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文化―徽商―徽商发展与清代状元的关系研究(七)
北方许多“士人读书,初志在取科第,及博得一衿,大半困于生计,无复进取之望。”有的地方甚至是“登高第者,数十年始有一人”民国[32]。江南地区之名门巨姓,历来人文蔚起,闾里多“朱门相望”,家室多“累世簪缨”,一家一族之中,常常有屡代科场连捷的,传为科名佳话。以安徽为例,有父子鼎甲传胪:太湖李长森(乾隆甲辰科传胪)、子振钧(道光己丑科状元);有叔侄鼎甲:全椒吴国对(顺治戊戌科探花)、弟之子m(康熙辛未科榜眼);有兄弟叔侄鼎甲传胪:桐城张廷璐(康熙戊戌科榜眼)、从弟廷珩(雍正癸卯科传胪)、兄子若霭(雍正癸丑科传胪);有累代甲科,即一家人成进士逾三世以外而世系直接者:桐城方拱乾(明崇祯戊辰科)、拱乾子孝标(顺治己丑科)、孝标孙式济(康熙己丑科)、式济孙维甸(乾隆辛丑科)、维甸子传穆(嘉庆己卯科)。太湖赵文楷(嘉庆丙辰科)、文楷子s(道光辛丑科)、s子继元(同治戊辰科)、继元子曾重(光绪庚辰科),等等。
总之,宗族组织与文化教育、科举功名的关系是相当直接而密切的。徽商的雄厚资本,正是通过这种社会组织途径,发挥了重要作用。
〔原载《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3年第3期〕
[①] 以上引文均见《五杂俎》卷四。
[②] 王世贞:《 州山人四部稿》卷六十一,《赠程君五十叙》。
[③] 民国《歙县志》卷一,《风俗》。
[④] 陈去病:《五石脂》。
[⑤] 冯桂芬:《太傅武英殿大学士文恭潘公墓志铭》,见《续碑传集》卷三。
[⑥] 陈兆 :《光禄大夫都察院左都御史仁和金公德瑛墓志铭》,见《碑传集》卷三十一。
[⑦] 《歙事闲谭》第18册,《歙风俗礼教考》。
[⑧] 高晋:《南巡盛典》卷六十九,《褒赏》。
[⑨] 阮元:《 经室二集》,《诰封刑部山东司员外郎郑君墓志铭》。
[⑩] 《许氏阖族公撰观察蓬园公事实》,见《重修古歙东门许氏宗谱》。
[11] 《太函集》卷五十五。
[12] 《太函集》卷五十二。
[13] 《徽州府志》卷三,《营建志・学校》。
[14] 嘉靖《两浙盐法志》卷二十五,“商籍”二。
[15] 歙县图书馆藏:《南京歙县试馆帐薄》。
[16] 许承尧:《歙事闲谭》第11册。
[17] 《太函集》卷三十七。
[18] 顾炎武:《肇域志》。
[19] 《太函集》卷六十一。
[20] 乾隆《绩溪县志》卷三,《学校》。
[21] 钱泳:《履园丛话》卷六,“渌饮先生”。
[22] 《歙事闲谭》第9册。
[23] 金天翻:《皖志列传稿》卷三,《程晋芳》。
[24] 《新世说》卷三,《赏誉》。
[25] 同治《苏州府志》卷三。
[26] 嘉庆《宁国府志》卷九;光绪《安徽通志》卷三十四。
[27] 赵吉士:《寄园寄所寄》卷十一,“故老杂纪”。
[28] 参阅唐力行《论徽商与封建宗族势力》,载《历史研究》1986年第2期。
[29] 康熙《徽州府志》卷十;黄玄豹:《潭渡黄氏族谱》卷六。
[30] 胡钟毓:《明泾胡氏龙井派宗谱》卷首《祠规》。
[31] 〔美〕苏耀昌:《华南丝区:地方历史的变迁与世界体系理论》,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58页。
[32] 《陕西通志稿》卷一百九十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