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航海发明-牵星术

2017-05-3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33
转发:0
评论:0
航海发明-牵星术,中国使用指南针导航不久,就被阿拉伯海船采取,并经阿拉伯人把这一伟大发明传到欧
  中国使用指南针导航不久,就被阿拉伯海船采取,并经阿拉伯人把这一伟大发明传到欧洲。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磁针从阿拉伯人传至欧洲人手中在1180年左右”。1180年是我国南宋孝宗淳熙七年。中国人首先将指南针应用于航海比欧洲人至少早80年。

  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梦溪笔谈》著者),在制作和应用指南针的科学实践中发现了磁偏角的存在。他精辟地指出,这是因为地球上的磁极不正好在南北两极的缘故。指南针及磁偏角理论在远洋航行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使人们获得了全天候航行的能力,人类第一次得到了在茫茫大海中航行的自由。从此开辟了许多新的航线,缩短了航程,加速了航运的发展,促进了各国人民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贸易往来。指南针对航海事业的重要意义怎么说也不为过。李约瑟说: “你们的祖先在航海方面远比我们的祖先来得先进。中国远在欧洲之前懂得用前后帆的系统御风而行,或许就是这个原因,在中国航海史上从未用过多桨奴隶船。”

  所谓牵星术,就是利用天上星宿的位置及其与海平面的角高度来确定航海中船舶所走位置及航行方向的方法,因此又称为天文航海术。早在秦汉时代,人们已经知道在海上乘船看北斗星就可以辨识方向。到印度取经学习的东晋僧人法显乘船回国时说:「大海弥漫,无边无际,不知东西,只有观看太阳、月亮和星辰而进」。直到北宋发明指南针之后,人们仍以观看星体位置及其高度,作为导航的辅助手段。大约到了元明时期,我国天文航海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已能观测星的高度来定地理纬度。

  牵星术的工具叫牵星板, 用优质的乌木制成。一共十二块正方形木板,最大的一块每边长约二十四厘米,以下每块递减二厘米,最小的一块每边长约二厘米。另有用象牙制成一小方块,四角缺刻,缺刻四边的长度分别是上面所举最小一块边长的四分之一、二分之一、四分之三和八分之一。比如用牵星板观测北极星,左手拿木板一端的中心,手臂伸直,眼看天空,木板的上边缘是北极星,下边缘是水平线,这样就可以测出所在地的北极星距水平的高度。高度高低不同可以用十二块木板和象牙块四缺刻替换调整使用。求得北极星高度后,就可以计算出所在地的地理纬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航海发明-航海罗盘
指南针也叫罗盘针,是我国古代发明的利用磁石指极性制成的指南仪器。因此,介绍司南必须从磁石说起。司南早在战国时我们祖先就了解并利用磁石的指极性制成最早的指南针--司南。战国时的《韩非子》中提到用磁石制成的司南。司南就是指南的意思,东汉思想家王充在其所著《论衡》中也有关于司南的记载。司南由一把“勺子”和一个“地盘”两部分组成。司南勺由整块磁石制成。它的磁南极那一头琢成长柄,圆圆的底部是它的重心,琢得非常光滑。地盘是个铜质的方盘,中央有个光滑的圆槽,四周刻着格线和表示24个方位的文字。由于司南的底部和地盘的圆槽都很光滑,司南放进了地盘就能灵活地转动,在它静止下来的时候,磁石的指极性使长柄总是指向南方。这种仪器就是指南针的前身,由于当初使用司南必须配上地盘,所以后来指南针也叫罗盘针。在制作中,天然磁石因打击受热容易失磁,磁性较弱,司南不能广泛流传。到宋朝时,有人发现了人造磁铁。钢铁在磁石上磨过,就...
· 航海发明-针路
宋代已经有针路的设计。航海中主要是用指南针引路,所以叫做“针路”。记载航海有专书,这是航海中日积月累而成。这些专书后来有叫“针经”,有叫“针谱”,也有叫“针策”的。“针路”不是指南针的路线,指南针无论何时何地总是指向南或北;“针路”其实就是航线,在罗盘指引下,从甲地到乙地的某一航线上有不同地点的航行方向,将这些航向连结成线,并绘于纸上,就是人们所说的针路,又称针经、针簿。从甲地到乙地,不同航线上的针路各有不同;同一航线上之来回往返,针路也不尽相同。可见,针路是指导人们远航成功的必要条件。凡是针路一般都必写明:某地开船,航向,航程,船到某地。航向的名称有下列各种:单向的,叫单针(也有叫丹针的),或叫正针。双向的,以相邻两向并称,就是上文提到的缝针。两个航向合称时,有四种情况:第一,先单向后双向;第二,先双向后单向;第三,两个都是单向;第四,两个都是双向。还有超过两个航向合称的。航程都用更计算...
· 航海发明-计程仪
计程仪又叫测程仪。三国时期吴国海船航行到南海一带去,有人写过《南州异物志》一书,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在船头上把一木片投入海中,然后从船首向船尾快跑,看木片是否同时到达,来测算航速航程。这是计程仪的雏型。一直到明代还是用这个方法,不过规定更具体些,就是以一天一夜分为十更,用点燃香的枝数来计算时间,把木片投入海中,人从船首到船尾,如果人和木片同时到,计算的更数才标准,如人先到叫不上更,木片先到叫过更。一更是三十公里航程。这样便可算出航速和航程。我国古代这种计程的方法,和近代航海中扇形计程仪构造很相近似。扇形计程仪也是用一块木板(扇形),不过用和全船等长的游线系住投入海中,然后用沙时计计算时间。沙时计一倒转是十四秒。在游线上有记号,从游线长度算出航速和航程。我国古代用香枝(也叫香漏),西方近代用沙时计(也叫沙漏),两者实在是异曲同工。
·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古诗三百首,古诗十九首,七夕节,离别,最美,两汉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译文那遥远而亮洁的牵牛星,那皎洁而遥远的织女星。织女正摆动柔长洁白的双手,织布机札札不停地响个不停。因为相思而整天也织不出什么花样,她哭泣的泪水零落如雨。只隔了道清清浅浅的银河,他俩相界离也没有多远。相隔在清清浅浅的银河两边,含情脉脉相视无言地痴痴凝望。注释迢(tiáo)迢:遥远的样子。牵牛星:河鼓三星之一,隔银河和织女星相对,俗称“牛郎星”,是天鹰星座的主星,在银河东。皎皎:明亮的样子。河汉女:指织女星,是天琴星座的主星,在银河西,与牵牛星隔河相对。河汉,即银河。纤纤:纤细柔长的样子。擢(zhuó):引,抽,接近伸出的意思。素:洁白。札(zhá)札:象声词,机织声。弄:摆弄。杼(zhù):织布机上的梭子。章:指布...
· 造纸术的发明
东汉元兴元年(105),蔡伦在前人造纸术的基础上,改革和推广了造纸技术。新的造纸术使旧的不便书写的麻纸变成了至今大致结构没有改变的良纸工艺。在蔡伦造纸术出现之前,在中国,商代用甲骨,西周用青铜器,春秋时用竹简、木牍、缣帛作为记事材料。汉代,农业发达,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笨重的竹简和昂贵的缣帛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寻求新的书写材料已成为时势所趋,造纸术就因此应运而生。据20世纪中叶以来在新疆、陕西、甘肃等地出土的麻质古纸,专家确认为西纸的片状纤维物,说明造纸术可能出现在蔡伦之前,而且可能与人们对纺织用麻的处理过程有关。但这些西质古纸上都没有发现可以辨识的书写文字,加上对化验分析结果解释不同,对西汉是否已出现了造纸术中术界尚有很大争议。闪此《后汉书・蔡伦传》对蔡伦发明造纸术的记载,是迄今为止有时间和人物的准确记载造纸术的最早记录,广为人们承认。蔡伦(62~121),字敬仲,桂...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