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文化―安徽文化―徽派戏曲明清徽州戏曲文化
徽州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区域文化,已经越来越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和重视。明清两代徽州的戏曲文化,也是值得我注意并加以研究的。
一、活跃的戏曲演出
至迟在晚明,徽州人喜欢唱戏和看戏已经形成了风俗。其戏曲演出活动大致有两种情形:
一是徽州商人蓄养的“徽班”的演出。当时就出现了很著名的“徽班”,如“吴徽州班”。冯梦桢《快雪堂日记》记载,他于万历三十年二月五日,“赴吴文倩席,邀文仲作主,文江陪,吴徽州班演《义侠记》,旦张三者新自粤中回,绝伎也”。这是见于记载的最早的“徽班”。徽州人乡土观念很浓厚,徽商大部分时间侨寓在外,也常常返回徽州,同时把戏班带到徽州,这样就促进了当地的戏曲演出活动。
二是民间的戏曲演出活动。这一类的演出往往和祭祀、迎神赛会等活动联系在一起。据潘之恒《鸾啸小品》卷九《舞媚娘传》:“万历庚子立春,郡邑长令皆浙人,先期申戒,以迎春于东郊。百工咸悦,不令而穷极奇巧。为平台三十六座,马戏四十八骑,皆选倡优韶秀者充之”。在这次规模空前的迎春赛会上,苏州、浙江的著名戏曲演员都前来参加了演出。明清两代,徽州的民间演出非常活跃,不仅府治、县城有演出,农村的演出也十分活跃。绩溪县“上元日各处土坛神庙张灯演剧,或扮童戏,持丈马,舞青衣,游烛龙,遍巡衢巷,名之曰闹元宵”;“(二月)十五日,登原十二社挨年轮祀越国公,张灯演剧,陈设毕备,罗四方珍馐,聚集祭筵,谓之赛花朝”。休宁县的孚潭“二月选期演戏。古例昆腔三台,弋阳腔四台。今则随首家之丰俭以为增减,亦有迟至三月而后演者,但毋过清明,过者则有罚”。歙县的丰南三月九日有“太阳会”,直到端阳节晚上才结束;五月十三日关帝圣诞也“致祭演戏”;六月初旬则在“仲升公祠前演戏酬神”,且此俗“传之已久”。
二、兴盛的戏曲创作
在明清两代,涌现了一批徽州籍的戏曲作家,创作了一大批戏曲作品。
明代徽州籍的剧作家共11位,除了汪道昆、汪廷讷、郑之珍为学界所熟悉外,还有以下剧作家:
毕尚忠,歙县人,作有戏文《七国志》、《红笺记》;
汪宗姬,歙县人,汪道昆族侄,作有传奇《丹管记》、《续缘记》;
吴大震,歙县人,作有传奇《练囊记》,《龙剑记》;
吴德修,歙县人,作有传奇《偷桃记》;
程丽先,歙县人,作有传奇《笑笑缘》、《双麟瑞》;
汪芗,歙县人,作有传奇《金杯记》、《纳翠记》,均佚;
程士廉,休宁人,作杂剧4种,分别为《幸上苑帝妃春游》、《泛西湖秦苏赏夏》、《醉学士韩陶月宴》、《忆故人戴王访雪》;
吴兆,休宁鉴潭人,《列朝诗集小传》说他“万历中游金陵,留连曲中,与新城郑应尼作《白练裙》杂剧”。
清代徽州籍的剧作家有15位:
程南陂,徽州人,作有杂剧《拂水剧》;
江周,新安人,作有传奇《赤城缘》;
方成培,歙县横山人,作有传奇《雷锋塔》、《双泉记》;
周皑,歙县岩镇人,作有传奇《黄鹤楼》、《滕王阁》;
汪宗沂,歙县西溪人,光绪庚辰(1880)进士,作有传奇《后提萦南曲》;
郑由熙,歙县丰口人,作有传奇《木犀香》、《雁鸣霜》、《雾中人》,总称《暗香楼乐府》;
吴承煊,歙县人,作有传奇《花兰侠》、《绿绮琴》、《慧镜智珠录》;
饶�Z,歙县北关人,作有《凤凰媒传奇》;
曹应钟,歙县雄村人,作有《救赵记传奇》、《指南车传奇》;
何佩珠,歙县人,据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是目前所知道的唯一的一位徽州籍女戏曲作家,作有杂剧《梨花梦》;
黄兆森,休宁人,康熙辛丑(1721 )进士,作有杂剧《饮中仙》、《梦扬州》、《蓝桥驿》、《郁轮袍》4种;另有传奇《忠孝福》一种;
汪楫,休宁西门人,官至福建布政使,作有传奇《补天石》;
戴思望,休宁人,作有《三侠剑》、《岳阳楼》;
吴震生,休宁人,作传奇《人难赛》、《三多全》、《天降福》、《生平足》、《世外欢》、《成双谱》、《秦州乐》、《换身荣》、《万年希》、《闹华州》、《乐安春》、《临濠喜》、《地行仙》13种;
朱文玉,婺源罗田人,作《梦蝴蝶传奇》。
三、处处延伸的戏曲文化
伴随着戏曲演出和创作的活跃,明清两代徽州的戏曲文化得到了多方面的延伸。
(一)戏曲刊刻
万历年间的胡应麟曾经描述道:“当今刻本,苏、常为上,金陵次之,近湖刻、歙刻骤精,遂与苏、常争价”。徽州的刻书,大致分为两种情形:一是本地书坊的刻书;二是徽州刻工受雇于其他地方书坊的刻书。大量刊刻戏曲剧本的书坊有尊生馆、玩虎轩、环翠堂等。徽州的刻工对明清刻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徽州的程、汪两个大姓都出了不少的刻工,尤其是虬川黄氏出的刻工更多,刻印的戏曲、小说也更多。
(二)戏台和剧场
由于戏曲艺术深受徽州人的喜爱,因此,明清两代徽州建立了不少的戏台和剧场。
徽州的古戏台与徽州的建筑、徽商、宗族文化等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徽州的剧场似乎不带有多少经营性质,这其中折射出了徽州文化中的一些深层内容。
(三)目连遗响
目连戏是徽州地区长期演出的戏曲剧目,在明代中叶以后,随着郑之珍写定《目连救母劝善记》,就已经有了演出水平很高的目连戏戏班。另外,由于目连戏的长期演出,它又反映出徽州的民风民俗。今天的剧种史研究已经将“皖南目连戏”列为一个课题。1989年11月,中国艺术研究院录像中心还将韶坑村老艺人演出的目连戏作了录像。
(四)“三雕”戏像
徽州的雕刻以木雕、石雕、砖雕(通称“三雕”)而闻名。“三雕”的图案内容有山水,有花卉,有人物,也有大量的戏曲小说故事。如《中国戏曲志・安徽卷》卷首就选载了《献图》、《射戟》、《挑袍》、《九锡宫》四幅砖雕图案和一幅《全家福》的彩绘木雕图案。这些雕刻立体感强,人物须眉可见,栩栩如生,堪称珍贵的戏曲雕刻。
(五)楹联铺写
徽州明清民居里有不少楹联内容从戏曲中来。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伯山书屋”藏的一本徽州楹联抄本中,有这样一副对联:“从来不过几个人真中假假中真愈真愈假檀板轻敲出百千人面孔凭君去取,上下只此一丈地歌而舞舞而歌载歌载舞花毯细铺出亿万里山河任我参观”。这个抄本还有专门的戏曲楹联,有“苏秦联”23副,“伯喈联”57副,“蒙正联”37副,另有“刘智远联”、“班超联”、“韩信联”、“孤儿联”、“荆钗联”等。这样集中地将戏曲故事撰成对联的还不多见,实在是戏曲艺术在徽州文化中的延伸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