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文化―徽学―杏花村实属安徽贵池(七)
盖用李太白淮阴书怀诗,‘沙墩至梁苑,二十五长亭。’苕溪渔隐曰:鲁直竹枝词,‘鬼门关外莫言远,五十三驿是皇州’。皆相沿袭也。”(21)
其三,明弘治十三年(1500)由卢希哲纂修的刻本《黄州府志》中记有,唐杜牧任“黄州刺史,有才名,多奇节,吏民怀服之。有诗,见艺文”。卷六“艺文”中收有杜牧诗11首,查无游歧亭杏花村的诗篇,也未见《清明》诗。在清光绪二年(1876)由郑修华修、潘颐福纂的《麻城县志》(26册)中,未见杜牧游歧亭杏花村的记载;在卷四十八的“五律”、“五排”、“集唐”、“诗余”、“赋”和“五古”、“七古”、“七绝”、“七律”等诸多诗篇中,均无杜牧《清明》诗。
《杜牧与歧亭杏花村》文的结尾写道:“麻城人民正挖掘‘杏花村’这一重要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这也说明作者将进一步查找和挖掘“杏花村麻城说”的历史依据。
四
山西的《杏花村里酒如泉》、南京的《杜牧诗吟杏花村》和湖北的《杜牧与歧亭杏花村》等书、文中,均否定“杏花村贵池说”,其实,杜牧《清明》诗吟的乃是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城西之杏花村。
其一,古代《江南通志》、《池州府志》和《贵池县志》上均有详尽记载,《杏花村志》作为全国惟一村志被收入《钦定四库全书》系列。据志载,唐代池州又名池阳郡,辖秋浦、青阳、至德、石台等四县。贵池古为秋浦、池州府治的所在地。贵池是座历史文化名城,山川秀丽,景色宜人,素有“千载诗人地”之称。晋陶渊明曾泛舟池州,栽菊东篱;南朝梁太子萧统驻秀山、建钓台,编成《昭明文选》;李白曾“三上九华,五游秋浦”,使“九华山”始名,秋浦生辉。唐会昌四年(844)九月,杜牧由黄州刺史移任池州刺史,在池州度过了3个年头两个春天,政绩颇丰。他以文会友,游山览景,自作诗文亦多,尤其是《清明》诗,堪称千古绝唱。
谈池州、贵池的历史、文化,不能不提及杜牧春游城西杏花村。据地理专著《广舆记》载:“池州古迹曰‘杏花村’,在府城秀山门外。杜牧诗‘遥指杏花村’即此。”杜牧《清明》诗所指杏花村,就笔者所阅读的清《江南通志》(1829)、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两部《池州府志》和清道光年间、光绪年间两部《贵池县志》,以及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刻本《杏花村志》、民国四年(1915)《杏花村续志》都从不同角度认定:杜牧《清明》诗吟的就是贵池西郊之杏花村。其中清道光八年(1828)修、二十六年(1846)刻本《贵池县志》,归纳各种志书作了综合表述:“杏花村,府志:在秀山门外里许,有古井、阑刻‘黄公清泉’四字。明天启间,顾太守元镜作‘杏花亭’于此地。邑人郎遂有《杏花村志》。《江南通志》:因唐杜牧诗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句得名。《南畿志》:有古井石圈刻‘黄公广润玉泉’六字。”该志载有清康熙十四年(1675)池州同知《周疆筑杏花亭碑记》、《又募杏花村种杏树檄》和蒋韶《杏花村记》。上述三文分别写道:“自有杜牧之清明诗,后村遂以杏花名,且筑亭于中,为游人止息地”;“照得杏花村,自杜公留句而后遂成千古名区,闻其风者多深卧游之”;“杏花村者乃唐杜司勋刺池时,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之句而因以名焉”。在上述三文后,刻有《唐杜牧清明》和《宋曹天�v杏花村》诗二首(均见该志卷八“舆地志”、“古迹”第20-23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