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姚燧

2017-05-3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22
转发:0
评论:0
姚燧,姚燧(1238~1313)元代文学家。字端甫,号牧庵,原籍营州柳城(今辽宁朝
  姚燧(1238~1313) 元代文学家。字端甫,号牧庵,原籍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迁居河南洛阳。姚燧3岁丧父,随伯父姚枢居苏门,后被荐为秦王府文学,官至翰林学士承旨。著有《文集》50卷,今存《牧庵集》36卷,内有词曲2卷,门人刘时中为其作《年谱》。

  姚燧以散文见称。宋濂撰《元史》说他的文辞,闳肆豪刚,"有西汉风"。黄宗羲甚至说他的文"非有明一代作者所能及"(《明文授读序》),称颂备至。

  姚燧的散文含有较强的是非感。他在《送姚嗣辉序》中,说知识分子怀才未必得用,而《归来堂记》说他的朋友雷损之,为官三十年,"位止一令"。他"尝激之使委印而去",一年后,雷损之果然辞官归家,郊陶渊明归田园居,姚燧题雷损之的住宅曰"归来堂",并写了一篇记,篇末说:"园宜以归来名,君试诵其辞,将不待人之劝激,自穷日力而归矣。"对当时官场有所不满,代人鸣不平。他在《序江汉先生事实》中说:"王师循地汉上,军法凡城邑以兵得者,悉坑之。""其斩刈首□,动以十亿计。"写出了元兵百姓的残酷,以及知识分子的悲惨遭遇。

  姚燧的散文大部分是碑、铭、诏诰等应用文,文学趣味较少。但文章结构谨严,叙事简要,文笔常有变化,气势流畅,格高调古,颇为耐读。如《序牡丹》说洛阳、西安、燕京、郑州等地所植牡丹,品种繁多,株茎高低不同,花朵单复互异,其花大者广径八寸,有所谓千叶状元红者,尤为名贵。文字生动活泼。他的《书米元晖画山水》等简当古朴,的确改变了宋末轻浮纤弱的文风。

  姚燧的诗,有些描写民生疾苦的作品。如《萑苇叹》、《江溆渔舟图》、《发舟青神县》等,对劳动人民终日劳累,身受饥寒,赋予无限的同情。

  姚燧的词,不如他的诗能够反映人民的苦难。他的〔江梅引〕《谢王子勉提刑送江梅》中写道:"恨杀南溪调鼎手,恐迟暮,到而今,霜鬓催。"有点牢骚。此外他还写散曲,有一首〔阳春曲〕说"笔头风月时时过,眼底儿曹渐渐多。有人问我事如何?人海阔,无日不风波。"感慨甚深。姚燧生长于元朝由盛而衰的时期,宦海浮沉,尝尽了政治风波中的滋味,此类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不平现实。姚燧散曲中还有一些思妇词相当动人,如为人熟悉的小曲《寄征衣》中写:"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寄与不寄间,妾身实万难。"对封建社会中的妇女感情,描绘得十分真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河南省-洛阳市姚燧
姚燧(1238年—1313年),字端甫,号牧庵,元代河南洛阳人,著名的文学家、散曲作家,为官清正廉洁,执法严明,重视教育。姚燧聪明好学,3岁父母双亡,由伯父、著名理学家姚枢抚养,姚枢十分注重对姚燧的教育。姚燧13岁时拜理学家许衡为师,后游学长安,文章进步很快。元世祖至元十年(1273年),姚燧出任秦王府文学之职。不久,转奉议大夫,兼陕西、四川等路教育。十二年(1275年)起,他三度入蜀为官,皆有嘉绩。十七年(1280年),升任陕西汉中道提刑按察司副使。其间,他明察暗访,对过去的大案要案重新审查,发现不少冤假错案,皆使之得以纠正。同时,他还注重兴办学校,发展教育,对贫困之人予以赈济,因此,受到当地民众的广泛爱戴。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姚燧为翰林直学士。二十七年(1290年)授大司农丞。成宗元贞元年(1295年),姚燧主修《世祖实录》。大德五年(1301年),他任中宪大夫、江东廉访使。九...
· 燧人
燧人氏——钻木取火最早的原始人,还不知道利用火,东西都是生吃的,生吃植物果实还不算,就是打来的野兽,也是生吞活剥,连毛带血的吃了。后来,才发明了用火(在周口店的北京人遗址上,已发现用火的痕迹,说明那时候已经知道利用火)。火的现象,自然界早就有了,火山爆发,有火;打雷闪电的时候,树林里也会起火。可是原始人开始看到火,不会利用,反而怕得要命。后来偶尔捡到被火烧死的野兽,拿来一尝,味道挺香。经过多少次的试验,人们渐渐学会用火烧东西吃,并且想法子把火种保存下来,使它常年不灭。又过了相当长的时期,人们把坚硬而尖锐的木头,在另一块硬木头上使劲地钻,钻出火星来;也有的把燧石(燧音suì)敲敲打打,敲出火来。这就懂得了工人能够取火(从考古材料发现,山顶洞人已经懂得人工取火)。是谁发明的呢?当然是劳动人民,但是传说中又说成是一个人,叫做“燧人氏”。人工取火是一个了不起的发明。从那时候起,人们就随时可以吃到烧...
· 马燧
家世祖上自右扶风迁居至汝州。五代祖:马岫,梁安州刺史,西魏授荆州刺史,西梁赠太尉、荆州牧,谥曰肃。高祖:马乔卿,梁襄州主簿。曾祖:马君才,隋末为蓟令。窦建德、高开道等攻逼四境,以保境功迁上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唐朝建立后,奉燕王李艺表入奏,擢拜右武候大将军、封南阳郡公。尚书郎李华为其撰碑文。祖父:马珉,州举明经高第,三命为开州万岁令,官至左玉钤卫仓曹。赠工部尚书。父亲:马季龙,武后时,建安王武攸宜镇守蓟州,在其部下任职。开元年间,在萧嵩、李暠手下任右金吾卫郎将、大同军副使、岚州刺史。累赠尚书左仆射。三兄:马炫(713年—791年10月4日),字抱元,任郓州、阆州刺史、大理少卿、润州刺史,宰相柳载荐为太子右庶子,迁左散骑常侍,转刑部侍郎,以兵部尚书、汉阳郡公致仕。年79卒,赠太子少保。子马陶,孙马寅、马贻庆、马邈。生平马燧少与诸兄一起学习,叹曰:“方天下有事,丈夫当以功济四海,渠老一儒哉?”...
· 马燧
唐朝司徒、侍中马燧简介,马燧的主要成就有哪些?马燧(726年-795年9月4日),字洵美。汝州郏城(今河南郏县)人,祖籍右扶风(今陕西兴平)。唐代中期名将。马燧少时博览群书,又攻兵书战策,多谋略。安史之乱爆发时,曾劝范阳留守贾循倒戈,事泄逃脱。历官赵城尉、左武卫兵曹参军等职。大历十年(775年),出任河阳三城节度使。大历十四年(779年),迁河东节度使。建中二年(781年),奉诏讨魏博叛将田悦。马燧先斩田悦部将杨朝光,又于临洺大破田悦。贞元元年(785年),率军连败李怀光,平定河中。贞元二年(786年),吐蕃寇边,马燧率军出击。次年,因轻信吐蕃,力赞平凉之盟,致使唐朝会盟副使及将士多人被俘。事后,被削夺兵权,改任司徒兼侍中。贞元五年(789年),与太尉李晟获绘像凌烟阁。贞元十一年(795年),马燧病逝。追赠太尉(一作太傅),谥号“庄武”。人物生平敢于任事马燧的祖先从右扶风郡迁来汝州。祖父马...
· 孙燧
生平孙燧为弘治六年(1493年)进士,历官刑部主事,迁郎中;正德中,任河南右布政使;正德十年(1515年)十月,擢右副都御史,巡抚江西。孙燧巡抚江西时,宁王朱宸濠有谋反自立之心并密谋加紧准备,遭孙燧觉察。孙燧一面加强江西地方武备,一面向朱宸濠陈说大义,并屡次公开反对朱宸濠,遭朱宸濠忌恨。朱宸濠欲借自己生日庆祝筵席之机谋反,孙燧应邀前往,并与朱宸濠针锋相对,宴后遭朱宸濠杀害。朱宸濠叛乱不久即被王守仁平定。明世宗朱厚熜即位,追赠为礼部尚书,谥忠烈。《明史》将其事列入忠义传。参考文献张廷玉等,《明史》,中华书局点校本。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