说,充分表明了九华山地区僧俗和睦、融洽的情形。九华山地区有寺庙百余座,它们散落于九华山周边乡村乃至青阳县外。在寺庙集中的九华街,有很多山民居住。僧俗共居,不仅相安无事,而且往来频繁,关系密切。寺院常和民间共同举办集佛事活动与集市贸易于一地的庙会。山民时常请寺僧念经、做佛事,朝山拜佛、求签问卦。佛教文化与民间文化相互影响和渗透。九华山地区的民俗风情一直保持着浓郁的地藏崇拜氛围,很多民间习俗――例如拜地藏,向地藏菩萨许愿、还愿,盖“地藏利生宝印”等习俗――都与地藏信仰有关。当地民间过春节的习俗也深受佛家影响,山民腊月二十八日提前过年,晚上全家食荤,叫做过“荤年”;腊月三十日(月小则为二十九日)晚上全家食素,叫做过“斋年”。当地的民间文艺同样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青阳地方戏傩戏中就有《九更天》、《目莲救母》等宣扬佛教思想的剧目。
另一方面,九华山地区的民间习俗和文化也对九华山佛教的日常课诵、丛林清规和寺院建筑等产生了影响。例如从金地藏开始,九华山僧众除了拜佛、修行之外,还像当地山民一样参加各种农业劳动。九华山因僧俗共居之故,寺院突破了佛教“过午不食”的惯例,僧尼多进晚餐。佛事活动中,九华山的阴骘大会就是由寺院和民间共同举办的。寺院举行的一些大型庙会和佛事活动中也常有民间文艺表演。寺院建筑方面,九华山的寺院外观多为江南民居的形式,而寺内摆设的供桌、纱灯等礼佛器具,也呈现当地民间的风格、样式。这些都反映了九华山地区僧俗融洽、佛教文化与民间文化相互影响和渗透的情形。

五、从金地藏的形象看九华山佛教文化的和谐精神

九华山佛教文化的和谐精神还通过金地藏的形象表现出来。
这里的“形象”指的是人格形象。金乔觉在九华山应化为地藏菩萨,“新罗金乔觉”成了“中国地藏王”。但是金地藏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并非威严冷酷的,而是和蔼可亲的。他被人们亲切地称呼为“九华老爷”,信众不把他看成可望而不可及的偶像,而把他看成真切、亲近的忠厚长者。事实上,金地藏也正是这样一位具有人格感召力、富于爱心的高僧大德。他的两位舅舅受新罗国皇室的委派,专程来九华山劝金地藏还俗回国,结果不但没有劝走金地藏,两位舅舅也留在九华山出家了。这固然表明了金地藏献身佛门的坚贞之心,同时由此也可以看出金地藏的人格中所具有的亲和力和感召力。金地藏的徒弟耐不住深山修炼的清苦和寂寞,要求还俗下山。金地藏尊重徒弟的选择,还写下了富于浓郁感情色彩的《送童子下山》一诗送行。诗的后两句是“好去不须频下泪,老僧相伴有烟霞”,充分展示了善解人意、宽以待人的忠厚长者胸怀。金地藏在人们心目中的的形象 ,是一种仁厚、宽宏、富于和谐精神的形象,可以说他是九华山佛教文化和谐精神的“形象大使”。

总的说来,九华山佛教文化体现了以“地藏大愿”为根本理念的和谐精神,体现了儒家、道家、佛家之间的和谐,佛家不同宗派之间的和谐,“世间”与“出世间”的和谐,树立了富于和谐精神的金地藏形象。这种和谐精神,既是宗教文明的硕果,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硕果,同时还是我们安徽人文传统中的硕果。因此,它是安徽宗教界的骄傲,安徽人民的骄傲。
更加重要的是,九华山佛教文化的和谐精神既是一种深厚的历史积淀,又是一种现实的精神资源。宗教本身就是多层面的文化统一体,它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一种方式,同时又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现实。宗教以其特有的途径在现实社会发挥着作用,通过理论(宗教教义)和实践(宗教仪式和宗教活动),直接地影响着信徒,间接地影响着广大社会成员。正因为这样,九华山佛教文化的和谐精神在当前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事业中,仍然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
我们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借鉴和发扬九华山佛教文化的和谐精神。但我觉得,九华山佛教文化和谐精神中最突出的值得我们借鉴和发扬的,是待人接物、处理问题时的包容态度。作为个体的人我们虽然很渺小,但可以从“地藏大愿”中获得启示,努力培养包容天地万物的胸襟,培养“心忧天下”的情怀。这并不是说每个人都要做大事、做大人物,而是说每个人都要具备为社会、为国家、为天下人服务的精神。如果我们大家都具有这种精神,和谐社会的构建何愁不能成功?我们还可以从九华山佛教文化的“多元共存”中获得启示,以宽厚、平和的心态待人接物、处理问题,更好地理解别人、接纳别人、善待别人,这对于实现人际和谐、构建和谐社会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常说现当代人类社会是“多元化” 的社会,“多元”就意味着包容,就要求在包容中实现和谐,因此九华山佛教文化的深沉博大的包容性是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发扬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微文化―徽学―九华山佛教文化的和谐精神(三)
例如,在九华山半霄亭旁的土地祠内供奉的土地神是韩愈。我们知道,韩愈是唐代十分激烈地反对佛教、坚持儒家思想的文学家。他主张对于佛教“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曾因撰写《谏迎佛骨表》而险遭唐宪宗斩首。他居然在佛教圣地九华山受到供奉,这充分说明了九华山佛教对于儒家的包容态度。同时,九华山佛教也通过对儒家学者的思想影响,形成与儒教的交流、互动。其中最典型的代表人物是明代儒学大师王阳明。王阳明曾居住在九华山的化城寺、无相寺等处,与僧人朝夕相处,谈佛论儒,参禅打坐,深受佛家思想影响。九华山东崖石壁上刻有王阳明手书的《赠周金和尚偈》,他由于没有见到到初访九华时结识的周金和尚而留下这首偈。偈中的“不向少林面壁,却来九华看山”等句,充满了禅学意味。王阳明“心外无理,心外无物”的思想,就吸取了他在九华山所领悟的禅学精神,以至阳明心学被称为“阳明禅”。后人(清代赵国麟)作《读阳明先生赠周金和尚偈》,云:“谁道阳...
· 徽文化―徽学―九华山佛教文化的和谐精神(二)
佛教的四大菩萨,名号上都有一个赞词:大智文殊菩萨,大行普贤菩萨,大悲观世音菩萨,大愿地藏菩萨。地藏菩萨的“大愿”是什么呢?那就是《地藏菩萨本愿经》所记载的“为是罪苦六道众生广设方便,尽令解脱,,而我自身,方成佛道。”他发誓度尽“六道”(人道、天道、阿修罗、畜生道、鬼道、地狱道)众生,然后成佛。正如地藏菩萨宝座前那副十六字的扁额所说的:“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他要超度“苦海”中的芸芸众生,即便是对于作恶多端、已经坠入地狱的“恶鬼”,也要将其从“罪苦”中超度出来,否则自己决不成佛。大乘佛教认为“一阐提人(指善根丧尽的恶人)皆得成佛”,“放下屠刀”可以“立地成佛”。而“地藏大愿”则更加突出地表明了一种宽容和包容的精神。试想:对于地狱中的“恶鬼”尚且要超度,尚且要包容和接纳,那么对于其他的人和事,还有什么不能包容和接纳的?这种理念对于九华山佛教文化和谐精神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它...
· 微文化—徽商—明清徽商和谐精神解读
徽商执明清商界牛耳长达300余年,在经商处世的过程中形成的自身独具特色的和谐精神,主要体现在价值理念、制度文化、乡土文化三个层面:在价值理念层面,徽商从观念和伦理的角度对和谐的思考和实践,为其崛起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支撑,从思想理念层面推动了徽商的繁荣发展。一是贾儒结合。“贾而好儒”是徽商的最大特色。翻开徽州的方志及相关文献,徽商贾而好儒,亦贾亦儒,贾儒结合的例子,举不胜举,正如汪道昆所言:“新安三贾一儒,要之文献国也。夫贾为厚利,儒为名高。夫人毕事儒不效,则驰儒而张贾;既侧身飨其利矣,及为子孙计,宁驰贾而张儒。一弛一张,迭相为用,不万钟则千驷,犹之转毂相巡,岂其单厚计然乎哉,择术审矣。”(汪道昆《太函集》卷52《海阳处士金仲翁配戴氏合葬墓志铭》)。徽商在经营中注意吸收文学、艺术、历史等方面的知识,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促进商业的发展,这二者的互动,有利地推动徽州,乃至整个经商乔寓地的和谐发展。...
· 微文化―徽商―明清徽商和谐精神解读
徽商执明清商界牛耳长达300余年,在经商处世的过程中形成的自身独具特色的和谐精神,主要体现在价值理念、制度文化、乡土文化三个层面:在价值理念层面,徽商从观念和伦理的角度对和谐的思考和实践,为其崛起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支撑,从思想理念层面推动了徽商的繁荣发展。一是贾儒结合。“贾而好儒”是徽商的最大特色。翻开徽州的方志及相关文献,徽商贾而好儒,亦贾亦儒,贾儒结合的例子,举不胜举,正如汪道昆所言:“新安三贾一儒,要之文献国也。夫贾为厚利,儒为名高。夫人毕事儒不效,则驰儒而张贾;既侧身飨其利矣,及为子孙计,宁驰贾而张儒。一弛一张,迭相为用,不万钟则千驷,犹之转毂相巡,岂其单厚计然乎哉,择术审矣。”(汪道昆《太函集》卷52《海阳处士金仲翁配戴氏合葬墓志铭》)。徽商在经营中注意吸收文学、艺术、历史等方面的知识,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促进商业的发展,这二者的互动,有利地推动徽州,乃至整个经商乔寓地的和谐发展。...
· 微州文化—微州印象—老徽商的四大精神
徽商是一段历史,是一个经济现象,也是一个文化现象。相对于“新徽商”而言,历史上的徽商可以称为“老徽商”。老徽商崛起于明代中叶,他们为什么能够在商场上成为赢家?为什么在明清时期达到辉煌?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是,他们是内在精神可能是最重要的因素。对老徽商的积极的、有价值的精神予以总结,对于启迪今天的“新徽商”如何走向成功、如何创造新的辉煌,应该是不无裨益的。一、徽骆驼:徽商的吃苦精神徽商精神精神的形成,与徽州独特的地理和生存环境有着密切联系。徽州是一个山区,山峦叠嶂,川谷崎岖。多山的地理环境,必然给这里的人民带来不便,乃至生存的困难。另外一方面,人口又在不断增加,环境和生存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解决这一矛盾的出路在哪里呢?就是走出徽州,去经商。徽州有一首流传很久的民谣:“前生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经商意味着漂泊,或者在山岭间跋涉,或者闷坐舟中。遇到旅店就寄宿,三餐茶饭伴愁眠。更...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