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千年古村东龙(图)

2017-05-3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88
转发:0
评论:0
千年古村东龙(图),    兴建于明代的李氏下祠         有这么一个村落,它的面积只有2.5


    兴建于明代的李氏下祠    

 

    有这么一个村落,它的面积只有2.5平方公里,但现存一大批古代建筑和景观,形成了自己的“十景”文化;它用一方山水养育了无数俊杰,仅明清两代就出过科举人才400多名;它文化底蕴深厚且传承完整,历史悠久的客家民俗活动丰富多彩、异常活跃……这就是被专家称为“江南第一宗祠村”的千年客家古村――东龙。

    东龙坐落在江西宁都县与石城县交界处。李氏先人自北宋年间迁居此处后进行了一系列规划,他们根据周围环境的特点,在众多山岭中选择了来路最长、山势最雄伟的东龙岭和南桥岭作为村庄的两大龙脉,依照其走势,一处建民宅,另一处建宗祠,与宗祠对应处则建神庙,由此形成人居、祭祖、敬神三个相互独立的空间。而各空间之间又用阡陌道路串连起来,组成一个看似零散实际统一的整体。同时,为了村庄的排水和防火,人居区还挖掘出100多口形状各异的池塘,并且从南、北两面的高山之上引出两条清溪,弯弯曲曲从村边流过,形成山环水绕之势,从而把整个村庄融会在一片青山绿水中,使“以人为本”的村落布局与“天人合一”的建筑理念得到充分体现。

    在东龙村现存的一大批明清古建筑中,有祠堂48座,书院、义仓各2座,古塔1座,庙宇3座,凉亭5座,石桥、寨堡各4座,隘口4处,店铺和居民建筑共140多间,均保留着我国古老的传统建筑风格。

    民居建筑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位于东龙村西南�F上的“东里一望”。这座总面积约4300平方米的古屋黑瓦青墙、气势宏伟,因由祠堂、廊房、厢房、绣花楼、仆人房、庭院等100多间房屋组成,故又称“百间大屋”。人们从朝东的大门走进,首先看到的是哨房,随后看到一块约200平方米的庭院,庭院西侧是用来接待宾客的“西圃”,再穿过后院则是用作修文习武的“东圃”,里面有上厅和下厅,两侧则是厢房。此外,在古屋的后面,还修建了一堵高约7米、长达50米的护墙。古屋所有的窗户上都装饰着精致的雕花,且镀有薄金,经过几百年风雨的浸蚀,那层镀金已经风化成了淡黄色的粉末,默默地暗示着自己曾经的显赫。

   东龙村的祠堂分宗祠、房祠和支祠,现保存较好的48座祠堂中,以李氏下祠最为突出。该祠堂兴建于明代正统年间,位于东龙村西北的山坡上,占地面积1000余平方米。祠堂前面有一块空地,建有照壁,栽有古杉。祠堂大门中间高悬“李氏家庙”匾额,两旁则安放着一对石狮。整座祠堂为府第式砖木框架结构,室内采用“梁挑介柱”技术,由75根杉圆木及纵横交叉的横梁支撑,斗拱及榫部均饰有鲤鱼、莲花、龙凤、麒麟等图案。为了更符合力学原理,祠堂的外墙采用了“喜”字头形木料作框架,这样既可减轻墙体负荷、减用木料,又可起到装饰作用,最重要的是还可起到“墙倒屋不倒”的效果。绕着祠堂缓缓走去,一种肃穆的宗族气息扑面而来。

    另据记载,东龙村曾建有11座寺庙,现仅存3座,分别是永东寺、玉皇宫和胡公庙。永东寺位于村南,建于明代,下厅左右墙壁依次画着渔、樵、耕、读图,上厅则供奉着三宝、观音和地藏菩萨;玉皇宫是一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民间宗教活动场所,位于“东里一望”右侧,建于民国31年。胡公庙又称大公庙,位于村西北,门面为牌楼式建筑风格,门楣上挂有“凌霄阁”牌匾,分上下厅,中间隔一小天井。下厅两边有开着小门的回廊,上厅则供奉胡太公及两尊将军塑像。

    一个距宁都县城百里之遥的穷乡僻壤,当年怎么会兴建如此多的各式建筑呢?

    原来,东龙村自古处在宁都东去的古隘口,沿途数十里道路尽管坎坷曲折,但却是客家人从宁都县通往福建境内的捷径。而东龙人的商业意识又特别强,村里许多人从当地贩运白莲、烟叶、糯米等到福建各地,回时贩回食盐、布匹、海产品等。资本大一些的人,甚至在宁都县城、福建、浙江、湖南等地开设商号,从事批零业务,一些东龙人很快就腰缠万贯,回乡后大兴土木建造豪宅。东龙还有一批士绅,他们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官职,告老返乡后,也纷纷兴建豪宅和祠堂。

    东龙的李氏先人十分重视教育,他们积极倡导办学,想方设法延请名师。各宗祠、房祠还设立义学田租,对发奋读书的族中子弟实行奖励。据《宁都直隶州志・选举志》记载,每年的科考中,几乎都有东龙李氏子弟中榜或选为岁贡、恩贡、优贡。有人做过统计,在明清两代,仅李氏下祠就出过文武举人5人,庠、廪、增生300名,贡生40名,其中授予官职者达80多人。这些人当中,最杰出的代表就是清代理学家李大集和著名文学家、“易堂九子”之一李腾蛟。

    近年,在当地政府的保护规划下,东龙村已入选为江西省第三批历史文化名村,它所焕发的独特魅力及蕴含的广博文化,吸引着大批游客和海内外学者。人们在那尚存的古建筑与依然活跃的民俗里,寻觅并感悟它逝去的繁华旧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千年古村东龙村的风水玄妙
走进东龙村,这里青山环抱,村庄布局讲究风水格局,村中为盆地,四周险峰上古寨隘口依稀可见;依盆地傍山建树,古祠古宅、古寺古庙林立;村内阡陌纵横,清溪环流,千顷良田如毯,村中有大大小小百口水塘,联成一片,如同一湖。山水相映成画,驿道曲折通幽。始建于唐朝、兴村于宋代的客家千年古村东龙村,给全国网媒记者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村里的老人们披红戴绿,手举花灯彩篮,敲锣打鼓地跳起了传统喜庆歌舞“桥帮灯”;有着400多年历史的风水古松,仍然沧桑地立在占地4300多平米的古宅大院中,守护主人家的富贵繁华;盘踞村庄四周的“龙、凤、狮、象”四座神兽身形的山脉,深情凝视古村兴衰上千年;村中最神奇的风水宝塔“湖心塔”,可以在村中任何一个有水的池塘中看见倒影,哪怕相隔几千米上万米,依然可见,让人啧啧称奇。据了解,东龙村始建于唐朝,宋乾德五年(967年)李翊俊迁入后,逐渐成为李姓聚族而居的村落,到明朝时东龙已经成为闻名遐...
· 千年古村――敖岭村
福建省宁德市霞浦县牙城镇敖岭村是牙城镇一个行政村、邻村有柯头村、下方村、罗伍村,人好,人杰地灵,物产丰富村内企业:铅笔厂、硬材料有限公司罐头厂、微肥厂、酒厂主要农产品:豆瓣菜、葡萄、马铃薯、油桃、四季豆、香蕉村内资源:石膏、钾长石、铁矿。敖岭村雄踞于闽东海国桃园杨家溪东南面的高山之上,北接罗伍村东向文洋村。东南方狮头山下便是东海之滨的牙城港,也是牙城集镇所在地。全村人口721人,168户,辖5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其中牙廷岗,田腹里自然村为畲族居住地。3公里的水泥大道从山脚下婉延直达山顶,距离恫山高速出口7公里,据国家级太姥山旅游风景区仅20分钟车程,交通便捷这里民风淳朴、尊老爱幼、和睦相处、团结协作、村貌古朴美观、卫生、整洁。这里有优美的传说、据“《敖氏宗谱》记载,早在北宋宣和四年(1122年),敖岭敖氏始祖念一公在闾山学法有成之后,其师傅闾山老母送他下山时,随手抓把泥巴捏成两片泥饼,...
· 赣文化—古韵悠存—宁都千年东龙古村
从宁都县城驱车东行50公里,再沿着崎岖山道蜿行数里,便来到了延绵千年之久的客家古村,清初著名文学家、“宁都易堂九子”之一的李腾蛟的家乡宁都东龙。东龙村坐落在宁(都)、石(城)交界的一片海拔500米左右的山间盆地上,四周青山环抱,清溪环流。据考,东龙村始建于北宋乾德五年(967),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该村最大的特点是其“以人为本”的村落布局及“天人合一”的传统建筑理念。自建村伊始,李氏先祖们便依据周围环境的特点,在诸多山岭中选择了来路最长、山势最为雄伟的东龙岭、南桥岭作为该村的两大龙脉。其中一处,依照龙脉走势,高低错落地建成连片屋场,屋场中开掘出上百口大小不一的池塘,穿插其中。同时还从南、北两面的高山上引出两条清溪,弯弯曲曲地从村边流过,形成“山环水绕”之势,从而把整个村落融会在一片青山绿水之中。另一处就是宗祠。与宗祠相对应的是村中最大的神庙:玉皇宫。东龙村的另一大特色是其多姿多彩的古代...
· 千年古村——斯宅
在地处诸暨、东阳、嵊县三市(县)接壤处的东白山腰,潜藏着一个鲜为人知的绝美古村落,虽僻处山陬,而1100年建村以来,耕读家风世守不绝,哲人英贤,迭出不穷,尤其是清代到近代,家族涌现出大量学部委员、科学家、企业家,亦有诗人画家、能工巧匠。斯宅是斯姓族人的最大聚居地,村内随处皆是山水美景,保存完好的清代建筑群更是惊艳世人,精美的砖雕、石雕、木雕里,透露着辉煌的家族往昔。古建筑群的石雕、木雕都十分精美,随处可见匠心细节千柱屋内精美的石雕、木雕、砖雕活态的江南民宅,充满生活气息,斯姓族人依然保留着祖先们的精神信仰在地乡贤,为我们讲解雕刻艺术背后的故事和意义,也为我们揭开斯姓族人长盛久昌的秘密。裕昌号民间博物馆内,陈列的雕刻精美的“婚俗器具”斯宅画展笔峰书院,曾经的江南私墅,每一个窗口都是一幅画
· 陶姓古村:龙道村
龙道村位于贺州市钟山县回龙镇目前村寨常住人口有1260人(截至2013.10.30)初建于元朝中叶受广府文化、岭南文化、中原文化、教育文化和农耕稻作文化的影响较为深刻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古建筑群、石刻对联和代表浓郁教育文化的书院是现今保存下来的最能反映古老文化的物质载体龙道村古建筑群龙道村古民居的建筑风格属于变异干栏式建筑,中原汉民族与南越土著民族相结合的建筑形式,封闭、密集。它家家相连相通,户户石库门雕刻对联和八卦图。村中炮楼耸立,门楼众多,巷道复杂,是一座防御与人文于一体,体现清道光、咸丰时期广西乡村社会动荡与人文现象的村落;同时民居族系分明,贫富有别,也是一座典型的氏族文化与阶级划分活标本。古建筑局部古建筑街道风貌建筑群前砌护村石墙,各道门口有闸门,各巷道设有门楼和多重防护门,巷道复杂,炮楼林立,户户相连相通,防御功能十分良好。村中所办红、白喜事,无论二十桌、三十桌,只...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