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徽文化―徽学―安徽作家与新时期文学的崛起(九)

2017-05-3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09
转发:0
评论:0
徽文化―徽学―安徽作家与新时期文学的崛起(九),与听众互动一、王教授,你讲座中讲到的作品都是优秀作品,你认为阅读优秀作品对于大众

与听众互动


一、王教授,你讲座中讲到的作品都是优秀作品,你认为阅读优秀作品对于大众有何意义?
答:阅读优秀作品,特别是经典作品,对我们有何意义?关于这个问题,人们谈论的很多,其中,作家余华对其的看法具有普遍性。他说:经典作品对于我们的意义,我想就是父亲的经历对于儿子,母亲的经历对于女儿一样。经典作品对于我们并不是意味着完美,而是意味着忠诚。这里面或多或少地存在着种种偏见和缺点,但是这里绝对没有欺骗。它们会和我们坦诚相见,让我们体验到了思维的美好和感受的亲切。经典作品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和人类灵魂的漫长旅程,阅读它,会使我们贫乏的人生和灵魂变得宽广和丰富。当一个人在少年时期就开始阅读经典作品,那么他成年以后就会发现人类共有的智慧和情感在自己身上得到了延续。
我的看法是,传达或表现了人类之爱、情感之真、人性之善、精神之美的优秀作品和经典作品,具有高雅的审美取向,长期阅读这些作品,会影响并塑造一个人、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审美情趣、道德情操和向善向美的品格。其现实意义,是它们能够在潜移默化之中,使人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构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和谐关系。
二、你如何看待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
答:大众文化是工业时代市民社会的产物,在中国,它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崛起,市民社会的出现而产生的一种时尚文化。大众文化最大的特点是世俗性、功利性、民间性,它的核心原则是生产消费的时尚化和趣味的平均化,是一种平等的文化,任何人都可以享受。精英文化是知识精英的魂之所系,在大众文化称大,世俗时尚的现代,精英文化持守崇高精神,不媚俗,也不媚势,对来自商潮和体制的始终保持足够的距离,以维系世道人心之不坠。它是任何一个正常社会都不可缺少的制衡力量。但人们常常喜欢从一个偏颇的单一的立场看待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总是将它们看成对立的关系。我认为,无论是从文化存在的必然性方面看,还是从社会文化建构的必要性方面看,它们都是互补和互为的关系,都有存在的合法性,各自作用于不同的社会层面。
三、在新时期文学崛起中,安徽作家走在全国的前列,成就很突出,这之后为何渐渐沉寂了?你认为安徽文学创作存在着那些问题?
我曾写过一篇文章谈这个问题,我说:安徽文学存在的问题,也就是中国当代文学存在的问题,反之亦然。贾平凹在《小说评论》2000年第2期发表的题为《中国当代文学缺乏什么》的文章中,认为中国当代文学一是缺乏文学精神,二是缺乏文学的独立性,三是文学语言缺乏民族特有的生动性和鲜活性,四是缺乏诗意和深度的现实主义精神。
我认为,除此之外,安徽当代作家创作上存在的最大问题,说到底还是文化精神上的,他们既受益于本土文化,又受限于本土文化。生活于文化厚土中的安徽当代作家(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在稍稍有了一点成绩或名气之后,满足于从民间的视角,平面地叙写独特的地域文化的魅力,流连于山川河流、风土人情,再点缀一些现实的或历史的内容。虽然所作古朴典雅有韵味,但毕竟格局太小,思想浅走,升腾不起大境界。
与此相关的另一个问题,是被动写作的问题。被动写作是消极写作,在安徽不少青年作家的写作中,被动写作或消极写作多有表现。被动写作的特点是主动放弃创造,放弃超越,东张西望,见风使舵,盲目地跟着潮流跑。这种写作的最大特点是复制,在复制中消解创造的崇高性与精神追求的向度。被动写作的另一种变体是时尚写作,它是消极写作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时尚写作是市场运作的产物,它的要害在于它通常摆出先锋前卫的姿态与消费至上的取向,把文学纳入一次性消费的渠道。由于它依附于市场又占有市场,因此具有足够的引诱力。在它的下,安徽不少相当好的作家纷纷涉入此道,其结果是使损伤了创作的心态定力,乃至文学的精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微文化—徽学—安徽作家与新时期文学的崛起(九)
与听众互动一、王教授,你讲座中讲到的作品都是优秀作品,你认为阅读优秀作品对于大众有何意义?答:阅读优秀作品,特别是经典作品,对我们有何意义?关于这个问题,人们谈论的很多,其中,作家余华对其的看法具有普遍性。他说:经典作品对于我们的意义,我想就是父亲的经历对于儿子,母亲的经历对于女儿一样。经典作品对于我们并不是意味着完美,而是意味着忠诚。这里面或多或少地存在着种种偏见和缺点,但是这里绝对没有欺骗。它们会和我们坦诚相见,让我们体验到了思维的美好和感受的亲切。经典作品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和人类灵魂的漫长旅程,阅读它,会使我们贫乏的人生和灵魂变得宽广和丰富。当一个人在少年时期就开始阅读经典作品,那么他成年以后就会发现人类共有的智慧和情感在自己身上得到了延续。我的看法是,传达或表现了人类之爱、情感之真、人性之善、精神之美的优秀作品和经典作品,具有高雅的审美取向,长期阅读这些作品,会影响并塑造一个人、一个...
· 徽文化―徽学―安徽作家与新时期文学的崛起(二)
而对及几十年以来的思潮的批判与反思,又成为新时期文学崛起的逻辑起点――20世纪中国文学第二次启蒙高潮的逻辑起点。这次启蒙高潮是对五四启蒙主义的继承,同时在现代性与全球化构建的现实语境中,又赋予了启蒙主义以新的内容,二者在思想和精神上有着同构性,呈现为逻辑演进的关系。“为了完成‘反专制’、追求西方现代性的表述,‘新启蒙主义’以‘文学’这个否定性的‘他者’作为自己的逻辑起点。”④新时期文学崛起阶段的文学及整个80年代文学的启蒙主义思潮及其启蒙叙事,如同五四新文学的启蒙思潮,是对当时社会思潮的反应,与思想文化界所倡导的思想解放,以及对民主、人性、现代化、社会变革与重建政治文化秩序的要求是一致的。具体而言,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所体现的启蒙在性质上偏重于思想-政治启蒙,而改革文学则偏重于社会变革启蒙,二者在启蒙水平上正好构成递进关系。在启蒙语境中,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对十年浩劫的政治批判及对思潮、路线的...
· 徽文化—徽学—安徽作家与新时期文学的崛起(一)
新时期文学的崛起新时期文学的崛起,标志着一个新的文学时代的开始。新时期文学特指终结之后,从1977年开始一直持续到20世纪末的文学。而新时期文学的崛起,特指一个阶段的文学,即指新时期文学初期,大约从1977-1983年由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和部分新潮文学共同创造的第一个文学高潮。正是这一阶段的文学,标志着新时期文学的崛起。崛起时期的文学为整个新时期文学,乃至21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后来浪潮般向前涌进的文学的所有发展,几乎都是从这里出发的,都可以在这里看到它们的影子,找到各自思想的、观念的和精神的源头。从文学史的角度来看,新时期文学的崛起是一个划时代的文学事件。在这之前,文学被愈演愈烈的的意识形态完全收编,沦落为阶级斗争工具的“非文学”;“非文学”时代的文学,已经等同于极端化的政治而彻底败坏了。新时期文学从废墟上崛起,体现了双重意义:一是使文学回到自身,在恢复它的本性之时又...
· 徽文化―徽学―安徽作家与新时期文学的崛起(八)
一个美丽善良的生命就这样过早地消失了!她最终是在人性的感召下结束了生命,但将她一步步逼向绝境的,却是反人性的强大的现实力量的使然。说到底,曲珍的悲剧是其活佛小老婆的身份与“革命”不相容的结果,尽管她曾经也是个农奴,后来嫁给活佛完全是迫于无奈,尽管她单纯善良,为古热村多数人所同情,但革命内部对她身份的定性却是难以改变的,这就决定了她难逃悲剧的命运。同情受苦受难受的不幸者,是人道主义最基本的命题,这篇反思中国当代历史的小说,正是对人道主义这一命题所作的新的演绎。在人道主义长期被防范、被监控,直至新时期文学初期仍然没有完全被解禁的情况下,刘克于1981年写出了这样一篇思想尖锐,并且充满着人道主义精神的作品,实在令人敬佩。《古碉堡》已经成为新时期人道主义文学思潮的滥觞之作,文学史应该记住《古碉堡》和《康巴阿公》等小说,以及它们的作者刘克。①黄子平、陈平原、钱理群:《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引自王...
· 徽文化—徽学—安徽作家与新时期文学的崛起(三)
这些文章先后对“三突出”、“三陪衬”、“根本任务论”、“反真人真事论”、“主题先行论”及所谓的“文艺黑线专政论”、“黑八论”等的文艺理论、文艺观念进行了猛烈的批判。这里要特别指出李文群(苏中)和雨东(段儒东)两位批评家针对当时文艺界思想混乱现状而发表的两篇文章。李文群的文章《一个值得注意的倾向》(《安徽文艺》1977年7期),针对上海某大报发表的《评反革命两面派姚文元》的长篇论文在立场、立论和例证等方面都存在着严重错误,指出不能用“”的观点批判“”,不能为批判姚文元而拉上一批优秀作家陪其挨批,更不能把姚文元仅仅定性为追随别人的两面派、墙头草,不能在拨乱反正中。此文被视为新时期文学崛起之时的第一篇争鸣之文。雨东的文章《一个值得注意的原则问题》(《文艺报》1982年5期),针对《时代的报告》杂志发表的一组混乱了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区别,从而抹煞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伟大历史意义的文章,做出了针锋相对的...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