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王国维

2017-05-3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340
转发:0
评论:0
王国维,王国维, 近代学者、词人。字静安,一字伯隅,号观堂,亦号永观。浙江海宁人。生
  王国维, 近代学者、词人。字静安,一字伯隅,号观堂,亦号永观。浙江海宁人。生于清光绪三年,卒于1927年,享年51岁。清秀才。屡应乡试,未中,乃放弃 举业。光绪二十四年(1898)去上海,在改良派报纸《时 务报》任书记、校对,接受新学和西学的影响。同年六 月,又以业余时间,入罗振玉主办的上海东文学社,从日本人学外文及理化等知识;并自此与罗振玉结成终生 依托的关系。王氏为近代博学通儒,功力之深,治学范围之广,对学术界影响之大,为近代以来所仅见。其生平著作甚多,身后遗著收为全集者有王忠悫公遗书,王静安先生遗书,王观堂先生全集等数种。人间词话一书乃是王氏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之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向来极受学术界重视。

  光绪二十七年(1901),王国维赴日本东京物理学校学习。次年夏,因病辍学回国。“自是以后,遂为独学 之时代”(《三十自序》),开始研究康德、叔本华等 人的哲学著作。光绪二十九年起,先后任通州、苏州等地师范学堂教习,讲授哲学、心理学、伦理学等课程,并 致力于文学研究。三十二年(1906)入京,专力治宋词元曲。次年起,历任学部总务司行走、学部图书馆编译、名词馆协修等职。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王国维于当年12月携眷随罗振玉逃居日本京都,集中精力研究甲骨文、 金文和汉简。1916年,应犹太富商哈同之聘,回国至上海编辑《学术丛编》杂志,并继续甲骨文的研究。1918年,兼任哈同办的仓圣明智大学教授。

  1922年,王国维受聘任北京大学通讯导师。次年,由蒙古贵族升允举荐,为清故宫南书房行走,食五品俸。1924年11月,溥仪被逐出宫,王国维视为奇耻大辱, 与罗振玉、柯绍□相约一同投御河自杀,因家人严密监视未遂。次年,任清华大学文学研究院教授,讲授经史、 小学等科,并从事西北史地及蒙古史料的研究整理工作。1927年 6月,在北伐战争向北推进中,王国维写就遗书: “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自投于北京颐和园内之昆明湖,“在水里将遗老生活结束”(鲁迅《谈所谓“大内档案”》)。 

  在历史急剧变动的年代,王国维是一位比较复杂的 人物。他的政治立场,由前期的比较同情资产阶级改良派,日渐堕落为顽固不化的封建主义保皇派。而在学术 上,他却在哲学、教育、文学、史学、文字学和考古学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成为中国近代罕见 的杰出学者。他是近代学术界最早地把乾隆、嘉庆以来朴学大师们的治学传统和资产阶级的近代治学方法,融会贯通,从事创造性的研究工作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研究成果,大都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 

  王国维毕生的主要精力用于史学研究,成就也最高。他是中国30年代马克思主义史学崛起前的资产阶级史学主要代表人物。所著《殷卜辞中所见先公考》及《续 考》、《殷周制度论》等,利用甲骨文资料探求、论证历 史的本来面貌,创获极大,突破了传统的封建史学,从而 被认为是“新史学的开山”(郭沫若《鲁迅与王国维》)。 在文学领域里,较早地吸收西方哲学、美学理论及其方 法,研究中国文学,在文学的界说、文学的特质、作家论、创作论等一系列问题上,都有新开拓,新贡献,对 “五四”以后的新文学发生过重要的启蒙作用。他的文学创作,也有着自己的特色。当然,由于受康德、叔本华、尼采等人的濡染太深,王国维的文学理论的局限也 十分明显。如他提出的距离美学、超功利主义、文学起源于游戏论等,都反映了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的美学思想与文艺观点。

  王国维在文学方面的重要著作有:《叔本华之哲学及教育学说》、《红楼梦评论》、《文学小言》、《屈子文学之精神》、《人间词话》、《宋元戏曲史》以及 《观堂长短句》等。 

  《叔本华之哲学及教育学说》和《红楼梦评论》, 作于1904年。前者非文学专论,有关部分反映了他吸收 叔本华美学思想而形成的对文学的一些基本认识。后者是王国维最早的一篇文学论文,也是红学史上一篇重要的专著。它第一次对《红楼梦》的“精神”和“美学上 之价值”等重要问题,作了认真的、比较系统的探讨和评价,较之先前旧红学派的随笔式的评论和牵强附会的考证,是一个明显的突破。它批评了旧红学派的“影射”说和“自传”说的荒谬,提出“夫美术(谓文艺)之所 写者,非个人之性质,而人类全体之性质也。惟美术之 特质,贵具体而不贵抽象。于是举人类全体之性质,置诸个人之名字之下”。虽然他所谓“人类全体之性质”还建立在叔本华“实念”的基础上,但这种论述中已包 含了典型化的思想和文学的形象化特质,在当时无疑是 一大进步。但是,全篇理论以叔本华的唯心主义哲学和美学观为“立脚点”,宣扬人生即痛苦悲观的人生观,把 《红楼梦》说成是一部以“解脱为理想”的“宇宙之大著述”,虽意在赞誉《红楼梦》之伟大,并且具有理论高度,实际上仍是歪曲了《红楼梦》,直接或间接地给 新红学派以影响。 

  作于1912年的《宋元戏曲史》,是王国维在戏曲研究方面的带有总结性的巨著。在此前4年间,他曾先后完 成了《曲录》、《戏曲考源》、《录鬼簿校注》、《优 语录》、《唐宋大曲考》、《录曲馀谈》和《古剧脚色 考》等著作,对历来认为“文格卑俗”的戏曲作了高度 的评价,对有关戏曲专题发表了独卓的见解。而在这部 著作里,则进一步系统地论述了戏曲的形成和发展的过 程,并对现存的元杂剧作家和作品,作了重点而又精到的论断。这些,都是前人所未曾做过的工作。故郭沫若称之为“拓荒的工作,前无古人,而且是权威的成就”(《鲁迅与王国维》)。作者在此书中强调元曲之佳处在“自然”,作家“但摹写其胸中之感想,与时代之情状, 而真挚之理与秀杰之气,时流露于其间”,“故能写当时 政治及社会之情状,足以供史家论世之资者不少。”其推崇元曲之文章在有“意境”,则是与《人间词话》中 之“意境说”相呼应的。

  《人间词话》,最初发表于1908年。后人又辑有《人 间词话删稿》、《人间词话附录》。这是王国维文学批 评的代表作,影响很大。它熔中国古典文论和西方哲学、美学于一炉,而以发挥前者为主,建立起自己的一套文艺 理论体系。它虽为论词而作,但涉及的方面很广泛,不限于词,“可以作为王氏一家的艺术论读”(夏承焘《词论十评》),它突破清代词坛浙派、常州派的门户之见, 独标一帜。

  《人间词话》在探求历代词人创作得失的基础上, 结合作者自己艺术鉴赏和艺术创作的切身经验,提出了“境界”说,为王国维艺术论的中心与精髓。《词话》第一条即指出:“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全书提到“境界”有十余处之多。作者阐 释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 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有境界的作品,“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即形象鲜明,富有感染力量。围绕境界这一中心,《词话》又进一步提出和论述了写境与造境、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景语与情语、隔与不隔、 对宇宙人生的“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等内容,广泛接触到写实与理想化的关系、创作中主观与客观的关系、景与情的关系、表现上的白描与“务文字之巧”的关系、作家观察事物与表现事物的关系等文艺创作中一些带有规律性的问题,包括了作家修养、创作方法、写作技巧等方面,都有精辟的见解。但是,这部著作同样表现了叔本华等西方唯心主义美学的某些影响。其过于推重唐、五代、北宋词人作品,贬抑南宋作家,也有失 之偏颇之处。

  王国维词,有自定稿《观堂长短句》1卷,存词仅 23阕。又有《苕华词》(一名《人间词》),收词92阕。他对自己的词作,自视甚高,自言“虽所作尚不及百阕, 然自南宋以后,除一二人外,尚未有能及余者”。实际上,他的词虽然讲究意境,锤炼字句,艺术上多有借鉴 价值,又“往复幽咽,动摇人心,快而沉,直而能曲”,有其独自的风格,但内容则多抒发孤臣孽子的哀怨之思 表现了对时代变革的格格不入的态度以及悲观主义的情绪。如〔摸鱼儿〕《秋柳》、〔浣溪沙〕“掩卷平生有 百端”、〔清平乐〕《况夔笙太守索题香南雅集图》等。 

  王国维的著作有《观堂集林》24卷、《观堂别集》 4卷、《静安文集》1卷、《续集》 1卷,合其他学术著作,刊为《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共43种,104卷。其中包括词学研究方面的著作:《清真先生遗事》1卷、《唐五代二十一家词》20卷、《后村别调补遗》1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王国维
中国近代史学家、金石学家。甲骨四堂之一。字静安,又字伯隅,号礼堂,又号观堂。浙江海宁人。早年从事文学研究,辛亥革命后随罗振玉旅居日本京都,并在罗的影响下转治经史金石之学。他在治学上注意新发现,采取新方法,成功的将西方资产阶级的科学方法同清代乾嘉学派的传统考据方法结合起来,创立和提倡“二重证据法”,强调将地下的新材料与文献材料相互印证,具有开创性。对于甲骨文、金文和简犊研究均有卓越贡献。王国维研究商代甲骨,最早突破文字考释范围,将其作为原始史料,用以探讨商代的历史、地理和礼制,著有《殷卜辞中所见先公考》;第一次证实了《史记·殷本纪》中所载商王世系的可靠程度,并根据卜辞加以纠正,使商史成为信史。是从称谓判断卜辞年代和进行甲骨缀合的第一人。对历代著录的金文资料进行全面整理,并将其应用于相关历史问题研究中。与罗振玉合著的《流沙坠简》,成为中国近代学者研究简犊的开端。主要著作收入《观林...
· 王国维沉湖是“殉清”吗?
对于一代学人王国维,中国学子必然是不陌生的。而对于他自沉昆明湖的经过,今天的人们就未必明了了。详述王国维蹈水自尽的前前后后,应该会有助于人们探究其中的真正缘由。公元1927年6月1日,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教授王国维,一清早就来到学校的工字厅。这天是国学院第二班36名学生毕业的日子,所以工字厅里早已布置妥当,毕业宴会即将在这里举行。毕业宴席共设有四桌,所有师生欢聚一堂,大厅里始终弥漫着一种喜庆的气氛,而王国维就座的那一席却寂然无声,人们已经习惯了他的沉默寡言,所以也没人特别在意。散席时,王国维和平常一样与人一一作别,离开工字厅后随陈寅恪一同散步回家,并顺路到陈寅恪家中进行畅谈。这时,王国维的学生姚名达、朱广福、冯国端三人游园归来路过王国维家,一时兴起便到王家拜访。王国维在陈家接到家人的电话后,即刻从陈寅恪家返回,并与学生们长谈一个小时左右,直到晚饭时才送走了同学们。晚上,学生谢国桢等上门拜访,...
· 王国维之子回忆:王国维遗孀曾留遗书意欲殉情
父亲的突然去世,为家中笼罩了一层愁云惨雾,每个人都食不下咽,即连仆佣亦不例外。由于母亲无心料理三餐,家中当时常不举炊,每天从“高等科”厨房,送来两餐包饭,大家都是略动筷子,即照原样收回去。后来由钱妈把家事接下来,又开始每日由成府小店送来预约的各种菜蔬,再行自炊。母亲那时每天都到成府刚秉庙,为父亲棺木油漆督工,漆了几次后,外面加包粗麻布,再漆,再包,共包七层之多,然后再加漆四五次,到后来,其亮如镜,光可鉴人。那时用的并非现在的快干洋漆,而是广漆,每一层必须等待干燥!才能再漆,费时不少。时当盛夏,辛苦奔波,还在其次,最难耐的是庙中隔室另有一具棺木,是早几时北平学生示威运动中被枪杀的一名清华学生,因棺材太薄,又未妥善处理,远远就闻到阵阵尸臭,母亲亦未以为苦。接着购地、挖掘圹穴,也是她在忙着,钱妈悄悄地对我说,让她去忙,这样可稍减悲痛的心情。有一天下午,母亲正好又到坟地去看工人修筑墓穴去了,家中别
· 揭秘:王国维为何投湖自尽
王国维(1877年12月3日-1927年6月2日),字静安,亦字伯隅,号永观,谥忠悫。汉族,浙江省海宁人。王国维是中国近、现代相交时期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王国维于1927年的初夏,阴历五月初三投颐和园昆明湖自尽,死后家人在他遗物中发现了他死前一日所写的遗书,上有“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即行槁葬于清华茔地。汝等不能南归,亦可暂于城内居住,汝兄亦不必奔丧,因道路不通,渠又不曾出门故也。书籍可托陈、吴二先生处理,家人自有料理,必不至不能南归。我虽无财产分文遗汝等,然苟谨慎勤俭,亦必不致饿死也。五月初二日,父字。”遗书条理清晰,考虑周密,足见死者绝非仓促寻死。这与王死前几日无异常举止相吻合。但遗书一开头“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十六字,却给生者留下种种疑窦,成为80多年来其自沉之因众说纷纭,又难以确论的“谜面”。对王国维死因,其亲属自始至终讳莫如深,而后世...
· 王国维“一跃自沉”殉文化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王国维《人间词话》80年前的6月2日,北京颐和园昆明湖前,王国维的纵身一跃震惊中国,也留下国学大师远去的遗憾。80年间,有关王国维的死因成为困惑学界的一大奇案。有人说,王先生的自绝不为清朝,不为政治,只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消亡。80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经历无数变迁,但王国维依然活在中国文人的心中。客观地说,王国维的学术成就超越了他那个时代,但与同是清朝过来人的蔡元培相比,他的胸怀相对守旧,显然无法适应新时代的变化。昨天是王国维逝世80周年的纪念日。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刘煊这样评价王国维:他给后人带来两点惊奇:第一,他首创用西方哲学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是现代学术奠基人,至今为止,他的学术仍处于...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