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焦竑

2017-05-3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378
转发:0
评论:0
焦竑,明代士子多“束书不观”,“游谈无根”,然至晚明,却有一人以其博洽的学识,宏富

  明代士子多“束书不观”,“游谈无根”,然至晚明,却有一人以其博洽的学识,宏富的著述,卓然于群士之上,他,就是当时著名的学者焦f。

  一、坎坷的仕途

  焦竑,字弱侯,号澹园,又号漪园,人称澹园或漪园先生、焦太史。南京人。生于明世宗嘉靖十九年(1540),卒于万历四十八年(1620)。在八十一年的人生历程中,焦f却在通往仕途的道路上,艰难地跋涉了大半生。

  焦竑生活的时代,正是明王朝一步步走向衰亡的时代。当时,社会四处衰征渐露,从最高的统治者到最基层的政治机构,无不浸淫在一种萎靡不振的氛围之中。然而,衰而未亡,这个老大王朝的心脏仍在微弱地跳动,整个政治机制也依旧在运行。尽管此时商人的财富已使世人侧目垂涎,但人们仍在争先通过科举这条狭径跻身仕途。

  焦竑也不例外,还在他童年的时刻,便拉开了他这出人生的悲剧的帷幕。说起来,焦竑也算出身于簪缨世家。焦f的父亲很自然地对焦f寄以无限希望。还在很小的年纪,他便在严父的督教下,开始步向仕途。后来,他曾无限感慨地说:“某自髫年发愤向学,岂第为世俗梯荣计,实吾父督教甚严,不忍怠弃,欲因之稍稍树立,不愧家声耳。”(《澹园集》卷十三)小焦f学习很刻苦,当时,他学习“以经学为务,于古注疏,有闻,必购读”(《澹园续集》一)。严父的督教,个人的努力,使焦竑的进步很快。当他十六岁那年,被选为京兆学生员,二十五岁时,中为举人,不料而后却屡屡受挫。整整奋斗了二十五个寒暑,才夺得了科考魁首,成了状元。然而此刻的焦竑,已经是五十岁的老人了。此时焦f,可以说是百感交加,亦悲亦喜。虽说还了先人的夙愿,却亦耗去了自己大半生的最宝贵的年华,其中的甘苦又有谁能知晓呢?

  会试罢,焦竑因以进士第一,按例授为翰林院修撰。尽管五十多岁了,但此时焦竑仍旧踌躇满志。他开始用心研习“国朝典章”,想依靠当朝的“石室金匮之藏”,来一展自己的史才了。

  官场中的最初几年,还算顺利:万历二十年(1592),焦竑被任为会试的同考官;二十二年(1594),任为太子讲官,以往,讲官进讲,很少提问,但焦竑却采用启发性教学,多方启迪,使太子的学业进步很快;二十五年(1597),以副考官的身份,主持顺天府乡试。然而焦竑的宦程至此便开始走下坡。《明史・本传》说:“焦竑即负重名,性复疏直,时事有不可,辄形之言论,政府亦恶之。”焦竑性格品质上的梗介疏直,在当时黑暗腐败的官场中,是注定不能顺利的。也就是在这次主持顺天府乡试中,焦竑遭到了同僚和几个应考举子的诬陷,当时的朝廷也就借此将其弹劾,把他谪为福宁州同知。这件事使焦竑十分伤心,至福宁州后,不到二年,便“挥手从兹去”,辞职归乡了。从此后,直至万历四十八年(1620)去世,焦f竑便一直在自己的家乡过着读书、讲学和著述的生活。

  二、“士林祭酒”和“异端”之徒

  焦竑的大半生,都在“林下泉边”度过,但是由于他博精的学识和广泛的交游,使得他的影响远非一般拘于一隅的文人所能比及。早在焦竑入仕以前,便被士人推许为“士林祭酒”,而有“一代儒宗”之称。黄宗羲在《明儒学案》中,更拿他与当时的大文士、后七子的领袖王世贞比较,说他“积书数万卷,览之略遍,金陵人士辐辏之地,先生主持坛坫如水赴壑。其以理学倡,率王州所不如也”。足见他在当时士大夫心目中的地位和影响。

  焦竑的一生研经著史,阐释释老,著述宏富,《明史》称他“博极群书,自经史至稗官、杂说无不淹通”,而对明代的人物和当时人的典籍著作尤其熟悉。在他的著作中,像《国朝献征录》、《国史经籍志》、《皇明人物考》、《玉堂丛语》、《逊国忠节录》等,都是有关这方面的著作。也正是鉴于焦竑对于当代史的学识,当万历二十二年,朝廷准备开馆撰修国史的时候,倡议者大学士陈于陛一再推荐焦竑来“专领其事”。对于此事,焦竑虽逊谢推辞掉了,却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建议。所以当时人认为陈于陛所建议规画,大抵都发端于焦竑。后来,修国史的事虽然由于种种原因中缀了,焦竑撰写的《国朝经籍志》五卷却流传了下来,使得有明“一代文献足征”。并且集辑了当朝人物的资料,又经多次的整理而成百二卷的《国朝献征录》,使“一代人物得传”。关于《献征录》,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学者黄宗羲曾回忆说,当他父亲被捕入狱时,一再嘱咐他说:“学者最要紧是通知史事,可读《献征录》”(见全祖望《鲒瓮ぜ》十一),足以说明这本书的学术地位。

  《明史》说焦竑“讲学以(罗)汝芳为宗,而善(耿)定向兄弟及李贽”,是晚明儒家异端思潮的弄潮者。他交游甚广,尤其与当时的异端人物如李贽、汤显祖、袁宏道、陶望龄等过往密切,特别是与被人称为“异端之尤”的李贽声气相投。他“笃信卓吾(李贽字)之学,以为未必是圣人,可肩一狂字,坐圣人第二席”(《明儒学案》卷三五)。他与李贽“二人相率而为狂禅,贽至于诋孔子,而f亦至崇扬墨,与孟子为难”(《四库提要》卷一二五),共同把当时对儒家圣贤偶象和经典权威的怀疑批判思潮推向高峰。同时,李贽也把焦竑看作是自己最知心的朋友。李贽许多不愿轻易示人的著述,都先请焦f过目,他的痛苦与忧患,心得与快乐也都乐于向焦竑倾吐。面焦竑不但在经济上不断接济李贽,在学术上提供自己的丰富的藏书,更在李贽与自己老师耿定向争论中,坚定地站在李贽一边,而不顾耿定向要他“勿为异端所惑”的警告。

  焦竑的异端思想,受到了统治者及其代言人的极端仇视和攻击,“颇以禅学讥之”,甚至詈骂焦f说:“虽天地之大,无所不有,然不应妄诞至此也。”(《四库提要》卷一二五)

  三、笃实的学者

  焦竑是位很切实的学者,他虽然在思想上承继王阳明心学的余绪,很讲求心性及内在的修养,但他对于当时那种不读书而空谈心性的风气很不以为然。他认为:“先儒言,才学便有著力处,既学便有得力处。不是说了便休。如学书者必执笔临池,伸纸行墨,然后为学书;学匠者必操斧运斤,中钩应绳,然后学匠。如何学道只是口说?口说不济事,要须实践”(《澹园续集》卷四七)。因此,他反对那种“束书不观”,“吐弃事物,索之节ぶ乡以为道”的作法,主张博览群籍,再“由博返约”的严肃谨严的学风。据说他的藏书非常丰富,其中很多都是他亲手抄录的。为了志而不忘,焦f读书时做了许多笔记,后来,他的朋友们便把他的这些笔记辑成八卷本的《焦氏类林》一书。对于当代的史事,他更是注意搜集,“以片纸志之,储之巾箱”。他认为“此为史职,非第如欧阳公所云,夸于田夫野志而已者”(《玉堂丛语序》)。

  在学术上,焦f还一反当时人的空疏,喜欢考证。他考证古今史事的文章,都收在《焦氏笔乘》、《续乘》中。其上起先秦,下迄宋元,无所不及。虽然没有清人严密,亦时时有新意可诵。清人评论《笔乘》说:“编中于(杨)升庵之说颇有纠弹,而皆以焦(竑)说为允,则是跨杨氏而上矣。”(蒋国榜《焦氏笔乘跋》)其中考辨《尚书》伪古文的诸条,与梅|的论点一致。这些观点对于清人研究《尚书》是十分有启发的。此外,焦竑还于古音考证多有发明。他提出的“古诗无叶音说”,直接促使陈第撰成《毛诗古音考》一书。而陈氏的著作对后人顾炎武的影响极大。这点,顾氏在其著《音学五书》的序文中,有详细的说明。因此,明末清初学风的转变,焦竑起了很积极的作用。

  把笃实严肃的治学态度用之于世,则形成焦f注重实用的经世思想。明朝末年,在社会危机的刺激下,一股经世致用的思潮,开始在士大夫中兴起。而焦竑对于这般思潮的兴起,是起有推波助澜的作用的。对此,明末的大科学家徐光启曾说,“文要有益于世”,而焦竑一生不仅“不为文士之文”,而且“读其文有能益于德,利于行,济于事”。并且说他自己的科学研究“用研削薄伎,受知(焦竑)先生为深”(徐光启《澹园续集・序》)。

  焦竑对于当时弥漫社会的“左事功右文墨”,“崇华忘实”的浮华风气极为不满。因此,他在实践中亟力提倡经世实用之文,几次典试,他都是以“华实相副”作为取士的标准。并且反复强调,扭转世风,“与世还淳也,必自士始”(《澹园集》卷一五)。焦f更进一步提倡经世实用之行,他在给朋友的信中曾写道:“居官以明习国朝典制为要”,而治经则在其次(澹园集)卷十三)。而在《书盐铁论后》一文中更说:“自世猥以仁义功利为二涂,不知即功利而条理之乃义也。”认为“岂以弃财为义哉”!(同上,卷二二)这种大胆的见解,显然迥异于那些虚假的道学先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焦竑
生平简介藏书家焦竑焦竑是明代著名的藏书家。《明史·文苑·焦竑传》载:"(焦竑)博极群书,自经史至稗官,无不淹贯,善为古文,典正训雅,卓然名家。"《中国藏书家考略》载:"(焦竑)藏书两楼,五楹俱满。"在今江苏省南京市珠江路同仁街,1994年前有一座坐北朝南的双层木结构建筑,它就是南京地区传世最久的私家藏书楼建筑--澹园藏书楼。藏书楼建筑面积达350平方米。在南京,民间俗称为"焦状元楼"。焦竑幼年、成年家境并不富裕,使焦竑自幼形成了嗜书、集书、抄书及后来条件改善后刻板印书的习惯。集腋成裘,使他成为晚明最大的私人藏书家,有"北李南焦"之说(李指齐东李开先,山东章丘人,明代戏曲家)。焦竑的藏书以抄本和宋明刊本居多。焦竑曾为自己丰富的藏书,编辑了一部两卷本的《焦氏藏书目》。藏书楼有"...
· 江苏省-南京-鼓楼焦竑
明代士子多“束书不观”,“游谈无根”,然至晚明,却有一人以其博洽的学识,宏富的著述,卓然于群士之上,他,就是当时著名的学者焦竑。一、坎坷的仕途焦竑,字弱侯,号澹园,又号漪园,人称澹园或漪园先生、焦太史。1555年(嘉靖三十四年),16岁的焦竑在南京考中秀才。三年后,他初次参加乡试落第,便到天界寺、报恩寺埋头苦读。1561年,焦竑娶朱鼎的三女为妻。当时,焦家贫穷,维持生活都困难,然而朱氏卖掉嫁妆支持丈夫读书。1562年冬,大学者耿定向来督南京学政,焦竑拜他为师。数年之内,学问大有长进。1564年,25岁的焦竑参加乡试,考中举人。次年,他首次进京,会试落第,却结识学者耿定理、邹守益、孙德涵,相互商讨学业,焦竑学问大有长进。1568年(隆庆二年),焦竑再次赴京会试,落第,结识学者高朗,两人相见恨晚。是年冬,焦竑赴湖北黄安,住在耿定向家。1569年春,临别前同登天台山,写下《留别天台耿先生诗》:“...
· 甘肃省-白银-会宁县焦景竑
【焦景竑】(1678—1744年)字希园,会宁县偏南里(今白银市会宁县翟家所乡焦家河行政村)人。清康乾时期军事将领。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戊子科武举人,中举后即任巩昌营千总,出兵察汗乌素,建功升宁夏镇右营守备。雍正二年(1724年)年羹尧、岳钟琪率部征讨青海,景竑随宁夏镇总兵出兵多巴口,护送军粮至花海子(今甘肃玉门市北),擒获叛军头目丹津渾台,招抚三十三家台吉(少数民族官爵),升甘州提标营游击。时随宁夏镇总兵进军,在藏七年,多立功绩。雍正八年(1730年),升陕西延安营参将、副将衔,赏戴花翎,随宁远大将军岳钟琪赴新疆征讨噶尔丹策零,驻防哈密。雍正十年,因军事失利和受岳钟琪案牵连而仕途不爽。乾隆元年(1736年),署潼关副将,五年,署理河州(今甘肃省临夏州)总兵,六年,补授湖南保庆府副将,旋调任广东左翼总兵,八年,再调任福建海坛镇总兵。次年病逝。来源:白银市图书馆
· 钟竑
钟竑,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医学博士。2005年11月至2006年5月美国密歇根大学医院访问学者。从事胸外科临床工作20余年,开展肺癌、食管贲门癌、纵膈及胸膜、胸壁等疾病的外科治疗,同时,应用胸腔镜进行疾病的微创治疗。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上海市博士点基金2项、市局级课题2项、上海市科委重点基础研究课题2项、上海市教委重点基础研究课题1项。目前在研课题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中英文相关论文60余篇。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擅长:肺癌、食管贲门癌、纵膈及胸膜、胸壁等疾病的外科治疗,应用胸腔镜治疗气胸、胸腔积液、肺及食管良性疾病、微创漏斗胸纠治术。
· 赵竑是谁?赵竑的生平介绍
赵竑是谁?赵竑,宋太祖四子秦王赵德芳的八世孙,赵希瞿之子。当初,沂靖惠王去世,没有后代,以赵竑作为后代,赐名赵均,不久改赐名为赵贵和。嘉定十三年(1220年),景献太子赵询去世,宋宁宗于是立赵贵和为皇子,并赐名赵竑,授任宁武军节度使,封为祁国公。嘉定十五年(1222年)五月,加官检校少保,封为济国公。赵竑生平介绍嘉定十七年(1224年)六月辛未日,赵竑生下儿子,诏告天地、宗庙、社稷、宫观。八月辛未日,宋宁宗赐赵竑的儿子名为赵铨,授任左千牛卫大将军。八月丁亥日,赵铨去世,赠复州防御使,追封为永宁侯。赵竑上表称谢。赵竑喜欢弹琴,丞相史弥远买了一个擅长弹琴的美女,送给他,而厚待美女家里,让美女监视赵竑,一举一动都告诉史弥远。美女知书又狡猾,赵竑喜欢她。宫里墙壁上有一张地图,赵竑指着琼崖州说:“我日后如得志,就把史弥远安置到这里。”又曾经称呼史弥远为“新恩”,因为日后不把他流放到新州就流放到恩州。...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