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徽文化―徽学―安徽作家与新时期文学的崛起(二)

2017-05-3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11
转发:0
评论:0
徽文化―徽学―安徽作家与新时期文学的崛起(二),而对文化大革命及几十年以来的极左思潮的批判与反思,又成为新时期文学崛起的逻辑起点

而对及几十年以来的思潮的批判与反思,又成为新时期文学崛起的逻辑起点――20世纪中国文学第二次启蒙高潮的逻辑起点。这次启蒙高潮是对五四启蒙主义的继承,同时在现代性与全球化构建的现实语境中,又赋予了启蒙主义以新的内容,二者在思想和精神上有着同构性,呈现为逻辑演进的关系。“为了完成‘反专制’、追求西方现代性的表述,‘新启蒙主义’以‘文学’这个否定性的‘他者’作为自己的逻辑起点。”④
新时期文学崛起阶段的文学及整个80年代文学的启蒙主义思潮及其启蒙叙事,如同五四新文学的启蒙思潮,是对当时社会思潮的反应,与思想文化界所倡导的思想解放,以及对民主、人性、现代化、社会变革与重建政治文化秩序的要求是一致的。具体而言,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所体现的启蒙在性质上偏重于思想-政治启蒙,而改革文学则偏重于社会变革启蒙,二者在启蒙水平上正好构成递进关系。在启蒙语境中,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对十年浩劫的政治批判及对思潮、路线的历史反思,其启蒙的意义表现在:反专制、破除现代迷信、清算思潮和路线造成的种种危害、反对“两个凡是”,以倡导思想解放,推动社会变革,促进现代化因素。改革文学是由思想-政治启蒙向社会变革启蒙的演进,这种变化是由中国进行四个现代化建设的现实要求所决定的,也是思想革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主动做出的角色置换,由思想政治启蒙者变成社会变革启蒙者。新时期之初确立的现代化目标,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主方向,现代化构成了中国现实语境与权威话语,现实的一切几乎都成为对它的言说。改革文学在现实的现代化语境中作社会变革启蒙,其意义表现为:在改革与反改革、文明与愚昧的二元对立中启蒙民众的社会变革意识,并确立“现代化”与“社会改革”的合法性。此后继起的寻根文学、包括先锋文学在内的各种新潮文学、前期新写实小说等文流,以各具特色的叙写,拓展并丰富了启蒙主义思潮及其启蒙叙事的内涵, 并将其一直推进到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
在启蒙主义思潮中崛起的文学,无疑也是一种意识形态色彩很浓的文学,但它与此前曾一度被异化为政治工具的非文学是截然不同的,它的意识形态诉求主要来自它的现实的规定性,并为自主意识和审美本性所支持。其中最突出的“批判”和“反思”已经成为新时期文学的两个相互区别又相互依存的重要因素。而由此构建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在接上五四新文学传统的同时,呈开放态势,融西方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文学、拉美文学和本土现实主义文学于一体,使之成为新时期文学崛起之时最重要的一种文学形态,而与它同时或此后生成的其他文学形态,多数在质地上和精神上也与它一脉相承,如寻根文学、先锋文学、前期新写实小说,甚至包括荒诞小说、魔幻现实主义小说等,都是现实批判、历史反思和启蒙意识很强的文学。
安徽作家的贡献
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包括思想史、文化史)上,有两次类似于西方文艺复兴的时代,一次是五四时期,一次是新时期。在时代激变、社会转型、中西文化大碰撞的年代,恰恰都是从安徽文化厚土中成长起来的现代皖籍作家和当代安徽作家率先发出了最响亮的声音。
1916-1917年,现代皖籍作家胡适、陈独秀利用晚清以来文学变革的态势和现代西方的思想文化资源,引发了文学革命,进而又迅速地发展为新文化运动。五四文学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贡献,在文学方面,是将晚清以来文学革命所累积起来的成果推引到事物变化的临界点上,借助新文化运动这一更大的思想资源,迅速促成其质变,使中国文学实现了由文言文向白话文、古典文学向现代文学的转变。在思想及社会文化形态方面,则是将科学、民主等现代先进的思想、观念和知识注入现代文化之中,把人从封建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创造了新鲜的属于现代中国的新文化,从而实现了中国文化由古代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变。据此,胡适、陈独秀被公认为五四文学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和精神领袖。正是有了胡适、陈独秀这一代人的贡献,中国的现代知识分子才有可能突破传统单一的文化传承模式,将20世纪的中国文化融入世界文化的大格局之中。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新时期文学在拨乱反正和思想解放的中崛起。在这个由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包括朦胧诗、新潮小说)、改革文学等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构成文学主潮的阶段,安徽的文艺理论家、批评家和作家一直走在全国的最前列,他们在理论批评和文学创作两方面为新时期文学的崛起与繁荣,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令文坛瞩目,由此而成为当代文坛影响至今的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
一、理论批评的贡献
理论批评在先,文学创作随后,这种倒置的文学现象,是由新时期文学崛起之时的文学现实所决定的。这是因为,在中由的意识形态和“”打造出来的“阴谋文艺”及其的文艺理论,并没有因为的终结而终结,而这些理论对于人们思想的禁锢,对文学创作的阻碍,是具有意识形态功能效应的。因此,在新时期文学崛起之初,揭露、批判、清除“阴谋文艺”及其文艺理论,就成为新时期文学的首要任务。
在清除废墟、扫清障碍,为新时期文学的崛起开拓疆场的文学革命中,安徽的文艺理论家、批评家和作家处在先锋位置,最早站出来批判“”的“阴谋文艺”及其的文艺理论,仅看《安徽文艺》杂志1977-1979年发表的部分文艺理论家、批评家批判文艺理论的文章,也能大致反映这一强盛的态势:
1977年3期:严云受:《荒谬的理论,反动的公式――批判“三突出”》;姜义田:《砸碎“”的文艺模式》。
1977年4期:集众:《一面标志反革命“新纪元”的黑线――批判“”炮制的“根本任务”论》;许宏德:《评江青的“真人真事”论》。
1977年6期:李焕仁:《学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批判“根本任务论”》;刘夜峰《坚持唯物论反映论,真实反映工农兵斗争生活》。
1977年11期:欧荻:《生活•主题及其它――批判“”的“主题先行”论》。
1977年12期:毅冰:《“阴谋文艺”的鬼蜮伎俩》。
1978年1期:徐文玉:《连根铲除“黑线专政”论》;苏中:《“阴谋文艺”与“黑线专政”论》。
1978年3期:《斥所谓“文艺黑线”的“黑八论”――记本刊编辑部召开的文艺理论座谈会》。
1978年6期:本刊编辑部:《涤荡文艺领域的极“左”流毒》。
1978年9期:胡永年:《努力清除文艺批评领域的极 “左”余毒》。
1979年3期:《彻底清算路线对文艺界的摧残――安徽省文联召开的文艺座谈会纪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徽文化—徽学—安徽作家与新时期文学的崛起(一)
新时期文学的崛起新时期文学的崛起,标志着一个新的文学时代的开始。新时期文学特指终结之后,从1977年开始一直持续到20世纪末的文学。而新时期文学的崛起,特指一个阶段的文学,即指新时期文学初期,大约从1977-1983年由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和部分新潮文学共同创造的第一个文学高潮。正是这一阶段的文学,标志着新时期文学的崛起。崛起时期的文学为整个新时期文学,乃至21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后来浪潮般向前涌进的文学的所有发展,几乎都是从这里出发的,都可以在这里看到它们的影子,找到各自思想的、观念的和精神的源头。从文学史的角度来看,新时期文学的崛起是一个划时代的文学事件。在这之前,文学被愈演愈烈的的意识形态完全收编,沦落为阶级斗争工具的“非文学”;“非文学”时代的文学,已经等同于极端化的政治而彻底败坏了。新时期文学从废墟上崛起,体现了双重意义:一是使文学回到自身,在恢复它的本性之时又...
· 徽文化―徽学―安徽作家与新时期文学的崛起(八)
一个美丽善良的生命就这样过早地消失了!她最终是在人性的感召下结束了生命,但将她一步步逼向绝境的,却是反人性的强大的现实力量的使然。说到底,曲珍的悲剧是其活佛小老婆的身份与“革命”不相容的结果,尽管她曾经也是个农奴,后来嫁给活佛完全是迫于无奈,尽管她单纯善良,为古热村多数人所同情,但革命内部对她身份的定性却是难以改变的,这就决定了她难逃悲剧的命运。同情受苦受难受的不幸者,是人道主义最基本的命题,这篇反思中国当代历史的小说,正是对人道主义这一命题所作的新的演绎。在人道主义长期被防范、被监控,直至新时期文学初期仍然没有完全被解禁的情况下,刘克于1981年写出了这样一篇思想尖锐,并且充满着人道主义精神的作品,实在令人敬佩。《古碉堡》已经成为新时期人道主义文学思潮的滥觞之作,文学史应该记住《古碉堡》和《康巴阿公》等小说,以及它们的作者刘克。①黄子平、陈平原、钱理群:《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引自王...
· 徽文化―徽学―安徽作家与新时期文学的崛起(九)
与听众互动一、王教授,你讲座中讲到的作品都是优秀作品,你认为阅读优秀作品对于大众有何意义?答:阅读优秀作品,特别是经典作品,对我们有何意义?关于这个问题,人们谈论的很多,其中,作家余华对其的看法具有普遍性。他说:经典作品对于我们的意义,我想就是父亲的经历对于儿子,母亲的经历对于女儿一样。经典作品对于我们并不是意味着完美,而是意味着忠诚。这里面或多或少地存在着种种偏见和缺点,但是这里绝对没有欺骗。它们会和我们坦诚相见,让我们体验到了思维的美好和感受的亲切。经典作品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和人类灵魂的漫长旅程,阅读它,会使我们贫乏的人生和灵魂变得宽广和丰富。当一个人在少年时期就开始阅读经典作品,那么他成年以后就会发现人类共有的智慧和情感在自己身上得到了延续。我的看法是,传达或表现了人类之爱、情感之真、人性之善、精神之美的优秀作品和经典作品,具有高雅的审美取向,长期阅读这些作品,会影响并塑造一个人、一个...
· 徽文化—徽学—安徽作家与新时期文学的崛起(三)
这些文章先后对“三突出”、“三陪衬”、“根本任务论”、“反真人真事论”、“主题先行论”及所谓的“文艺黑线专政论”、“黑八论”等的文艺理论、文艺观念进行了猛烈的批判。这里要特别指出李文群(苏中)和雨东(段儒东)两位批评家针对当时文艺界思想混乱现状而发表的两篇文章。李文群的文章《一个值得注意的倾向》(《安徽文艺》1977年7期),针对上海某大报发表的《评反革命两面派姚文元》的长篇论文在立场、立论和例证等方面都存在着严重错误,指出不能用“”的观点批判“”,不能为批判姚文元而拉上一批优秀作家陪其挨批,更不能把姚文元仅仅定性为追随别人的两面派、墙头草,不能在拨乱反正中。此文被视为新时期文学崛起之时的第一篇争鸣之文。雨东的文章《一个值得注意的原则问题》(《文艺报》1982年5期),针对《时代的报告》杂志发表的一组混乱了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区别,从而抹煞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伟大历史意义的文章,做出了针锋相对的...
· 微文化—徽学—安徽作家与新时期文学的崛起(六)
刘克也是不幸的,文学史对他的不公正不应该成为永远的历史,就凭《康巴阿公》、《古碉堡》、《暮巴拉•雾山》、《采桑子》这四部出色的“系列小说”,⑦刘克也应该进入文学史。刘克是以《飞天》登上新时期文坛的,这篇发表后引起广泛争论的小说,叙写了一个名叫“飞天”的姑娘在20世纪60年代从遭受生活的苦难到被军区政委奸污而倍感屈辱并最终毁灭的故事。小说对强权的揭露和谴责,对被被侮辱的女性的同情,渗透着道德和正义的力量,但它的缺陷也是很明显的。真正显示出刘克出色的创作才华的作品,是“系列小说”。反思思想,坚持人道主义立场,从个体被毁灭的悲剧来反观整个民族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的思想状态和生存状态,是它们共同的思想指向。其中的《康巴阿公》和《古碉堡》写于新时期文学崛起阶段。《康巴阿公》发表后,以其题材的独特、问题的尖锐和思想的深刻而震撼文坛。它叙述了一个真实而传奇故事:康巴阿公原是红四方面军一个特务连连长,1935...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