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福建先进的造船业
明代出使琉球的封舟
福建有漫长曲折的海岸线,人民长于舟楫,擅于航海,造船业长期居全国领先地位。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习于水上活动的闽越先民,就“以舟为车,以楫为马”。所制首尾尖高的独木舟,称“舟了舟鸟船”。
三国时期(220~265),吴国在福建沿海设有造船工场,设“典船都尉”。当时福建修造的海船多为方尖底型,并建有石压舱,以增强稳性和抗风力。西晋初期,能造具有8个水密隔舱的船。
唐代(678~907),福建造的海船在坚固性、稳定性、适航性和水密隔舱的安全设施等方面,均居世界前列。当时泉郡的乌船“船头尾尖高,当中平阔,冲波,都无畏惧”。
宋代,朝廷在福建设造船指挥所,造船场遍布沿海各地。福建制造的远洋海船规模大,中等客舟长10余丈,深3丈,阔2丈5尺,可载2000斛粟,每个舟篙师、水手60人。南宋绍兴十年(1140年),经高宗同意,在福州一次建造海舟至千艘。宋人吕颐浩说:“南方木性与水相宜,故海舟以福建为上,广东船次之,温、明船又次之。”1974年泉州湾后渚港发掘的宋代海船,即是当时先进的造船技术的宝贵实物。
1995年纪念金币“封舟”
元代,泉州是全国的造船中心。至元十七年(1280年)泉州造船3000艘。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奉元世祖忽必烈之命,护送阔阔真公主出嫁波斯。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说:“大船三至十二桅,可载千人,皆造于刺桐(泉州)及兴兰(广州)二埠。”元代福建造大船载重量超过了宋代,船侧和船底用二重或三重木板加固,还用桐油、石灰、麻丝等稔缝,防止漏水。每一艘船有十余舱,每舱彼此密隔,即使有一两舱渗漏,也不至全船沉没。大型海船大桅杆高达10丈以上,头桅杆高达8丈以上。帆用藤篾编织,其状如席,顺风调帆。除风帆外,船上还有橹、桨、篙等人力驱动装置,以便在无风时使用。
明永乐元年(1403年),朝廷命福建都司造船137艘。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郑和先后7次下西洋,所用的宝船不少是在闽江口一带制造的,最大的44.4丈(约150米)、宽18丈(约60米),每船平均乘载400~500人,最大的达1000人。从尺度、结构、装备等方面看,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先进的船舶。即使“洪涛接天,巨浪如山”,仍然“云帆高涨,昼夜星驰,涉波狂澜,若履通衢”。
明成化年间(1474年),福建市舶司自泉州迁至福州,造船场遍及全省沿海各地,官办和私人办的造船业都很发达。其工艺先进、设备精良。主要有福船、宝船、封舟、白艚船。明末清初,活跃于东南沿海的郑芝龙、郑成功的舰队以及称雄海上的林道乾、蔡牵等海上势力的船舰,很多建造于包括泉州等地的福建民间。
清代福州是最大的造船中心,所造海船供省内外使用。当时赴日本贸易的船就标有“福州造,自南京出洋船”或“福州造,自广东出洋船”的字样。清代福建造的船质量优良、性能可靠,在远洋航运和海上战斗中都首屈一指。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率师攻取台湾的施琅指出,福建“沿海新造贸捕之船,皆轻快牢固,炮械全备,倍于水师战舰”。
值得一提的是,1867年1月福建船政局制造的中国近代第一艘轮船“万年青”号,船长78.54米,宽9.17米,功率150马力,时速10海里,货舱可装货70万斤,煤舱可装煤25万斤。
小资料
福船是明代(1368年~1644年)福建造的官船。福船是远洋大船,高大如楼,设楼三层,其底尖,其上阔,其首高昂,其尾高耸。船体狭长,吃水深。密封隔舱,如一舱漏水,他舱则无恙。福船最长约147米,宽约60米,载重约1000吨,平均容纳400至500人。福船既用于航海运输,也用于海上作战,在明军与倭寇作战中显示了强大的威力。
明代福州港是对琉球交通的主要口岸,也是册封使团的启航港口。明廷册封琉球使团乘坐的封舟是福船型,建造十分考究,具备抗沉性、快速性、操纵性、稳定性等性能,载重量为500吨。封舟的首尾都有“虚艄”,体型瘦长、尖底,张挂5帆,受风面大,具有良好的横向航海性能,历次封使团渡海,都没有留下海难的记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