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江淮文化―安徽文化―古徽州的人生礼仪:妇女生产也有清规戒律

2017-05-3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85
转发:0
评论:0
江淮文化―安徽文化―古徽州的人生礼仪:妇女生产也有清规戒律,     徽州婚嫁旧时徽州婚嫁严格遵循父母之命,媒说之言,深受封建礼教的影响,其

      徽州婚嫁 旧时徽州婚嫁严格遵循父母之命,媒说之言,深受封建礼教的影响,其诸多繁俗节,不少带有迷信色彩和买卖婚姻因素

     说媒 旧社会的古礼,男满18岁为"弱冠",女方15岁"及笄

     定聘 俗称"下定"、“定亲”。选定吉日,男方备下“鸳鸯礼书”去“下定书”,送“头节礼”,女方下“批书”

     请期 请期日子。一般是农历四月送日子,腊月或正月举办婚礼。

     搬行嫁 在迎娶的前一天或当天,男方须派人前往女宅搬嫁妆,称“搬行嫁”

     开面 亦称“拉面”,在迎亲的当天,姑妈或舅妈给新娘开面,即用两跟丝线把新娘额头的汗毛绞去。

     迎亲 成亲之日,迎娶新娘要用花轿,少数沿河地区用船迎亲。

     拜堂 歙县、黄山区等地的习俗,是花轿至男宅落地,新郎亲迎至厅堂,即行拜堂礼。

     闹洞房 俗称“吵新人”,目的在“吵”,寓有“吵发”之意。

     回门 新婚第三日,新娘回娘家探望,称“回门”,新郎伴送新娘回门的,称“双回门”。

     生育 旧时徽州妇女生育,有许多莫名其妙的清规戒律和风俗习惯。

     催生 产妇临盆前,娘家要备好新生婴儿软帽和尚衣、包裙、口涎围、小鞋袜等,于月初一或十五送至婿家俗称“催生’

     报喜 孕妇临产接生时,须叱退杂人,同时打开所有的房门、橱箱的锁、寓意“松关”

     三朝 小孩出生第三天,请公婆或产婆用艾叶给小孩洗澡,称‘洗三朝”,古称“汤饼之喜”

     取名 孩子一般于“三朝”取名,也有不拘时日。

     满月 婴儿满月,要剃胎发。剃毕,取熟鸡蛋去壳,在婴儿头顶滚动数下,据说是为了解除胎气。

     移窝 婴儿第一次走亲戚必须到外婆家,俗称“移窝”

     抓周 孩子满周岁,要做“生日”,行“抓周”礼。

     寿诞 即为生日举行庆祝仪式,俗称‘做寿”,一般十年一次的大生日。

     寿礼 庆寿之家,先期为寿翁制米粉或面粉“寿桃”,分送亲族友好,同时告知为家中某老人几十寿庆之戏院喜。

     寿庆仪式 庆寿之家发出请柬。同时布置寿堂,堂前正中挂金色“寿”字,或挂“百寿图”,两边挂贺联。

     寿宴 先招待鸡蛋、茶点、长寿面。有不少地方,请全村、全族吃寿面。未到的还送上门。

     徽州丧葬 俗语云:“生要生在苏州,死要死在徽州。”在程朱理学盛行的徽州,旧的丧葬之事,确是不同一般。 送终 老人病危,家人站立床前,听候交代后事。

     报丧 完成送终前后的种种程序后,便向亲友报告死讯,名曰“报讣”,又称“报丧”,休宁县则称“关素”。

     入殓 将死者裹棉穿戴齐整入棺。谓之“入殓”。

     请七 丧亡之日起,每7日为一七,七七共49天。

     出殡 由于选择坟地或其他原因,停柩坐丧,最短3天,最长经年,一般是49天

     安葬 出殡前,先请风水先生选定坟地穴位,破土挖坑,坑内倾石灰,灵柩到达,坑内再烧一些豆萁麻秸,并留火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江淮文化―安徽文化―徽派戏曲明清徽州戏曲文化
徽州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区域文化,已经越来越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和重视。明清两代徽州的戏曲文化,也是值得我注意并加以研究的。一、活跃的戏曲演出至迟在晚明,徽州人喜欢唱戏和看戏已经形成了风俗。其戏曲演出活动大致有两种情形:一是徽州商人蓄养的“徽班”的演出。当时就出现了很著名的“徽班”,如“吴徽州班”。冯梦桢《快雪堂日记》记载,他于万历三十年二月五日,“赴吴文倩席,邀文仲作主,文江陪,吴徽州班演《义侠记》,旦张三者新自粤中回,绝伎也”。这是见于记载的最早的“徽班”。徽州人乡土观念很浓厚,徽商大部分时间侨寓在外,也常常返回徽州,同时把戏班带到徽州,这样就促进了当地的戏曲演出活动。二是民间的戏曲演出活动。这一类的演出往往和祭祀、迎神赛会等活动联系在一起。据潘之恒《鸾啸小品》卷九《舞媚娘传》:“万历庚子立春,郡邑长令皆浙人,先期申戒,以迎春于东郊。百工咸悦,不令而穷极奇巧。为平台三十六座,马戏四十八骑...
· 微州文化—民风民俗—古徽州生产习俗解说
生产习俗:徽州旧时各生产行业,如做农、从意、经商等都有各自的行规习俗。农村要祭“五谷神”,祈求庄稼兴旺;天旱常兴“求雨”,素食,做道场祭拜龙女菩萨;耕牛转让时,买主要带牛绳将旧牛绳换下,叫做“断索”,表示买卖双方均不得反悔。砖工建房上门枋时,要宰杀公鸡,将鸡血淋门口,叫做“祭门神”,并口念祭词“鸡血淋到东,恭贺东家添儿孙;鸡血淋到西,恭贺东家多添丁。”众人互相呼应,以求吉利。木工供奉“鲁班师傅”,最忌讳清晨有人坐其工具凳,意为坐冷板凳,即无生意可做。商店家设“财神座”,常年供奉“大元帅”,以求生意兴隆、赚钱发财等等。
· 江淮文化―安徽文化―徽州的温柔美人靠如花女子的深闺春梦
在徽州大山里旅行,你总能发现许多美人靠,在老房子雕梁画柱的楼廊里、在青山秀水的古村旁,那些落满了黄叶的美人靠无声地停泊在暮色里,停泊在山影中,有一种历经岁月的静美与苍凉。一开始我不知道什么是美人靠,只是我天性喜爱旅游,对皖南那些叫黄山、九华山、齐云山的秀丽山川情有独钟。我在上庄胡适故居那个深宅大院里第一次听导游说那是美人靠,心头有一种温柔的悸动:那是一张雕花木床,很大很宽,上面刻满了吉祥图案,童年胡适在上面摸爬戏闹过吧。床头那个画满石榴与胖娃的靠背就叫美人靠,那是美人靠着休息的地方。后来我才发现,在皖南那些古老的村落,到处都有美人靠,在西递村,那些深宅大院里无一例外地都有美人靠,美人靠并不一定就安在床头,它也可以放在村口桥头。比如我们在一个叫唐模的村落里,就发现村口古桥头就有一长排美人靠,一面背靠着映山红盛开的青山,一面临着清澈见底的溪流,它的油漆早已剥落了,木质的条纹像老人青筋暴露的手,...
· 微州文化—徽州文学—古徽州的婺源民居
婺源1949年划归江西,理由是婺源与歙县屯溪之间横亘着浙岭,这边属于新安江水系,那边属于鄱阳湖水系,解放前国民政府曾动议将之划归江西,由于胡适等人根据它历史上一直属于徽州,同承理学滋润的徽学一脉力争,才不了了之。正是由于文化上的“同”,故而民居每一构件的意蕴都有强烈的伦理色彩,外墙上透着喜鹊图案的窗户,门窗上都有小檐,天井仍是四水归堂,供桌上摆着“终生平静”;村庄的总体布局上也强调“天人合一”,西递缘自溪水自东向西而流,宏村牛形,呈坎八卦状,而婺源延村则整个呈一“火”字,五条街道在村中间汇聚,在这样一个聚族而居人口宅院稠密的大村落,“火”一旦缺乏克制,从形式上着起来如何了得,于是在核心处便挖了一口井,既是形式上的可能扑救,又是阴阳二气的相生相克、更是一种精神信念,蓬勃的繁盛需要深厚不竭的源泉,每天早晨,每家每户纷纷来到这儿担水,更像是朝拜。三百多年来,村人精心地维护着它,道光年间又在上面用...
· 江淮文化―安徽文化―新安医学:影响至今的“家族链”
唐代以后,徽州文化开始昌盛,研究医学的也逐渐出现。到明、清时代,名医辈出,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大好形势。根据不完全的统计,自宋代至清末,共有名医466人,其中197人装写了355部医学著作,为发展祖国医学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新安医学的发展,大体上分为两个时期。一、兴起时期。唐代,吴人杨玄操任歙县蔚,对《难经》进行注释工作,是三国事吴太医令吕广注解《难经》的继起者。又歙西七里头圣僧庵慧明,精研医学,时称“圣僧”。从宋神宗原丰年年间至宋末(1080---1276年),新安有名医14人,有2人写了3部医学著作。歙县张扩(1054---1102年?),从学于湖北蕲水庞安时,随后又到四川向王朴学习脉诀,于是医名大振。他享年四十九岁,从事医学活动约在1080―1102年间。张扩之学传弟张挥,又传子张师孟。张挥再传于子张彦仁,继传于孙张杲,仰承俯授达110多年,成为新安第一代名医世家。张杲以儒医著称于世,究...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