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魏晋南北朝期军事人物-桓温

2017-05-3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12
转发:0
评论:0
魏晋南北朝期军事人物-桓温,[将门之子] 桓温所属的是谯国龙亢桓氏家族,在南渡的北方人士中,声望远远

  [将门之子] 

  桓温所属的是谯国龙亢桓氏家族,在南渡的北方人士中,声望远远不及琅玡王氏,陈郡谢氏和颖川庾氏。他那个为了东晋王室流尽了最后一滴血的父亲桓彝本来家世孤清,因平定王敦之乱而上升为与郗鉴,温峤,庾亮等名望相近的名臣。后来桓彝在苏峻之乱中,勤王战死,声名是提高了,可是家道又中落了。桓温兄弟家贫无援,母亲生病要以羊为药引,竟也无力购买,结果把幼弟桓冲典押给卖主,才换得一头羊。


  后来桓温十八岁时手刃仇人之子,有勇有谋,如此胆识,也为他日后打仗时那种勇猛的气概打下了基础。(桓温经常临战以元戎的身份冲锋陷阵) 出身于如此家世,桓温不能像王谢子弟那样,优游傲啸于东山之阴就可以取得高位(这算不算是吃软饭呢?)。胸怀大志的桓温只能按乃父的路子,从建立军功来跨入政治之门。后来桓温以天子佳婿的身份进入政界,在当时执政者庾翼的任用下,仅是个“先锋小督”而已,充其量是个中级军官,而且还是临时的。  

  后来庾翼去世,各门阀竞相争夺荆州地区,出于权力上的平衡,远非豪门望族的桓温,得以进入荆州地区,但是凭他那时的威望,远不能站稳脚跟。待到桓温范险,一举歼灭西蜀,这才有资格建立安西将军幕府,掌握住了荆襄这块地盘。 但是即便桓温军功卓著,但是在东晋王朝中备受轻视。  

  因为东晋王朝历来就轻视武人,桓温后来娶了明帝的女儿南康公主,并不因为他是天子佳婿而改变了人们对他的轻视。谢奕于桓温颇有交情,一次拉着桓温与自己对饮,桓温不好酒,躲进房中。谢奕只得拉桓温帐下一个军帅同饮,一面还说:“走了一个老兵,又拉到一个老兵!”后来桓温求王坦之的女儿为媳,又被其父王述骂作老兵,这种近似于谩骂的称呼,桓温不知听了多少,他一生受尽了这种歧视!也正因为如此,桓温一生不懈地追求一流的名望,这与其说是他有篡夺之心,倒不如说他想改变世俗对他的偏见来得更合理一些。 

  [第一次北伐] 

  永和十年(354),桓温深入前秦腹心之地,在兰田两次击败前来拦截的五万秦军,直逼秦都长安。当地的耆老感泣曰:“不图今日复见官军!”这是何等感人的场面!可是后来符坚采取坚壁清野的策略,桓温军粮不继,只得退走。在撤退时遭到秦军的全力追袭,但即便如此,桓温最后还是带了中原三千余居民回来。 

  历来都认为当时长安符坚不过五千余士卒,桓温不应退走,应该攻下长安。由是推断桓温北伐不过是为了扩张个人威望“以功名镇服江东”。其实仔细分析一下,桓温统领步骑四万,水陆并进,其难度并不亚于以七千人仰攻巴蜀之役。桓温的策略是直捣敌人国都,使对方丧胆失措,待敌方内部生变,外有中原故老接应,就可趁机取胜。可是当时的符秦,掌权的都是氏族,内部矛盾不激烈,而当地的百姓又觉得符秦政权比以前的前赵什么的要温和许多,加上符坚坚壁清野,断绝了晋军的粮食补给,形势就不那么简单了。桓温面对倍于我,而又为保国守土而战的秦军,如果贸然闯入长安,完全就有可能被困死在城中。所以桓温不进长安,完全是出于军事上的慎重。  

  [第二次北伐] 

  桓温退回荆州之后,很快便恢复了元气。此时,羌豪姚襄降而复叛,北返中原,取得了许昌至洛阳之见一大块地盘。同时,前秦和前燕正受内乱困扰,桓温看到这正是进军河洛一带的大好机会。 

  为此,桓温十余次上表要求进军黄河,还都洛阳,朝廷却都不允许。此时建康城中的君臣,早已忘记当初刚刚建国时“唯有蹈节死义,以雪天下之耻”的誓言一心偏安江东。不过姚襄忘恩负义地叛去,有失朝廷颜面,所以还是让桓温当上征讨大都督,去讨伐姚襄。

  桓温志在洛阳,他先派兵直接从荆州北境出兵,遏止姚襄南下之路;自己则取道江陵,途经建康北面的金城,看到自己年轻时种的柳树已经长得粗达十围,不由感慨万分地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草木无情,人生易老,晋氏南渡,已经传到了第五代皇帝;中原沦落五十多年,故老差不多都已死尽,新生的后代,快要把故国忘得一干二净,北伐的机会已经不多了。桓温潸然泪下。 桓温流的不止是他壮志难伸的个人泪,也是祖荻,刘琨等人志在光复中原的英雄泪! 

  桓温进军到洛阳附近,与姚襄隔水而战。他依然以元戎的身份披坚执锐,带着善于征战的弟弟桓冲,奋力作战,把以智勇闻于大江南北的姚襄打得大败。随即进驻洛阳,拜揭了先皇陵墓,把遭破坏的灵寝都修缮完好,派专人看管。这是东晋立国之后,晋军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回到故都。但是一心偏安的东晋君臣不敢也不愿返回故地,桓温只能徒然叹息:“废神州于龙漠,令五尺之童掩口而叹息!”从当时的情况来看,随着时间的流逝,中原老的一辈都快死光了,年轻的一代并没有切身的辱国之痛,北伐的条件可以说是越来越不利,而这次进军洛阳可以说是最好的也是最后的一次机会。前秦正受符生苛政的磨难,前燕慕容氏内部不稳,慕容隽在幽,冀一带疲于奔命。而东晋经过数年修养,国力已经大为增强,正是还都的大好时机。可惜无论是皇帝还是南下的士族只想守住眼前的安乐,早把复国的大业抛在脑后了。 

  桓温退回荆州,随即司,青等四州得而复失。 

  [第三次北伐]  

  桓温主持的第三次北伐,目标是前燕政权。桓温率五万步骑从镇地姑孰出发,兵分东西两路。西路由王导时留下的宿将袁真带领,任务是穿过谯,梁二郡,打通石门水道,把粮草运到黄河前线。桓温自领主力,从东线水路进入黄河,沿河西上与袁真会合。  

  东路大军出境不久即在湖路击败前来拦截的燕军。进入黄河,前燕大将慕容垂率领八万大军前来抵御,再次为桓温击败。 当晋军正式进入黄河前,曾对下一步战略发生争论。谋士郗超献上两策,一是原地驻防,积聚军需,等过了冬天在继续前进。另一计是,直捣燕国首都襄国,逼燕军主力决战。桓温认为一计太缓,一计太急,坚持按原定计划沿河而上与袁真会合。  

  但是袁真一直打不开石门一带的水道,桓温在行进到枋头一带得不到军粮接济,只得烧毁船只,向南撤退,途中被前燕的精骑追击,大败。这次的失败主要是桓温对将领的能力估计不足,如果当时用郗超的计策的话,不会发生军粮不济的情况,但结果确实也很难预料。 

  [淝水之战]  

  由于袁真没有完成运粮的任务,桓温一怒之下把他废为庶人。袁真一怒之下,据寿阳叛变,暗通前秦前燕。结果桓温领军出战,于是便发生了著名的淝水之战前的又一次淝水之战,战事发生在同一地点,寿阳城外的洛涧,只不过这次的指挥官是桓温而不是谢玄。  

  当时袁真已经病死,其子袁瑾依仗前秦和前燕的援助固守寿阳。桓温遣都护竺瑶现在武丘击败前来救援的二万燕军。自己带了二万人马围攻洛阳。符坚随后派大将张m,王鉴前来救援,秦军五千前锋布守在淝水北面,桓温派桓伊急速猛攻,大破秦军,光复寿阳,活捉了袁瑾。两次淝水之战,前后辉映,但人们只记住了谢玄主持的那次,而忘了桓温主持的一次。但历史却始终没有忘记。纵观桓温历经战事,所动员的兵力并不多,但始终在进攻上占据优势,这和桓温平时的训练和他打仗时那种身先士卒的气概是分不开的。 

  “挺雄豪之逸气,韫文武之奇才”《晋书》对桓温的评价,的确不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魏晋南北朝期军事人物-蔡佑
蔡佑,字承先,西魏、北周名将,他的父亲蔡袭是南北朝时期北魏和西魏关陇地区的官员,蔡佑并不是代北武川人,也不是西魏权臣宇文泰的亲族,但却以他的勇猛忠诚,得到了宇文泰的信任,成为宇文泰手下的一员得力干将,蔡佑年少时就有大志,他经常和好朋友李穆(后为宇文泰亲信,北周上柱国,并州总管)互相勉励说;“大丈夫当建立功名,以取富贵,怎么能长期处于贫贱的境地呢!”说完,两人抚掌大笑。宇文泰入关陇行原州事时,将蔡佑招为己用,后来宇文泰任夏州(统万城)刺史时,蔡佑已是其帐下都督.关西大都督贺拔岳(宇文泰的老上级)被侯莫陈悦所害后,贺拔岳的众将在平凉推举宇文泰作为新领袖,派遣使者杜朔周到夏州迎接宇文泰,夏州当地的望族弥姐元进等有异心,蔡佑果断的将其斩于帐下,稳定了军心,因此得到了宇文泰的器重,被收为义子,从此跟随宇文泰征讨侯莫陈悦,迎魏孝武帝入关,与东魏的小关之战,弘农之战,沙苑之战,皆有战功,在与东魏的河桥之...
· 魏晋南北朝期军事人物-葛荣
?――528年北魏漠河北农民起义首领。鲜卑族人。初为怀朔镇(今内蒙古固阳西南)镇将。六镇起义失败后,他投靠鲜于修礼,孝昌二年(526年)杀叛将元洪业,接着领导起义部众。当年九月,博野白牛逻(今河北蠡县)一战,斩杀章武王元融,自称天子,国号齐。后乘胜进军,杀魏军最高统帅元琛,占据河北数个州县,拥兵数十万。起义过程中,他欺凌汉族的民众,拉拢豪强地主,又偷袭杀死杜洛周,导致起义部队的分裂,相州(今河北磁县)一战中,被尔朱荣俘获杀害。
· 魏晋南北朝期军事人物-王猛
前秦王猛(325~375)王猛,字景略,晋北海(今山东省寿光县东南)人。王猛英俊魁伟,雄姿英发,为人谨严庄重,深沉刚毅,气度弘远,对琐细之事略不关心,更不屑于与俗人打交道,因而时常遭到浅薄浮华子弟的轻视和耻笑。王猛却悠然自得,从不计较。隐居华阴山。公元354年,东晋桓温北伐,击败了前秦苻健以后驻军灞上(今陕西西安东),关中父老争相携酒犒劳,男女夹路聚观。王猛也身穿麻布短衣,前往大营求见。在大庭广众面前,王猛一面扪捉虱子,一面与桓温纵论天下大事,旁若无人。桓温暗暗称奇,问道:「我奉天子之命,率十万精兵讨伐逆贼,为百姓除害,可是关中豪杰却无人前来效劳,这是为甚么?」王猛答道:「阁下不远千里深入寇境,长安已近在咫尺,却不渡过灞水,大家都摸不透阁下的心思,所以无人前来。」一句话触到了桓温的心病,一时竟无言以对。沉默了好久,桓温才说道:「江东没有一个人比得上您的才干。」不久,桓温决定退兵。临行前,他...
· 魏晋南北朝期军事人物-羊祜
(221~278)西晋大臣。字叔子。泰山南城(今山东费县西)人,家世二千石。妹徽瑜为司马师妻(景献羊皇后)。曹魏末年羊祜受封为钜平子,任相国从事中郎,和荀□等参与司马昭的机密。泰始五年(269)为尚书左仆射、卫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后授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坐镇襄阳十年。他本欲乘隙灭吴,而吴镇军大将军陆抗都督西陵等地诸军事,防御有方,羊祜乃屯田兴学,安抚远近以收揽民心。泰始八年羊祜率兵数万迎接举城来降的吴叛将西陵都督步阐,但祜所部荆州刺史杨肇被吴将陆抗击败。陆抗也无力继续进攻,只能与羊祜相互周旋,各保分界。陆抗卒,羊祜即力请伐吴,计划各道分兵,水陆俱下。举荐王□留任益州刺史,加龙骧将军,监梁、益二州军事,督造战舰,以图凭借长江上游形势,直捣建业(见建康)。他认为孙皓暴虐,正宜吊民伐罪,统一中国。如果吴人易主而治,晋虽有百万之众,也难以越过长江天堑。但伐吴之议为贾充、荀□、冯□等反对派所阻...
· 魏晋南北朝期军事人物-周顗
周顗(269-322)晋汝南安城人,字伯仁。少有名望。西晋末,累迁至尚书吏部郎、镇军将军长史。渡江后官至尚书左仆射,因常酒醉不醒,人称“三日仆射”。王敦叛乱,有人主张尽杀王氏,他力保王导无罪。敦功入健康,他被杀。后导知其曾救己,恢未劝阻,因有“吾虽不杀伯仁,伯仁由吾而死”之语。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