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天学大师的灵气

2017-05-3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35
转发:0
评论:0
天学大师的灵气,一、仪器与星图承继着两汉的遗风,魏晋南北朝的天文仪器制造呈现出一派兴盛的

  一、仪器与星图

  承继着两汉的遗风,魏晋南北朝的天文仪器制造呈现出一派兴盛的风光。

  前赵的孔挺在公元323年制造了一架浑仪,这架浑仪本身并没有什么新奇处,但它却是第一次在文献中有了具体的结构记录,使得后世的人们能够知道古代的浑仪有些什么基本构件。

  这个时期最为著名的浑仪,是北魏永兴四年(公元412年)由晁崇与鲜卑族天文学家斛兰主持制造的铁浑仪。这是古代中国唯一的一台铁制浑仪,在它十字形的底座上开有十字形的沟槽,灌上水后,就成为了十字水平校正仪,是一个既简单而又很精妙的创新。

  这架浑仪一直使用了三百多年,直到唐代才为更先进的浑仪所替代,但它的盛名却留在了天文学史上。

  与浑仪相比,这时期浑象显然更为丰富,更为多彩。三国时吴国的陆绩、王蕃、葛衡,南北朝时刘宋的钱乐之、梁代的陶宏景等人都造过浑象,尤其是陆绩与葛衡所制作的浑象特别有新奇感。

  一般的浑象,主体都是正圆形的球体,而陆绩却根据浑天说宇宙天地“状如鸟卵”的说法,居然破天荒地真的把浑象主体做成了鸟蛋似的椭圆形。

  那些曾经说过或信奉“状如鸟卵”的天文家们,在面对眼前这台真的“状如鸟卵”的浑象时,却都如好龙的叶公那样不能接受这么一个不伦不类的“创造”。于是,再也没有人敢步陆绩的后尘了。

  其实,天壳根本就不存在,做成鸟卵形与做成正球体又有什么本质的不同呢?更何况是有“状如鸟卵”的说法在先,陆绩只是想做得更逼真一些而已。却不料想这鸟卵形的天壳实在有些难以入眼,一番苦心引来了一片责难声。

  与陆绩的境遇不同,葛衡的创新则博得了无尽的赞美声。

  葛衡比陆绩还要别出心裁,他所造的浑象主体是一个空心的大球,球上按天体的位置凿穿成孔窍,人能够进入球体的内部,由里向外看,透入小孔中的亮光就犹如天上闪烁的星光一般,极其逼真,极其形象。

  这个构思绝巧的浑象,古人称为“假天仪”,实际上就是现代天象仪的鼻祖,它是古代中华民族高度智慧的又一个灿烂的结晶。

  正因为假天仪是那么的别致引人,所以后来各代屡有重制,成为当时天象演示的最重要的仪器。
  能有幸亲睹浑象的毕竟只是少数,而且浑象也不利于搬动,于是,智慧横溢的中国天文学家们又发明了星图。

  图画性质的天象描绘,早在原始时期就已经产生,但与天文学所用的星图有着质的区别。中国的星图,据说起源于盖天说的演示图盖图。从盖图演变为星图,大约是在汉代时期。而最终奠定这种圆形盖天式星图的,是三国时期吴国与西晋时的太史令陈卓。

  陈卓根据战国时期甘德、石申、巫咸这三家所观测到的恒星,汇总为一幅全天恒星图,共收有283官1464颗星。原图以红、黄、黑三种颜色来表示三家不同的记载,后人似乎感到没有必要区分,也就只用单色标画了。陈卓所定的这幅三垣二十八宿体系的恒星图,从此成为了古代天文学的基准星图,奠定了古代的星图体系。

  二、发现与突破

  这一时期最卓越的天文学成就,是一系列的发现与突破。

  1.岁差现象

  什么是“岁差”?

  岁差是一种很特殊的现象,由于受到日月行星的引力影响,使得地球的自转轴方向始终有着极微小的变化,这就造成了地球上的节气点也在不断地变化,使得地球上人们看到的太阳恒星年长度与回归年长度产生了差别,这就是“岁差”。

  岁差现象的发现,经历了相当长的时期。早在西汉末年,刘歆就发现了冬至点有变动,东汉的贾逵把这个发现记录了下来(见《后汉书・律历志》),东汉的刘洪也发现了这一现象,但他们都未能再进一步深究。

  一直到东晋时的著名天文学家虞喜,才明确无误地指明了这就是岁差现象,并提出了五十年西移一度的岁差值。虞喜发现岁差现象虽然比古希腊的喜帕恰斯要晚,但他提出的五十年西移一度的岁差值,却比喜帕恰斯所提出的一百年移一度的值更为精确。

  2.大气消光现象

  您知道初升的太阳为什么不像正午时那么耀眼吗?

  东晋时的姜岌向世人揭示了这里面的奥秘,原来是由于大气消光现象在起作用。当太阳初升的时候,由于地球上有“游气”遮挡了部分的日光,所以就不那么炫目。到了正午时,这种“游气”消散,日光完全普照,就极其炫目耀眼。

  姜岌的论述,虽然在深度上比不了现代的天文学理论,但在本质上却已经没有什么不同了。

  3.天体视运动不均匀性现象

  北朝时期有一位很了不起的民间天文学家张子信,他自制了一架浑仪,在一个海岛上专心于天体观测长达三十多年,终于取得了突破性发现,揭示出了天体视运动的不均匀性现象。

  张子信先发现了太阳视运动的不均匀性(古人称为“日行盈缩”),即太阳在春分以后运行得慢,秋分以后运行得快。张子信把太阳在一年内的视运动速度变化详细地列成表,成为我国古代最早的“日躔表”。

  继而,张子信又发现了五星运动的不均匀性,也同样一天一天地加以辨明。

  天体视运动不均匀性现象的发现,是天文学史上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它标志着对天体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更为精确与深入的新阶段,对后世的历法精进产生了质的影响。

  4.交食推算精度的飞跃

  日食与月食的推算,是古代历法最主要的内容之一。它的精确与否,往往会决定一部历法的命运。

  当日月相交的时候,怎样才会发生交食呢?

  东汉的刘洪曾提出了“食限”的概念,也就是说:只有当日、月在这个区域内相交,才会发生交食。

  张子信在长期的观测后,更进一步发现:只有当月亮在太阳的北面时,才会在“食限”区域中发生交食,这是因为在观测中有一个“视差”影响。张子信的这一发现,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不仅使交食推算的精确度大有提高,对天体的更精确化观测也大有促进。

  三、历法的精进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权迭出,使得历法也特别多,总共大约有二十多部,占了整个古代历法的五分之一左右。在这些历法中,特别杰出的有三国时魏国杨伟编制的景初历、吴国采用东汉刘洪编制的乾象历、南朝刘宋时祖冲之编制的大明历,成就最高的自然要数大明历了。历法是天文学成就的集中体现。在这一时期的历法中,就集中体现出了这一时期诸多的天文学成就。

  如,景初历最先提出了交食亏起方位角与食分的计算方法,这是以往所没有的。

  又如,我国在春秋时期形成的十九年七闰的闰周,在此后的近千年中几乎被视为金科玉律,不容丝毫地改动。而北凉赵□编制的元始历,第一次勇敢地突破了旧的闰周,提出在600年中设221个闰月的新闰周。祖冲之的大明历又提出了每391年中设144个闰月的新闰周,使得闰月的设置更为精密。

  大明历的成就当然远不止革新闰周这一点,除此以外,它的成就还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大明历第一次将“岁差”发现编入了历法中。虞喜发现岁差以后,真正注重这一发现的并不多,也有的虽然很重视,却没有在历法中加以引进(如何承天)。祖冲之第一次将它引入了历法中,使得恒星年与回归年从此成为了天文学的基本概念。

  其次,大明历第一次提出了“交点月”。

  交点月是祖冲之的新发现,它是指月亮从黄道(太阳运行的轨道)与白道(月亮运行的轨道)的一个交点出发,在经过另一个交点后再回到起点所用的时间。

  祖冲之还给出了他所测定的交点月长度27.212223日,这是一个极为精确的数值,与现代精确值相比,只差了近一秒钟,即误差不到二百七十万分之一。

  发现交点月,其意义在于能更精确地预测、推算日月交食的时间。实际上大明历预测的日月交食,都得到了有效的印证。

  第三,大明历提高了天文常数精确度。

  大明历给出的回归年长度是365.2428148日,与现代的精确值相比只相差46秒。

  大明历纠正了刘歆所测定的木星运行周期值,定出了84年走7□周天的新值,大幅度提高了精确度,与现代的精确值基本接近。大明历给出的水星周期值与现代精确值基本吻合,即使是误差最大的火星周期值,也在百分之一日以内。

  有着如此先进水平的大明历,遭遇却十分坎坷。当祖冲之把这部历法呈进给宋武帝时,遭到了当时的权臣戴法兴的反对。

  面对这位权势熏天的宠幸大臣,祖冲之毫不畏惧,写下了著名的《辨戴法兴难新历》(简称《驳议》),并且当着宋武帝与满朝文武大臣的面,与戴法兴进行了一场大辩论。这是科学史上一场极其激烈的唇枪舌战,然而又是一场极其畸形的辩论。辩论的双方,一个拥有科学的真理,一个拥有政治的特权。尽管戴法兴讲不出半点科学的道理,尽管祖冲之占尽了上风,大明历仍然得不到施用。

  一直到梁武天监九年(公元510年),在祖冲之的儿子祖的再次荐举下,才启用了大明历,而这时离大明历的诞生已经将近半个世纪了,离祖冲之故世也有整整10年了。

  与大明历取得的成就相比,祖冲之不惧权势、坚持真理的精神更是千古流芳,无愧于科学巨匠的高风亮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灵气疗法
历史据臼井瓮男所说,在1922年,他在日本的圣山─鞍马山,并断食静坐21天。体会到“灵气”能量。约到第三周半夜,臼井陷入无意识的状态,几个小时后,臼井感到充满令人振奋的能量,击穿透心灵和身体,形成共鸣,从而完成了启蒙。臼井瓮男宣称自己能够完成一些治疗,并称其为“臼井灵气疗法”。1922年4月,成立了“臼井灵气疗法学会”。外部链接ReikiTreatmentandHandPositions.今日灵气研究会
· 理学大师的正负极
在介绍程朱理学之前,我们先介绍创造程朱理学的三个人:程颢、程颐和朱熹。说起程颢、程颐兄弟,大家可能会想到一个成语,那就是“程门立雪”。这个故事出自《宋史·杨时传》。进士杨时为了成为文化达人,毅然放弃了高官厚禄,想重新考取国学高级研修班。于是,他就跑到河南颍昌拜程颢为师,虚心求教。后来程颢死了,他自己也40多岁了,但仍一心向学,于是又和他的朋友游酢,一块儿到洛阳想去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继续深造。偏偏赶上程二先生正闭目养神,坐着假睡。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地站在门口等候。等了大半天,老先生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还站在门口,非常感动。这时,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杨时、游酢身上自然也是一片洁白,几乎成了圣诞老人了,于是程二先生赶快让人给两位办理了入学手续。当然这从一个侧面说明,程颢、程颐兄弟都是宋代极有学问的人。程颢、程颐兄弟,是河南洛阳人,生于北宋中期。他们...
· 杭辛斋——30天学习《易经》终成大师
杭辛斋是清末明初人,曾经考上过秀才、举人,却没有去做官。后来杭辛斋因为因为一些事情,被抓去监狱关了一阵子。后来到了民国,他又被抓进监牢,他一进牢房,就有一个人笑了一声说:“你果然来了!”杭辛斋抬头一看,是一个须发俱白的老年人,就问:“什麽意思?”那老人说:“我三天前就知道你今天会来。”他说:“你胡说。”这个老人说:“你看看墙壁上,我已经写下来了,某月某日杭辛斋到此。”果然他已经写好了。这个老人就跟他说:“我有易学命相之道,本该要传给你,我在某月某日就要受刑了,现在只剩下一个月,我教会你这一套,你出去一定要传下去,你到某年某月某日你就可以出狱了。”于是《易经》义理相术之学传授给他,杭辛斋学好出狱之后,立志潜心《易经》,搜集了几百种易学的书研究,成为一个易学专家,为民国政要讲授易学。有人问杭辛斋说:“《易经》这么难,我们怎么读呢?可不可以介绍一些注解?”杭辛斋说:“不读经,看注无益也”,又说“...
· 一行大师伟大的天文学家
一行大师(683-727)唐代高僧和科学家。俗姓张名遂,巨鹿人。二十一岁因不想和武则天的侄子结交,从荆州景禅师出家,不久又跟嵩山普寂学禅,后从善无畏和金刚智修学密法,并协助翻译密续要籍,如《大日经》、《金刚顶经毗卢遮那一百八尊法身契印》等。此外,一行亦精通天文历法,曾和梁令瓒同制黄道游仪,于全国十二各地点进行天文观测重测一百五十余颗恒星位置,推算出子午线纬度长的近似值,是唐代杰出的天文学家,关于天文学着有《大衍历》、《七政长历》等。
· 国学大师汤用彤
汤用彤(1893―1964),字锡予,祖籍湖北省黄梅县,生于甘肃省渭源县。1911年进入北京顺天学堂学习,次年考入清华学校,1916年毕业留校,出任国文教员,并任《清华周刊》总编辑。1917年考取官费留学,因治眼疾未能成行。1918年赴美留学,先入汉姆林(Hamline)大学,主修哲学。1920年转入哈佛大学研究院。1922年获哈佛大学哲学硕士学位。同年回国,历任东南大学哲学系教授、系主任,并兼任内学院巴利文导师。1926年夏至1927年夏转任南开大学哲学系教授,随后返南京,任中央大学哲学系教授、系主任。1930年出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自1934年起任哲学系主任。1937年抗战开始,随北大转往后方,任西南联大哲学系主任兼北大文科研究所所长。1946年随北大复迁,任哲学系主任和文学院院长。1947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评议员,兼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北京办事处主任。同年,赴美国加利福...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