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微文化―徽商―中华老字号:“胡开文”墨店

2017-05-3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33
转发:0
评论:0
微文化―徽商―中华老字号:“胡开文”墨店,墨是中国古代文房四宝之一,历史悠久。西周时期出现了人造墨,春秋战国时期墨被广泛使

墨是中国古代文房四宝之一,历史悠久。西周时期出现了人造墨,春秋战国时期墨被广泛使用,以后不断创新、发展,至明清时期达到高峰。 据《徽州府志》记载,徽墨创始于唐末,易州(今河北)著名墨工奚超因战乱,携子廷圭南逃至歙州,因此地多松,又有清泉可供制墨,便定居下来,重操制墨旧业。不久,他制出“丰肌腻理,光泽如漆”的佳墨,被南唐后主李煜视为珍宝,遂令奚廷圭为“墨务官”,并赐姓李,奚氏一家从此变为李姓。李墨顿时名扬天下,时有“千金易得,李墨难求”之说。在这种风气的激荡下,各朝制墨高手纷纷涌现,推动了徽州墨业的发展。到了清代,徽墨制作出现四大名家,即曹素功、汪节庵、汪近圣和胡开文。胡开文墨店作为后起之秀,善于把握时机,在商业竞争中逐渐领先,名列清代四大墨家之首。 胡开文旧居位于休宁县海阳镇齐宁街育才巷内,占地面积5000多平方米,是一座由大厅、客厅、花厅、八合院、四个四合院、五个大三间以及帐房、厨房等组成的建筑群,内有128个门洞相互连接。房屋前后还有花园式的庭院,现已毁坏过半。胡开文是绩溪人,旧居却座落休宁县城;其本名胡天柱鲜为人知,却以开文名世。欲解其中之谜,不能不说到其创业的历史。 胡天柱(1742年-1808年),原名胡正,字柱臣,号在丰,绩溪县上庄乡人。乾隆二十年(1755年)从家乡来到休宁县城汪启茂墨店当学徒。由于干活勤快,不怕吃苦,为人诚实,善于经营,因此在16岁时被汪启茂招为上门女婿。乾隆三十年(1765年)承租屯溪汪采章墨店,这标志着胡氏墨业的肇始。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承继汪启茂墨店。胡天柱接管墨店后,回想到孔庙内“天开文运”匾额的象征意味,于是撷取中间两字,将“汪启茂墨店”改名为“胡开文墨庄”。 关于改换店名一事,在民间还流传着李廷圭梦点胡天柱的传说。胡天柱继承岳父汪启茂墨店时,已濒临倒闭,他日夜思索着如何振兴店业。有一次他从老家绩溪上庄村省亲回来,经过一座叫“ 溪源”的山。爬到半山腰,天色已黑,只得摸到附近一座山神庙里宿夜。睡至半夜,忽然眼前一亮,只见一位白发老翁手托一墨,飘然而来。老翁在他面前站定,问道:“你就是休宁汪氏墨店的胡天柱吗?”胡天柱说:“正是。老翁怎知贱名?”老翁笑道:“我便是南唐李廷圭,知你接替汪氏墨店,店业待兴,特来转达神明旨意。你可将店号改为‘开文’,取‘天开文运’之意。”说罢,将印有“岭耀彩”字模的神墨交与胡天柱,飘然而去。胡天柱从梦中惊醒,朦胧间见庙堂正上方有一块斑驳的匾额,上书“岭耀彩”四字,大喜过望。胡天柱回到休宁,当天就挂出了“胡开文”招牌。接着,根据梦中的幻境,融合徽州山水的风光,花了九九八十一天时间制作了一套“岭耀彩”墨模,用它制出的墨立刻震动了制墨界和文坛。胡开文墨店很快兴旺起来。 胡开文墨店之所以卓立于世源于其一流的质量, 而产品的质量往往取决于原材料的质量。为了保证原材料的质量,胡天柱令其子在黟县渔亭办了一爿正太烟房,利用渔亭一带丰富的优质松木,精炼松烟,这就为优质产品提供了重要的原料保证。此外,他改革配方,不断提高生产工艺标准,终于生产出一批墨质极佳的著名珍品,如“苍佩室墨”、“千秋光”、“乌金”等。他所制作的“集锦墨”则长期当作贡品送入宫廷。 “鱼戏莲墨”是他制作的一锭名墨,墨体呈手卷式,长12.3厘米, 宽6厘米,厚1.4厘米,重157克。墨的正面是当时户部尚书、歙人曹文埴所书乾隆皇帝五言绝句:“鱼戏莲叶壮,潜跃适生殖,周南喻民劳,慎哉鲂尾赤。”字体为楷书填金,末款书“臣曹文埴敬书”,并附“臣”、“埴”之连珠印。墨背面镂鱼戏莲图,体现江南盛世景象。一侧楷书“乾隆年制”,一侧楷书“胡开文造”。 胡天柱以墨业致富后,曾捐官而获从九品头衔,被赐予奉天大夫,成为正宗绅士。胡氏后人世代制墨,1915年所制“地球墨”获博览会金奖,使胡开文墨业又一次大放光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微文化—徽商—中华老字号:“胡开文”墨店
墨是中国古代文房四宝之一,历史悠久。西周时期出现了人造墨,春秋战国时期墨被广泛使用,以后不断创新、发展,至明清时期达到高峰。据《徽州府志》记载,徽墨创始于唐末,易州(今河北)著名墨工奚超因战乱,携子廷圭南逃至歙州,因此地多松,又有清泉可供制墨,便定居下来,重操制墨旧业。不久,他制出“丰肌腻理,光泽如漆”的佳墨,被南唐后主李煜视为珍宝,遂令奚廷圭为“墨务官”,并赐姓李,奚氏一家从此变为李姓。李墨顿时名扬天下,时有“千金易得,李墨难求”之说。在这种风气的激荡下,各朝制墨高手纷纷涌现,推动了徽州墨业的发展。到了清代,徽墨制作出现四大名家,即曹素功、汪节庵、汪近圣和胡开文。胡开文墨店作为后起之秀,善于把握时机,在商业竞争中逐渐领先,名列清代四大墨家之首。胡开文旧居位于休宁县海阳镇齐宁街育才巷内,占地面积5000多平方米,是一座由大厅、客厅、花厅、八合院、四个四合院、五个大三间以及帐房、厨房等组成的...
· 微文化—徽商—徽商老字号张小泉剪刀店
明末清初之际,皖南黟县有一出身铁匠之家的张思家,为逃避战乱,逃到了杭州,他在杭州立下足后,则于市中心城隍山脚下的大井巷搭棚盘灶,架起炉砧,开设了一家“张大隆剪刀铺”。张家原先即以锻打剪刀出名,其打出的剪刀,锻工精细,刀口锋利,轻巧灵活,顺手合用。眼下张思家重操旧业,当然更不逊色,打制出来的剪刀,制作精细,用料选优,而且价钱公道,因此产品深受顾客欢迎,不久即享誉全城,生意做得红火。后来张思家去世,其子张小泉继承父业,进一步改进剪刀质量,选用优质钢材,创造“镶钢工艺”,使剪刀更为锋利而耐久。以致声名远播,吸引了众多的外地顾客,生意较之以往益发兴旺。不想这样一来,却引起了同行业竞争者的眼红。许多剪刀铺生产的剪刀打着张大隆的牌子。因张家信誉受损,张小泉一气之下,则将自家的“张大隆”招牌摘下,换上了“张小泉”店名,并且还在剪刀上刻上“张小泉”字样,而且服务项目上实行包退包换,不管生意大小,对待顾客一...
· 微文化—徽商—坚守老字号的“女徽商”
有一种女人,让你过目难忘,不是因为她过人的相貌,而是她身上特有的气质。高述红就是这样的女人,一眼看去,她并无特别之处,但是在她的眸子里始终闪烁着一种明亮的光芒,透着自信、执着和真诚;但你似乎又无法将她与女强人划上等号,因为在她身上有着太多的感性和细腻,她爱做梦,相信直觉,相信奇迹。做公司会计、与别人合伙承包木材经营部、干房地产行政工作、跑汽车销售、替酒店打工、自己开酒店,再一跃成为百年耿福兴新掌门,高述红戏称每一次选择都是“跟着感觉走”,缺乏深思熟虑。但事实一次又一次地证明,她的“感觉”并非盲目,而是建立在强大的自信和无畏的勇气上,因为她深信,只要认真做好每一件事,成功自然会水到渠成。母亲的勤劳和严厉家教影响了高述红一生高述红的童年记忆更多的是苦涩。她的父亲是木材公司一名普通的技术人员,母亲在烟厂上班。在她出生前,家里已经有两个女孩,她的奶奶有点重男轻女,认为“女儿不养也得过,养了也是赔钱...
· 微文化―徽商―坚守老字号的“女徽商”
有一种女人,让你过目难忘,不是因为她过人的相貌,而是她身上特有的气质。高述红就是这样的女人,一眼看去,她并无特别之处,但是在她的眸子里始终闪烁着一种明亮的光芒,透着自信、执着和真诚;但你似乎又无法将她与女强人划上等号,因为在她身上有着太多的感性和细腻,她爱做梦,相信直觉,相信奇迹。做公司会计、与别人合伙承包木材经营部、干房地产行政工作、跑汽车销售、替酒店打工、自己开酒店,再一跃成为百年耿福兴新掌门,高述红戏称每一次选择都是“跟着感觉走”,缺乏深思熟虑。但事实一次又一次地证明,她的“感觉”并非盲目,而是建立在强大的自信和无畏的勇气上,因为她深信,只要认真做好每一件事,成功自然会水到渠成。母亲的勤劳和严厉家教影响了高述红一生高述红的童年记忆更多的是苦涩。她的父亲是木材公司一名普通的技术人员,母亲在烟厂上班。在她出生前,家里已经有两个女孩,她的奶奶有点重男轻女,认为“女儿不养也得过,养了也是赔钱...
· 徽文化―徽商―徽商老字号张小泉剪刀店
明末清初之际,皖南黟县有一出身铁匠之家的张思家,为逃避战乱,逃到了杭州,他在杭州立下足后,则于市中心城隍山脚下的大井巷搭棚盘灶,架起炉砧,开设了一家“张大隆剪刀铺”。张家原先即以锻打剪刀出名,其打出的剪刀,锻工精细,刀口锋利,轻巧灵活,顺手合用。眼下张思家重操旧业,当然更不逊色,打制出来的剪刀,制作精细,用料选优,而且价钱公道,因此产品深受顾客欢迎,不久即享誉全城,生意做得红火。后来张思家去世,其子张小泉继承父业,进一步改进剪刀质量,选用优质钢材,创造“镶钢工艺”,使剪刀更为锋利而耐久。以致声名远播,吸引了众多的外地顾客,生意较之以往益发兴旺。不想这样一来,却引起了同行业竞争者的眼红。许多剪刀铺生产的剪刀打着张大隆的牌子。因张家信誉受损,张小泉一气之下,则将自家的“张大隆”招牌摘下,换上了“张小泉”店名,并且还在剪刀上刻上“张小泉”字样,而且服务项目上实行包退包换,不管生意大小,对待顾客一...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