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微文化―徽学―九华山佛教文化的和谐精神(三)

2017-05-3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08
转发:0
评论:0
微文化―徽学―九华山佛教文化的和谐精神(三),例如,在九华山半霄亭旁的土地祠内供奉的土地神是韩愈。我们知道,韩愈是唐代十分激烈
例如,在九华山半霄亭旁的土地祠内供奉的土地神是韩愈。我们知道,韩愈是唐代十分激烈地反对佛教、坚持儒家思想的文学家。他主张对于佛教“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曾因撰写《谏迎佛骨表》而险遭唐宪宗斩首。他居然在佛教圣地九华山受到供奉,这充分说明了九华山佛教对于儒家的包容态度。同时,九华山佛教也通过对儒家学者的思想影响,形成与儒教的交流、互动。其中最典型的代表人物是明代儒学大师王阳明。王阳明曾居住在九华山的化城寺、无相寺等处,与僧人朝夕相处,谈佛论儒,参禅打坐,深受佛家思想影响。九华山东崖石壁上刻有王阳明手书的《赠周金和尚偈》,他由于没有见到到初访九华时结识的周金和尚而留下这首偈。偈中的“不向少林面壁,却来九华看山”等句,充满了禅学意味。王阳明“心外无理,心外无物”的思想,就吸取了他在九华山所领悟的禅学精神,以至阳明心学被称为“阳明禅”。后人(清代赵国麟)作《读阳明先生赠周金和尚偈》,云:“谁道阳明不是禅,周金一偈已居然。” 王阳明的弟子们还秉承老师的意志,在化城寺西边建立了“阳明书院”。此外还有很多著名的儒家文人来过九华山。他们筑室读书,开馆讲学,南宋至清,九华山一直有儒家书院存在(如“甘泉书院”、“阳明书院”、“天柱书堂”等)。
九华山道教历史悠久,西汉时窦伯玉辞去县令之职,在此修道。东晋时葛洪在九华山炼丹,“葛仙洞”和“炼丹井”是其遗迹。唐代赵知微与弟子在沙弥峰开坛修炼,“碧桃岩”、“浮桃涧”是他们的遗迹。九华山道教鼎盛时期,道观曾达二十余所。到了宋代,随着佛教的发展,道教在九华山便退居次要位置,活动范围逐渐缩小。但是九华山佛教对道教一直采取相当包容的态度,以致出现了“道僧洞”,僧人和道士共居一洞,这在佛教名山中是很有特色的。在九华山,道家的神仙和佛家的菩萨可以供奉于同一殿堂。九华山正天门内地藏菩萨的护法神不是佛门的韦驮,而是道教的灵官,传说是因为金地藏尊重九华山素为道教福地而请来的。而在大愿庵的大雄宝殿里,玉皇大帝也占据一席,与殿中莲花宝座上的三尊大佛(如来佛、阿弥陀佛、药师佛)同受供奉。时至今日,九华山仍然保存有不少道教遗迹,向游人显示出仙风飘渺的道家气息。此外,九华山地区还流传着不少与道家有关的传说,例如“张果老拾宝岩观花”、“窦子明乘龙成仙”、“孝子宁成遇仙”等,这些传说也反映了九华山佛教与道教的交融。
   
三、从佛教不同宗派的关系看九华山佛教文化的和谐精神

佛教内部有不同的宗派,九华山佛教却没有不同宗派之间的对立和冲突。不同宗派在修行方法上有区别,九华山僧人则能对这些修行方法兼采并用。史籍表明,唐代以后的九华山佛教以禅宗为盛,净土宗、华严宗等宗派次之。禅宗是中国佛教中最大的流派。“禅”是梵文“禅那”的音译,意思是“静虑”――静中思虑,所以又叫“禅定”。白居易《在家出家》诗云:“中宵入定跏趺坐,女唤妻呼多不应。” 禅宗以心传心,不立文字,主张佛性本有、见性成佛,以禅定为修行之道,通过静坐思维的方法,达到彻悟自心的目的,比较符合知识阶层的情趣。净土宗的教义比较简单明了,它主要以称念阿弥陀佛名号、求生西方净土为修行方法,俗称“念佛法门”,认为只要一生诚心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行、住、坐卧时均可称念),始终不怠,临命终时就能往生西方净土。 该宗由于修行方法简便,易于为下层群众接受。律宗的基本修行方法,则是学习和研究佛家的各种戒律(如声闻戒、菩萨戒)。华严宗因奉持《华严经》而得名,教义比较深奥,研读经典是其重要的修行方法。九华山的“拜经台”、“华严洞”、“华严井”等遗迹,据说就是当年金地藏等人研读《华严经》之处。金地藏信奉《华严经》,但他已经超越了佛教某一宗派的界限而兼收并蓄。他的修行方法中就包含着禅学的方法,仁德大师曾有专文对此作出论述。明末高僧智旭(公元1599―1655),是一位精通禅、净土、华严等宗的佛学大师,他特别尊崇地藏菩萨,自称为“地藏之孤臣”,中年后曾久居九华山。智旭致力于佛教诸宗的交融、会通,倡导数宗兼修,特别是“禅净双修”,因为禅宗和净土宗是中国佛教留传最广的宗派。他明确地提出了“非禅非净,即禅即净”的口号。在金地藏、智旭等人的言传身教之下,绝大多数九华山僧侣的修行之道是既坐禅入定,也念佛名号,既研究戒律,也讲授经论。总之,在九华山,佛教各派长期和睦共存,在修行方法上相互借鉴、相互补充,呈现出交融互动、安宁和谐的局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微文化―徽学―九华山佛教文化的和谐精神(四)
四、从“出世间”与“世间”的关系看九华山佛教文化的和谐精神佛教是“出世”的,但佛教其实又必然是存在于人世间的,因而它又总是面临着与“世间”的关系问题。从“出世间”与“世间”的关系看,九华山佛教文化的和谐精神表现在僧俗融洽以及佛教文化与民间文化的相互影响、渗透上。关于闵公施地、诸葛建寺、俞荡献经、黄粒稻、金地茶等的传说,充分表明了九华山地区僧俗和睦、融洽的情形。九华山地区有寺庙百余座,它们散落于九华山周边乡村乃至青阳县外。在寺庙集中的九华街,有很多山民居住。僧俗共居,不仅相安无事,而且往来频繁,关系密切。寺院常和民间共同举办集佛事活动与集市贸易于一地的庙会。山民时常请寺僧念经、做佛事,朝山拜佛、求签问卦。佛教文化与民间文化相互影响和渗透。九华山地区的民俗风情一直保持着浓郁的地藏崇拜氛围,很多民间习俗――例如拜地藏,向地藏菩萨许愿、还愿,盖“地藏利生宝印”等习俗――都与地藏信仰有关。当地民间过...
· 徽文化―徽学―九华山佛教文化的和谐精神(二)
佛教的四大菩萨,名号上都有一个赞词:大智文殊菩萨,大行普贤菩萨,大悲观世音菩萨,大愿地藏菩萨。地藏菩萨的“大愿”是什么呢?那就是《地藏菩萨本愿经》所记载的“为是罪苦六道众生广设方便,尽令解脱,,而我自身,方成佛道。”他发誓度尽“六道”(人道、天道、阿修罗、畜生道、鬼道、地狱道)众生,然后成佛。正如地藏菩萨宝座前那副十六字的扁额所说的:“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他要超度“苦海”中的芸芸众生,即便是对于作恶多端、已经坠入地狱的“恶鬼”,也要将其从“罪苦”中超度出来,否则自己决不成佛。大乘佛教认为“一阐提人(指善根丧尽的恶人)皆得成佛”,“放下屠刀”可以“立地成佛”。而“地藏大愿”则更加突出地表明了一种宽容和包容的精神。试想:对于地狱中的“恶鬼”尚且要超度,尚且要包容和接纳,那么对于其他的人和事,还有什么不能包容和接纳的?这种理念对于九华山佛教文化和谐精神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它...
· 微文化―徽学―古代徽州和谐社会的启示(三)
厚实的沉淀,几乎每一个人都有着积极入世的生活态度,自觉和不自觉地践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追求。正因为历史上的徽州人都有着上述执著的人生追求,于是他们就能在此一以贯之的追求中有效地调整着自己,把握好对自我的关系。其二,徽州人的闲暇生活十分健康和充实。一个人自我把握的情况如何,闲暇生活是重要表现。重文重教在宋代的时候就已沉淀为一种社会习俗,徽州人的闲暇生活总是以趋文附教为主流,学子攻读,士子博文,妇孺老翁吟诗作画者也不计其数。目前我们已发现的徽州民间不具其名的诗集、文集、楹联集、曲谱、唱本等就非常多。徽州的乡村社会和宗族更是积极倡导和引导这种健康的群众生活,办文会、兴诗社、请戏班、搞节令等。徽州民间有许多禁约、公约,若有人违约,处罚的内容往往有“罚戏一台”;对游手好闲、滋事赌博者,不仅族规家法严禁,世人更是鄙视,历史上的禁赌碑、戒赌约等至今就遗存很多。坚定了人生追求,我们就不会无...
· 微文化—徽学—古代徽州和谐社会的启示(三)
厚实的沉淀,几乎每一个人都有着积极入世的生活态度,自觉和不自觉地践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追求。正因为历史上的徽州人都有着上述执著的人生追求,于是他们就能在此一以贯之的追求中有效地调整着自己,把握好对自我的关系。其二,徽州人的闲暇生活十分健康和充实。一个人自我把握的情况如何,闲暇生活是重要表现。重文重教在宋代的时候就已沉淀为一种社会习俗,徽州人的闲暇生活总是以趋文附教为主流,学子攻读,士子博文,妇孺老翁吟诗作画者也不计其数。目前我们已发现的徽州民间不具其名的诗集、文集、楹联集、曲谱、唱本等就非常多。徽州的乡村社会和宗族更是积极倡导和引导这种健康的群众生活,办文会、兴诗社、请戏班、搞节令等。徽州民间有许多禁约、公约,若有人违约,处罚的内容往往有“罚戏一台”;对游手好闲、滋事赌博者,不仅族规家法严禁,世人更是鄙视,历史上的禁赌碑、戒赌约等至今就遗存很多。坚定了人生追求,我们就不会无...
· 微文化—徽商—明清徽商和谐精神解读
徽商执明清商界牛耳长达300余年,在经商处世的过程中形成的自身独具特色的和谐精神,主要体现在价值理念、制度文化、乡土文化三个层面:在价值理念层面,徽商从观念和伦理的角度对和谐的思考和实践,为其崛起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支撑,从思想理念层面推动了徽商的繁荣发展。一是贾儒结合。“贾而好儒”是徽商的最大特色。翻开徽州的方志及相关文献,徽商贾而好儒,亦贾亦儒,贾儒结合的例子,举不胜举,正如汪道昆所言:“新安三贾一儒,要之文献国也。夫贾为厚利,儒为名高。夫人毕事儒不效,则驰儒而张贾;既侧身飨其利矣,及为子孙计,宁驰贾而张儒。一弛一张,迭相为用,不万钟则千驷,犹之转毂相巡,岂其单厚计然乎哉,择术审矣。”(汪道昆《太函集》卷52《海阳处士金仲翁配戴氏合葬墓志铭》)。徽商在经营中注意吸收文学、艺术、历史等方面的知识,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促进商业的发展,这二者的互动,有利地推动徽州,乃至整个经商乔寓地的和谐发展。...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