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造船发明-水密隔舱

2017-05-3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19
转发:0
评论:0
造船发明-水密隔舱,这一船舶结构大约发明于唐代,宋以后在海船中被普遍采用,部分内河船也有采用。所
  这一船舶结构大约发明于唐代,宋以后在海船中被普遍采用,部分内河船也有采用。所谓水密隔舱,就是用隔舱板把船舱分成互不相通的一个一个舱区,舱数有13个的,也有8个的。这一船舶结构是中国在造船方面的一大发明,它具有多方面的优越性。

  首先,由于舱与舱之间严密分开,因此在航行中,特别是在远洋航行中,即使有一两个舱区破损进水,水也不会流到其他舱区。从船的整体来看,仍然保持有相当的浮力,不致沉没。如果进水太多,船支撑不住,只要抛弃货物,减轻载重量,也不至于很快沉入海底。如果船舶破损不严重,进水不多,只要把进水舱区里的货物搬走,就可以修复破损的地方,不会影响船舶继续航行。如果进水较严重,也可以驶到就近的口或陆地进行修补。因此,水密隔舱既提高了船舶的抗沉性能,又产加了远航的安全性能。

  其次,船上分舱,货物的装卸和管理比较方便。不同的货主可以同时在个别的舱区中装货和取化,提高了装卸的效率,又便于进行管理。

  另外,由于舱板跟船壳板紧密连结,起着加固船体的作用,不但增加了船舶整体的横向强度,而且取代了加设肋骨的工艺,使造船工艺简化。

  由于水密舱结构具有这些优越性,受到普遍的欢迎。1974年泉州湾后渚出土的南宋海船,1976年南朝鲜新安海底发现的元代海船,1982年泉州法石发现的南宋海船,都采用水密隔舱结构形式。新安海船有8个舱区,法石海船大约也是8个舱区。

  中国船舶采用的水密隔舱结构,很早就受到国外的赞赏。元代意大利施行家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对中国的船舶作了详细的描述。

  英国的本瑟姆曾经考察过中国的船舶结构,并且对欧洲的造船工艺进行了改进,引进了中国的水密隔舱结构。公元1795,他受英国皇家海军的委托,设计并且制造了六艘新型的船只。在他所写的论文中说,他所造的船“有增加强度的隔板,它们可以保护船只,免得进水而沉没,正像现在中国人做的一样。”后来,本瑟姆夫人在为丈夫所写的传记中指出:“这不是本瑟姆将军的发明,他自己曾经公开地说过,'这是今天的中国人,一如古代的中国人所实行的'。”从此,中国先进的水密隔舱结构,逐渐被欧洲乃至世界各地的造船工艺所吸取,至今仍是船舶设计中重要的结构形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水密隔舱
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11月1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中国的《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被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相关防雷鼓包
· 造船发明-橹
橹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造船技术的重大贡献之一,它最早出现的年代目前尚不可考,传说鲁班看见鱼儿在水中挥尾前进,遂削木为橹。橹的外形有点像桨,但是比较大,一般支在船尾或船侧的橹檐上,入水一端的剖面呈弓形,另一端则系在船上。用手摇动橹檐绳,使伸入水中的橹板左右摆动。橹摆动时,船跟水接触的前后部分会产生压力差,形成推力,推动船只前进,就像鱼儿摆尾前进。古人有“一橹三桨”的说法,认为橹的效率可以达到桨的三倍,因为从桨到橹的变化,事实上就是从间歇划水变成连续划水,提高了效率。橹不仅是一种连续性的推进工具,而且具有操纵船舶回转的功能。麦格雷戈(J.McGregor,英国人)就认为螺旋桨的发明,与欧洲人看到中国人使用橹后受到的启发不无关系。事实上,现代广为应用的螺旋桨推进器,其不间歇作旋转运动的叶片,与在水中滑动的橹板十分相似。
· 造船发明-帆
风帆是推动船舶前进的推进工具,利用自然界的风作为动力,使船舶的航速、航区大为扩展,为船舶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风帆的出现可说是船舶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为船舶的大型化和远洋航行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中国船舶风帆的出现年代,迄今虽尚无定论,但大部分学者认为殷商时代就已经出现了风帆,认为甲骨文中的“凡”字即为“帆”,因此,商代的人可能已在船上设置帆,利用风力来行船。而且商代的纺织技术已能织出世界上最早的提花织物,那么用恰当的原料来织成风帆也不是没有可能的。中国风帆的出现和使用,虽然较国外为晚,但因有船尾舵与之相配合,最迟从汉代起,就有相当成熟的驶帆技术,从而使中国的帆船能够跨越海洋,领先于全世界。
· 造船发明-车船
南北朝时期的中国人,已发明了轮船。以船侧轮子的转动代替划桨,以轮激水前进。古称为“车船”、“车轮轲”。在这里,轮成为以连续运动代替间歇运动的机械。车船,中国在世界造船史上的又一大贡献,现在已是人们公认的现代轮船的始祖。史载,祖冲之发明「千里船」,在建康(南京)新亭江试航,「日行百余里」。可惜,该记载未明确指出,祖冲之是否以轮代桨作为动力机械。至宋代,火药与轮船,已成为两项最重要的军事武器。宋将韩世忠在1129年镇江黄天荡战役中“用飞轮八楫,踏车蹈回江面”,有力打击金人完颜亮;在采石矶战役中,宋将虞允文的轮船战舰使金兵“相顾骇愕”等史事,都是明证。随轮船制造技术的提高,船中桨轮数量也从2轮发展到4轮、8轮、20轮,甚至32轮。
· 造船发明-船尾舵
船尾舵的前身为船尾舵桨,在商朝已经使用,用来控制船只的航行方向,其形制经历了几个阶段的演变。出土于长沙、广州和湖北江陵的汉代船只模型都有一个共通点,就是船尾都设有桨手,用来控制和操纵舟船的航行方向,这种设于尾部的桨通常称为操纵桨。桨柄增长就成为艄,用以控制船的航向。操纵桨在长期的应用中增加了桨叶的面积,便于控制船的方向,然后逐渐产生了真正的舵。舵虽然是小小的装置,但它能使庞大的船体运转自如,其奥妙何在?原来,航行中的船只,如果要向左转,就要将舵向左偏转一个角度,水流就在舵面上产生了一股压力,即舵压。舵压本身很小,但它距离船的转动中心较远,所以使船转动的力矩比较大,船首就会相应地转向左方。船尾舵的出现,在船舶发展史上是一件重大意义的事,舵结合风帆和指南针就成为确保船只安全航行的三大条件。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