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桓温

2017-05-3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292
转发:0
评论:0
桓温,[将门之子] 桓温所属的是谯国龙亢桓氏家族,在南渡的北方人士中,声望远远
  [将门之子] 

  桓温所属的是谯国龙亢桓氏家族,在南渡的北方人士中,声望远远不及琅e王氏,陈郡谢氏和颖川庾氏。他那个为了东晋王室流尽了最后一滴血的父亲桓彝本来家世孤清,因平定王敦之乱而上升为与郗鉴,温峤,庾亮等名望相近的名臣。后来桓彝在苏峻之乱中,勤王战死,声名是提高了,可是家道又中落了。桓温兄弟家贫无援,母亲生病要以羊为药引,竟也无力购买,结果把幼弟桓冲典押给卖主,才换得一头羊。(真是好凄凉~~~~~~)  

  后来桓温十八岁时手刃仇人之子,有勇有谋,如此胆识,也为他日后打仗时那种勇猛的气概打下了基础。(桓温经常临战以元戎的身份冲锋陷阵) 出身于如此家世,桓温不能像王谢子弟那样,优游傲啸于东山之阴就可以取得高位(这算不算是吃软饭呢?)。胸怀大志的桓温只能按乃父的路子,从建立军功来跨入政治之门。后来桓温以天子佳婿的身份进入政界,在当时执政者庾翼的任用下,仅是个“先锋小督”而已,充其量是个中级军官,而且还是临时的。 

  后来庾翼去世,各门阀竞相争夺荆州地区,出于权力上的平衡,远非豪门望族的桓温,得以进入荆州地区,但是凭他那时的威望,远不能站稳脚跟。待到桓温范险,一举歼灭西蜀,这才有资格建立安西将军幕府,掌握住了荆襄这块地盘。 但是即便桓温军功卓著,但是在东晋王朝中备受轻视。 

  因为东晋王朝历来就轻视武人,桓温后来娶了明帝的女儿南康公主,并不因为他是天子佳婿而改变了人们对他的轻视。谢奕于桓温颇有交情,一次拉着桓温与自己对饮,桓温不好酒,躲进房中。谢奕只得拉桓温帐下一个军帅同饮,一面还说:“走了一个老兵,又拉到一个老兵!”后来桓温求王坦之的女儿为媳,又被其父王述骂作老兵,这种近似于谩骂的称呼,桓温不知听了多少,他一生受尽了这种歧视!也正因为如此,桓温一生不懈地追求一流的名望,这与其说是他有篡夺之心,倒不如说他想改变世俗对他的偏见来得更合理一些。  

  [第一次北伐]  

  永和十年(354),桓温深入前秦腹心之地,在兰田两次击败前来拦截的五万秦军,直逼秦都长安。当地的耆老感泣曰:“不图今日复见官军!”这是何等感人的场面!可是后来符坚采取坚壁清野的策略,桓温军粮不继,只得退走。在撤退时遭到秦军的全力追袭,但即便如此,桓温最后还是带了中原三千余居民回来。 

  历来都认为当时长安符坚不过五千余士卒,桓温不应退走,应该攻下长安。由是推断桓温北伐不过是为了扩张个人威望“以功名镇服江东”。其实仔细分析一下,桓温统领步骑四万,水陆并进,其难度并不亚于以七千人仰攻巴蜀之役。桓温的策略是直捣敌人国都,使对方丧胆失措,待敌方内部生变,外有中原故老接应,就可趁机取胜。可是当时的符秦,掌权的都是氏族,内部矛盾不激烈,而当地的百姓又觉得符秦政权比以前的前赵什么的要温和许多,加上符坚坚壁清野,断绝了晋军的粮食补给,形势就不那么简单了。桓温面对倍于我,而又为保国守土而战的秦军,如果贸然闯入长安,完全就有可能被困死在城中。所以桓温不进长安,完全是出于军事上的慎重。 

  [第二次北伐] 

  桓温退回荆州之后,很快便恢复了元气。此时,羌豪姚襄降而复叛,北返中原,取得了许昌至洛阳之见一大块地盘。同时,前秦和前燕正受内乱困扰,桓温看到这正是进军河洛一带的大好机会。  

  为此,桓温十余次上表要求进军黄河,还都洛阳,朝廷却都不允许。此时建康城中的君臣,早已忘记当初刚刚建国时“唯有蹈节死义,以雪天下之耻”的誓言一心偏安江东。不过姚襄忘恩负义地叛去,有失朝廷颜面,所以还是让桓温当上征讨大都督,去讨伐姚襄。 

  桓温志在洛阳,他先派兵直接从荆州北境出兵,遏止姚襄南下之路;自己则取道江陵,途经建康北面的金城,看到自己年轻时种的柳树已经长得粗达十围,不由感慨万分地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草木无情,人生易老,晋氏南渡,已经传到了第五代皇帝;中原沦落五十多年,故老差不多都已死尽,新生的后代,快要把故国忘得一干二净,北伐的机会已经不多了。桓温潸然泪下。 桓温流的不止是他壮志难伸的个人泪,也是祖荻,刘琨等人志在光复中原的英雄泪!

  桓温进军到洛阳附近,与姚襄隔水而战。他依然以元戎的身份披坚执锐,带着善于征战的弟弟桓冲,奋力作战,把以智勇闻于大江南北的姚襄打得大败。随即进驻洛阳,拜揭了先皇陵墓,把遭破坏的灵寝都修缮完好,派专人看管。这是东晋立国之后,晋军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回到故都。但是一心偏安的东晋君臣不敢也不愿返回故地,桓温只能徒然叹息:“废神州于龙漠,令五尺之童掩口而叹息!”从当时的情况来看,随着时间的流逝,中原老的一辈都快死光了,年轻的一代并没有切身的辱国之痛,北伐的条件可以说是越来越不利,而这次进军洛阳可以说是最好的也是最后的一次机会。前秦正受符生苛政的磨难,前燕慕容氏内部不稳,慕容隽在幽,冀一带疲于奔命。而东晋经过数年修养,国力已经大为增强,正是还都的大好时机。可惜无论是皇帝还是南下的士族只想守住眼前的安乐,早把复国的大业抛在脑后了。

  桓温退回荆州,随即司,青等四州得而复失。  

  [第三次北伐]  

  桓温主持的第三次北伐,目标是前燕政权。桓温率五万步骑从镇地姑孰出发,兵分东西两路。西路由王导时留下的宿将袁真带领,任务是穿过谯,梁二郡,打通石门水道,把粮草运到黄河前线。桓温自领主力,从东线水路进入黄河,沿河西上与袁真会合。 

  东路大军出境不久即在湖路击败前来拦截的燕军。进入黄河,前燕大将慕容垂率领八万大军前来抵御,再次为桓温击败。 当晋军正式进入黄河前,曾对下一步战略发生争论。谋士郗超献上两策,一是原地驻防,积聚军需,等过了冬天在继续前进。另一计是,直捣燕国首都襄国,逼燕军主力决战。桓温认为一计太缓,一计太急,坚持按原定计划沿河而上与袁真会合。 

  但是袁真一直打不开石门一带的水道,桓温在行进到枋头一带得不到军粮接济,只得烧毁船只,向南撤退,途中被前燕的精骑追击,大败。这次的失败主要是桓温对将领的能力估计不足,如果当时用郗超的计策的话,不会发生军粮不济的情况,但结果确实也很难预料。  

  [淝水之战] 

  由于袁真没有完成运粮的任务,桓温一怒之下把他废为庶人。袁真一怒之下,据寿阳叛变,暗通前秦前燕。结果桓温领军出战,于是便发生了著名的淝水之战前的又一次淝水之战,战事发生在同一地点,寿阳城外的洛涧,只不过这次的指挥官是桓温而不是谢玄。 

  当时袁真已经病死,其子袁瑾依仗前秦和前燕的援助固守寿阳。桓温遣都护竺瑶现在武丘击败前来救援的二万燕军。自己带了二万人马围攻洛阳。符坚随后派大将张m,王鉴前来救援,秦军五千前锋布守在淝水北面,桓温派桓伊急速猛攻,大破秦军,光复寿阳,活捉了袁瑾。两次淝水之战,前后辉映,但人们只记住了谢玄主持的那次,而忘了桓温主持的一次。但历史却始终没有忘记。纵观桓温历经战事,所动员的兵力并不多,但始终在进攻上占据优势,这和桓温平时的训练和他打仗时那种身先士卒的气概是分不开的。  

  “挺雄豪之逸气,韫文武之奇才”《晋书》对桓温的评价,的确不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桓温
生平为父报仇桓温出生后还未够一岁,就被温峤称许,父亲桓彝于是以“温”作为桓温的名字。年少与殷浩齐名。咸和三年(328年),桓彝在苏峻之乱中被苏峻将领韩晃所杀,当时桓彝所驻泾县的县令江播亦有协助。桓温当时极度痛心,且一直想着为父报仇。桓温十八岁时,江播已死,江播的三名儿子则在守丧,但他们仍有防备桓温,将刀刃藏在杖中。桓温则以吊唁为名,得以进入三人守丧的庐屋内,立杀江彪,及后追杀其余两人。出镇外地后桓温娶南康长公主,拜任驸马都尉,并承袭父爵万宁男。咸康元年(335年)任琅琊太守。后升辅国将军。建元元年(343年),桓温配合征西将军庾翼的北伐行动,假节任前锋小督,进据临淮。三个月后,桓温升为都督青徐兖三州诸军事、徐州刺史。永和元年(345年),庾翼病死,临终前上表求以儿子庾爰之接掌荆州,作为自己继任者。但辅政的何充则推荐桓温,桓温于是于当年获升任安西将军,持节都督荆司雍益梁宁六州诸军事、领护南蛮...
· 桓温传讲了什么内容桓温北伐成功了吗
桓温传桓温,东晋年间杰出的军事将领、权臣,谯国桓氏代表人物,为晋明帝的女婿,因出兵伐蜀剿灭成汉而一举得名,后来又三次出兵北伐。《东晋桓温传》出自晋书,讲述的是桓温的人物简介及生平事迹。桓温,字元子,安徽怀远龙亢人,其父为宣城太守桓彝,原本为北方士族,西晋末年,由于天下大乱而南迁,其父深得晋元帝的信任扶摇直上,在朝中名望很高,曾协助明帝平定王敦谋反。在桓温还未满一周岁的时候,太原名臣温峤看到他就表示这个孩子骨骼惊奇,便试试看他的啼哭,听到声音后连连称赞长大后定是个英豪。也正是因为有了温峤的赞赏,其父便给他起名叫桓温。桓温生性豪迈高洁,十分有气概,且样貌伟岸,与他年龄相仿的刘惔认为他是稍逊于孙权、司马懿的人才。328年,其父在苏峻叛乱中被害,此时桓温年仅十六,便枕着兵器而睡、眼流血泪,发誓定要报仇。至18岁时,参与杀父的江播去世,桓温借吊丧之名杀江家三子,终报父仇,由此令世人称叹。桓温长大成人...
· 桓温北伐
第一次北伐一、背景永和五年(349年),后赵皇帝石虎去世,其后诸子争位,后赵国内混乱。其时东晋朝中就已经准备北伐,并由征北大将军褚裒主持北伐,但以失败告终。而桓温在当时亦随即移屯安陆,屡次上表请求北伐,但因其平灭成汉后威望太高,朝廷不愿桓温北伐成功而令其威名更盛,于是在褚裒北伐以后提拔殷浩继续准备北伐,对桓温的上请不作回应。同时,北方氐人苻健于永和六年(350年)入关,并于次年建立前秦,至永和八年(352年)更加称帝。前秦建国后多次与东晋作战。及至永和九年(353年)殷浩发动北伐,目标是前秦控制的洛阳,正是试图利诱前秦将领梁安及雷弱儿叛秦造成关中混乱,藉前秦驻洛阳军力入援关中之机进取洛阳。然而,殷浩北伐失败,桓温于是借当时朝野对殷浩北伐的不满逼朝廷废掉殷浩,令桓温独大。二、过程永和十年二月己丑日(354年3月21日),桓温自江陵率四万步骑北伐,取道武关入关,又命水军自襄阳进至南乡郡;同时梁...
· 桓温怎么读?历史上的桓温是谁
桓温怎么读?桓温【huánwēn】桓温(312~373),中国东晋大将。字元子。东晋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西北)人。娶明帝女南康公主为妻,拜驸马都尉。曾率军3次北伐,志在收复中原,以代晋称帝。偏安江南的东晋朝廷尽力牵制和阻挠主张北伐者。永和二年(346),桓温乘成汉政权腐败,人心涣散之际,率军沿江直上,次年,平定蜀地,声望极高。五年,北方再度混乱,桓温多次请求乘机北伐,六年,朝廷以扬州刺史殷浩为中军将军、都督扬、豫、徐、兖、青5州诸军事,委以北伐重任,企图以此对抗桓温。九年,殷浩大败而回,免为庶人,内外大权遂集于桓温一身。永和十年二月,桓温第一次北伐前秦。四月,桓温在今陕西蓝田击败前秦派来堵截的数万大军,前秦主苻健以数千人退守长安。但桓温未乘胜进攻长安,而是坐待敌军自溃,终因军粮不继而于六月被迫撤退。十二年七月,桓温第二次自江陵北伐,八月,大败羌族豪酋姚襄的军队,收复洛阳。隆和元年(362)...
· 桓温一生有哪些成就?桓温生平简介
桓温一生有哪些成就?桓温生平简介桓温是东晋为数不多的名将,他是东汉大臣桓荣的后代,宣城内史桓彝长子。桓温一生战功累累,不仅收复蜀地还多次北伐,为东晋立下显赫功劳。此后桓温独揽朝政十几年,还曾有自立的打算,只是北伐战绩多为战败,所以也难得人心。可能桓温最后是有些动机不纯,但他的功劳可是实打实的。或许还有很多小伙伴不太熟悉桓温,下面就为大家做个简单的介绍,感兴趣的话就一起来看看吧。说到东晋的名将是少之又少,但有这么一个人物,他可是东晋少有的名将,尽管他有北伐中原的信念,但整个东晋朝廷的惰性和他个人过于膨胀的权势欲,还是葬送了东晋统一中国的好时机。桓温(312~373)字元子,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西北龙亢集)人。桓家是北方的名门望族,桓温的父亲桓彝是最早跟随晋元帝司马睿南渡长江,建立东晋的亲信大臣,后来又因为参与平定王敦的叛乱,被皇帝封为了宣城(今属安徽)内史。桓大人升官没多久,他的夫人就生下了...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